明朝那些事41《耳谈》
推荐阅读:魅力点满,继承游戏资产、诸天:无数的我,加入聊天群、无始皇手谕,不得出银河边关、牧者密续、快穿世界吃瓜第一线、归义非唐、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仙岛养鸡:家族靠卖鸡蛋崛起、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帝国崛起:西班牙、
咱先说这故事发生的地界儿,就在应天府郊外三十里的竹溪村。说是村,其实稀稀拉拉不过二十来户人家,一条青石板路穿村而过,两边歪歪扭扭的土墙院儿,门前都种着几竿细竹,风一吹就发出簌簌的响,倒像是谁在耳边悄悄说话。村里老人常说,这地儿原是一片乱葬岗,洪武年间才陆续有人家搬来,因此多有蹊跷事,尤其到了月黑夜,总能听见竹林里有人哭,又像是在笑,胆大的年轻人去寻,却只看见满地白惨惨的野茉莉。
万历二十三年秋,村西头的破土地庙里来了个外乡人。那人穿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头发用旧布随意扎着,背着个半旧的书箱,手里攥着半卷残页,瞧着像是个落第的举子。土地庙的门早没了,供桌上的泥土地公缺了半只耳朵,神龛前堆着些枯叶,墙角结满蛛网,可这人却不嫌脏,用碎砖支起块木板当书桌,又从溪边舀来清水擦了块破砖当枕头,竟就这么住下了。
村里人都叫他陈生,问他姓名,他只说祖籍浙江,来应天赴考没中,盘缠用尽,便想在此处歇歇脚。每日天不亮,他就坐在庙前的老槐树下读书,声音抑扬顿挫,惊得树上寒鸦扑棱棱乱飞。到了傍晚,他便背着书箱去村里转,有时帮王老汉劈柴,有时替李婶娘挑水,不要报酬,只问人家借灯油。时间长了,大家看他斯斯文文的,也不惹事,便由着他去了。
这日秋分,天下着蒙蒙细雨,陈生在溪边洗砚台,忽见上游漂来片素白的绢帕,上面用青线绣着朵野茉莉,花瓣边缘还沾着点胭脂色,像是谁的眼泪。他伸手捞起绢帕,正要晾晒,忽听见身后有人轻声道:“公子可是捡了我的帕子?”
回头一看,竟是个身着月白襦裙的女子,鬓边簪着朵白茉莉,皮肤比那绢帕还要白上几分,眼尾微微泛红,像是刚哭过。陈生慌忙低头,把绢帕递过去:“姑娘见谅,在下无意拾得。”那女子接过帕子,指尖在花瓣上轻轻摩挲,忽然叹了口气:“这帕子是我母亲绣的,她去了三年,帕子也旧了。”
陈生见她神情哀伤,一时不知如何安慰,便说起自己家中父母早逝,独自进京赶考的事。女子听了,眼中泛起暖意,说自己姓柳,就住在村东头,家中只有个老祖母。两人聊得投机,直到暮色渐浓,柳姑娘才匆匆告辞,走时回头望了一眼,鬓边的茉莉在细雨中微微颤动,像是朵开在黄昏里的梦。
从那以后,柳姑娘常来土地庙找陈生。有时带着一篮新摘的菱角,有时拎着半罐自家酿的米酒,说是老祖母让送来的。陈生教她识字,她便坐在破木板前,托着腮认真地听,手指在石桌上一笔一画地临摹。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歪着头问:“这个‘愁’字,怎么看着像秋天的心呢?”陈生笑着解释:“秋心为愁,古人造字,原是把心意藏在笔画里的。”
霜降那天,柳姑娘来得格外早,手里抱着匹粗布,说要给陈生做件冬衣。“公子的衫子都磨出洞了,”她指尖轻轻划过陈生袖口的补丁,声音里带着心疼,“老祖母说,寒衣要赶在霜降前做好,不然冬天的风会钻进骨头里。”陈生望着她低头穿针的模样,烛火在她脸上投下淡淡的影,针脚细密如她眼中的温柔,忽然觉得这破庙里的时光,竟比家中暖炉还要温暖几分。
可渐渐的,陈生发现些蹊跷。柳姑娘从来不在月夜里来,每次离开时,总要在土地公的残像前拜一拜,口中喃喃自语。有回他半夜醒来,看见庙门口有团白影闪过,追出去却只看见满地凋零的茉莉,还有片半透明的绢帕,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是谁留下的叹息。
冬至前一日,村里张灯结彩,准备祭灶。陈生跟着柳姑娘去她家,刚到村东头,却见一片废墟,断壁残垣间长满了野茉莉,在寒风中摇曳。柳姑娘站在废墟前,眼中泛起泪光:“去年腊月,一场大火烧了屋子,祖母也没了。”陈生惊住了,想问她现在住在哪里,却见她转身一笑,鬓边的茉莉不知何时换成了红梅:“公子莫怕,我现在住在竹林深处,那里暖和。”
当晚,柳姑娘留陈生吃饭,端上来的却是冷透的菜饭。“对不起,”她低头绞着帕子,“炉子灭了,饭菜凉了。”陈生却吃得香甜,说比土地庙里的野菜粥强百倍。临走时,柳姑娘塞给他个锦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茉莉花瓣:“放在枕边,能安神。”
回去的路上,陈生路过乱葬岗,忽听见有人在哭,仔细一听,竟是柳姑娘的声音。他寻着声音找去,只见月光下,柳姑娘跪在一座新坟前,身上的月白襦裙渐渐变得透明,鬓边的红梅也褪成了白色。“柳姑娘!”他惊呼一声,上前扶住她,却发现自己的手穿过了她的胳膊,像是触到了一团雾气。
柳姑娘转头,眼中满是泪水:“公子,我本不该骗你。我是半年前葬在此处的孤魂,见你在土地庙里读书,孤孤单单的,便起了恻隐之心。”原来她本是苏州人,随父亲来应天投亲,不想父亲病死途中,盘缠用尽,只能草草葬在乱葬岗。“那日在溪边,我见你捞起母亲的帕子,便知道你是个心软的人,”她低头看着自己渐渐透明的手,“明日冬至,阳气最弱,我就要去投胎了,本想等过了冬至再告诉你,却不想……”
万历二十三年秋,村西头的破土地庙里来了个外乡人。那人穿件洗得发白的青布衫,头发用旧布随意扎着,背着个半旧的书箱,手里攥着半卷残页,瞧着像是个落第的举子。土地庙的门早没了,供桌上的泥土地公缺了半只耳朵,神龛前堆着些枯叶,墙角结满蛛网,可这人却不嫌脏,用碎砖支起块木板当书桌,又从溪边舀来清水擦了块破砖当枕头,竟就这么住下了。
村里人都叫他陈生,问他姓名,他只说祖籍浙江,来应天赴考没中,盘缠用尽,便想在此处歇歇脚。每日天不亮,他就坐在庙前的老槐树下读书,声音抑扬顿挫,惊得树上寒鸦扑棱棱乱飞。到了傍晚,他便背着书箱去村里转,有时帮王老汉劈柴,有时替李婶娘挑水,不要报酬,只问人家借灯油。时间长了,大家看他斯斯文文的,也不惹事,便由着他去了。
这日秋分,天下着蒙蒙细雨,陈生在溪边洗砚台,忽见上游漂来片素白的绢帕,上面用青线绣着朵野茉莉,花瓣边缘还沾着点胭脂色,像是谁的眼泪。他伸手捞起绢帕,正要晾晒,忽听见身后有人轻声道:“公子可是捡了我的帕子?”
回头一看,竟是个身着月白襦裙的女子,鬓边簪着朵白茉莉,皮肤比那绢帕还要白上几分,眼尾微微泛红,像是刚哭过。陈生慌忙低头,把绢帕递过去:“姑娘见谅,在下无意拾得。”那女子接过帕子,指尖在花瓣上轻轻摩挲,忽然叹了口气:“这帕子是我母亲绣的,她去了三年,帕子也旧了。”
陈生见她神情哀伤,一时不知如何安慰,便说起自己家中父母早逝,独自进京赶考的事。女子听了,眼中泛起暖意,说自己姓柳,就住在村东头,家中只有个老祖母。两人聊得投机,直到暮色渐浓,柳姑娘才匆匆告辞,走时回头望了一眼,鬓边的茉莉在细雨中微微颤动,像是朵开在黄昏里的梦。
从那以后,柳姑娘常来土地庙找陈生。有时带着一篮新摘的菱角,有时拎着半罐自家酿的米酒,说是老祖母让送来的。陈生教她识字,她便坐在破木板前,托着腮认真地听,手指在石桌上一笔一画地临摹。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歪着头问:“这个‘愁’字,怎么看着像秋天的心呢?”陈生笑着解释:“秋心为愁,古人造字,原是把心意藏在笔画里的。”
霜降那天,柳姑娘来得格外早,手里抱着匹粗布,说要给陈生做件冬衣。“公子的衫子都磨出洞了,”她指尖轻轻划过陈生袖口的补丁,声音里带着心疼,“老祖母说,寒衣要赶在霜降前做好,不然冬天的风会钻进骨头里。”陈生望着她低头穿针的模样,烛火在她脸上投下淡淡的影,针脚细密如她眼中的温柔,忽然觉得这破庙里的时光,竟比家中暖炉还要温暖几分。
可渐渐的,陈生发现些蹊跷。柳姑娘从来不在月夜里来,每次离开时,总要在土地公的残像前拜一拜,口中喃喃自语。有回他半夜醒来,看见庙门口有团白影闪过,追出去却只看见满地凋零的茉莉,还有片半透明的绢帕,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是谁留下的叹息。
冬至前一日,村里张灯结彩,准备祭灶。陈生跟着柳姑娘去她家,刚到村东头,却见一片废墟,断壁残垣间长满了野茉莉,在寒风中摇曳。柳姑娘站在废墟前,眼中泛起泪光:“去年腊月,一场大火烧了屋子,祖母也没了。”陈生惊住了,想问她现在住在哪里,却见她转身一笑,鬓边的茉莉不知何时换成了红梅:“公子莫怕,我现在住在竹林深处,那里暖和。”
当晚,柳姑娘留陈生吃饭,端上来的却是冷透的菜饭。“对不起,”她低头绞着帕子,“炉子灭了,饭菜凉了。”陈生却吃得香甜,说比土地庙里的野菜粥强百倍。临走时,柳姑娘塞给他个锦囊,里面装着晒干的茉莉花瓣:“放在枕边,能安神。”
回去的路上,陈生路过乱葬岗,忽听见有人在哭,仔细一听,竟是柳姑娘的声音。他寻着声音找去,只见月光下,柳姑娘跪在一座新坟前,身上的月白襦裙渐渐变得透明,鬓边的红梅也褪成了白色。“柳姑娘!”他惊呼一声,上前扶住她,却发现自己的手穿过了她的胳膊,像是触到了一团雾气。
柳姑娘转头,眼中满是泪水:“公子,我本不该骗你。我是半年前葬在此处的孤魂,见你在土地庙里读书,孤孤单单的,便起了恻隐之心。”原来她本是苏州人,随父亲来应天投亲,不想父亲病死途中,盘缠用尽,只能草草葬在乱葬岗。“那日在溪边,我见你捞起母亲的帕子,便知道你是个心软的人,”她低头看着自己渐渐透明的手,“明日冬至,阳气最弱,我就要去投胎了,本想等过了冬至再告诉你,却不想……”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621/17039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