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31《蛟龙作祟传说 》
推荐阅读:魅力点满,继承游戏资产、诸天:无数的我,加入聊天群、无始皇手谕,不得出银河边关、牧者密续、快穿世界吃瓜第一线、归义非唐、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仙岛养鸡:家族靠卖鸡蛋崛起、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帝国崛起:西班牙、
蛟龙作祟传说
嘉靖三十七年夏,江南地界阴雨连绵。临江县的百姓站在青石桥上,望着浊浪翻涌的扬子江,眼瞅着江心漩涡像只巨口,正把满江浮萍往深处拽。七十二岁的老渔翁陈老汉蹲在渡口石几上,吧嗒吧嗒抽旱烟,火星子在雨帘里明灭不定,映得他眼角的鱼尾纹更深了。
“爹,该撒网了。”十八九岁的水生顶着斗笠,手里攥着半旧的麻网,指尖被江水泡得发白。这是入夏以来第七次下江,前六回都只捞着些枯枝败叶,连条寸长的小鱼都没见着。
陈老汉没动,烟杆敲了敲石栏:“你记着,打从你娘被水冲走那年起,这江里的规矩就变了。”十五年前的山洪暴发,江心突然涌起丈高水柱,漩涡里翻出青鳞赤须的怪物,卷走了正在洗衣的女人。当时整个渡口的人都看见,那怪物头上生着鹿角,四爪如钩,正是老辈人说的“走蛟”。
暮色渐浓时,江面突然传来闷雷般的响动。水生抬头望去,只见江心漩涡急剧扩大,浑浊的江水竟泛起血色,一条水桶粗的青色身影破水而出,龙须上挂着水草,红通通的眼睛扫过岸边,惊得停靠的渔船纷纷打转。
“蛟龙!”不知谁喊了一声,渡口顿时炸开了锅。卖豆腐的王老二踢翻了木桶,雪白的豆腐滚进泥水里;撑船的张老三两股颤颤,船桨“扑通”掉进江里;就连蹲在石阶上的陈老汉,也猛地站起来,旱烟杆“当啷”落地。
这是近三年来蛟龙第三次现身。自嘉靖三十五年起,临江县的梅雨期就没断过,扬子江水位暴涨,两岸良田被淹,百姓颗粒无收。县太爷陆明轩到任半年,光是开仓放粮就办了三回,此刻正带着衙役在江边巡查,远远看见这阵仗,立刻策马赶来。
“都别慌!”陆明轩甩下缰绳,大步流星走到岸边,腰间的玉佩随步伐轻晃,“本县在此,有何妖邪敢作祟?”他三十出头,生得剑眉星目,虽是文官,却自带一股威严。
百姓们见县官来了,稍稍安定些,却仍有妇人低声啜泣。陈老汉弯腰捡起旱烟杆,走到陆明轩跟前:“大老爷,不是咱们慌,实在是这蛟龙闹得太凶。往年端午祭江,好歹能保半年平安,如今祭品丢下去就没动静,怕是龙王爷怪罪了。”
祭江的习俗在临江由来已久。每年端午,百姓会扎一条三尺长的木龙,裹上红绸,装上三牲祭品,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推入江中,祈求蛟龙保佑风调雨顺。可从去年开始,祭江之后仍有水患,今年更是变本加厉。
陆明轩沉吟片刻,问道:“今年的祭品可曾按旧例置办?”
“回大老爷的话,”开米铺的李胖子凑上来,“还是老规矩,木龙用的是百年桃木,三牲都是头生的公羊、母猪、雄鸡,连红绸都是从苏州府运来的。可那蛟龙根本不领情,祭品刚下去,江面就翻起大浪,把木龙打得粉碎。”
听得这话,岸边百姓纷纷点头,七嘴八舌说起蛟龙的种种异象。有人说半夜看见江面上红光冲天,有人说在芦苇荡里发现巨大的爪印,还有人言之凿凿,说亲眼看见蛟龙盘在江心巨石上,鳞片比磨盘还大。
陆明轩越听越觉得蹊跷。他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向来不信怪力乱神之说,只道是水患频繁,百姓心生恐惧,才将罪责归咎于蛟龙。可眼前这场景,又实在难以用常理揣度。他转身对衙役吩咐:“明日起,沿江增设巡哨,但凡发现异常,立刻来报。”
回到县衙,陆明轩翻开《临江县志》,查到“蛟龙”条目:“万历二十三年,扬子江暴涨,有物若龙,青鳞赤须,见者辄溺。里人以为走蛟,祭以三牲,水患乃息。”又查近年记载,却发现自嘉靖三十年起,水患频率陡然增加,而蛟龙现身的记载也随之增多。
“难道真是蛟龙作祟?”陆明轩揉了揉太阳穴,目光落在案头的水文图上。临江县地处扬子江中游,上游有群山环绕,下游河道渐宽,若遇暴雨,江水宣泄不畅,极易泛滥。或许该从治理水患入手,而非纠结于蛟龙传说。
第二日晌午,水生蹲在江边清洗渔网,忽见远处漂来个浑身湿透的少年。那少年十五六岁,衣着华丽,腰间挂着块刻着水纹的玉佩,此刻正抱着块木板,在江水里载浮载沉。
“救人!”水生二话不说,甩下渔网跳入江中。江水湍急,他费了好大劲才抓住少年的手腕,拖到岸边。少年呛了几口水,咳嗽着醒来,第一句话便是:“多谢壮士,我乃金陵水科院的学徒,奉师命前来考察江情,不想遇上漩涡,船翻了。”
原来这少年名叫周明远,师从南京工部员外郎、水利专家徐光启,此次沿江而上,记录水位、流速,不想在临江县段遭遇意外。陆明轩得知后,连忙将周明远接到县衙,好茶好饭款待,顺便请教水利之事。
周明远年纪虽小,却对水文颇有研究:“大人可知,扬子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每逢暴雨,泥沙俱下,河道淤塞,才会导致水患频发。所谓蛟龙作祟,不过是百姓对水患的误解。”
嘉靖三十七年夏,江南地界阴雨连绵。临江县的百姓站在青石桥上,望着浊浪翻涌的扬子江,眼瞅着江心漩涡像只巨口,正把满江浮萍往深处拽。七十二岁的老渔翁陈老汉蹲在渡口石几上,吧嗒吧嗒抽旱烟,火星子在雨帘里明灭不定,映得他眼角的鱼尾纹更深了。
“爹,该撒网了。”十八九岁的水生顶着斗笠,手里攥着半旧的麻网,指尖被江水泡得发白。这是入夏以来第七次下江,前六回都只捞着些枯枝败叶,连条寸长的小鱼都没见着。
陈老汉没动,烟杆敲了敲石栏:“你记着,打从你娘被水冲走那年起,这江里的规矩就变了。”十五年前的山洪暴发,江心突然涌起丈高水柱,漩涡里翻出青鳞赤须的怪物,卷走了正在洗衣的女人。当时整个渡口的人都看见,那怪物头上生着鹿角,四爪如钩,正是老辈人说的“走蛟”。
暮色渐浓时,江面突然传来闷雷般的响动。水生抬头望去,只见江心漩涡急剧扩大,浑浊的江水竟泛起血色,一条水桶粗的青色身影破水而出,龙须上挂着水草,红通通的眼睛扫过岸边,惊得停靠的渔船纷纷打转。
“蛟龙!”不知谁喊了一声,渡口顿时炸开了锅。卖豆腐的王老二踢翻了木桶,雪白的豆腐滚进泥水里;撑船的张老三两股颤颤,船桨“扑通”掉进江里;就连蹲在石阶上的陈老汉,也猛地站起来,旱烟杆“当啷”落地。
这是近三年来蛟龙第三次现身。自嘉靖三十五年起,临江县的梅雨期就没断过,扬子江水位暴涨,两岸良田被淹,百姓颗粒无收。县太爷陆明轩到任半年,光是开仓放粮就办了三回,此刻正带着衙役在江边巡查,远远看见这阵仗,立刻策马赶来。
“都别慌!”陆明轩甩下缰绳,大步流星走到岸边,腰间的玉佩随步伐轻晃,“本县在此,有何妖邪敢作祟?”他三十出头,生得剑眉星目,虽是文官,却自带一股威严。
百姓们见县官来了,稍稍安定些,却仍有妇人低声啜泣。陈老汉弯腰捡起旱烟杆,走到陆明轩跟前:“大老爷,不是咱们慌,实在是这蛟龙闹得太凶。往年端午祭江,好歹能保半年平安,如今祭品丢下去就没动静,怕是龙王爷怪罪了。”
祭江的习俗在临江由来已久。每年端午,百姓会扎一条三尺长的木龙,裹上红绸,装上三牲祭品,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推入江中,祈求蛟龙保佑风调雨顺。可从去年开始,祭江之后仍有水患,今年更是变本加厉。
陆明轩沉吟片刻,问道:“今年的祭品可曾按旧例置办?”
“回大老爷的话,”开米铺的李胖子凑上来,“还是老规矩,木龙用的是百年桃木,三牲都是头生的公羊、母猪、雄鸡,连红绸都是从苏州府运来的。可那蛟龙根本不领情,祭品刚下去,江面就翻起大浪,把木龙打得粉碎。”
听得这话,岸边百姓纷纷点头,七嘴八舌说起蛟龙的种种异象。有人说半夜看见江面上红光冲天,有人说在芦苇荡里发现巨大的爪印,还有人言之凿凿,说亲眼看见蛟龙盘在江心巨石上,鳞片比磨盘还大。
陆明轩越听越觉得蹊跷。他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向来不信怪力乱神之说,只道是水患频繁,百姓心生恐惧,才将罪责归咎于蛟龙。可眼前这场景,又实在难以用常理揣度。他转身对衙役吩咐:“明日起,沿江增设巡哨,但凡发现异常,立刻来报。”
回到县衙,陆明轩翻开《临江县志》,查到“蛟龙”条目:“万历二十三年,扬子江暴涨,有物若龙,青鳞赤须,见者辄溺。里人以为走蛟,祭以三牲,水患乃息。”又查近年记载,却发现自嘉靖三十年起,水患频率陡然增加,而蛟龙现身的记载也随之增多。
“难道真是蛟龙作祟?”陆明轩揉了揉太阳穴,目光落在案头的水文图上。临江县地处扬子江中游,上游有群山环绕,下游河道渐宽,若遇暴雨,江水宣泄不畅,极易泛滥。或许该从治理水患入手,而非纠结于蛟龙传说。
第二日晌午,水生蹲在江边清洗渔网,忽见远处漂来个浑身湿透的少年。那少年十五六岁,衣着华丽,腰间挂着块刻着水纹的玉佩,此刻正抱着块木板,在江水里载浮载沉。
“救人!”水生二话不说,甩下渔网跳入江中。江水湍急,他费了好大劲才抓住少年的手腕,拖到岸边。少年呛了几口水,咳嗽着醒来,第一句话便是:“多谢壮士,我乃金陵水科院的学徒,奉师命前来考察江情,不想遇上漩涡,船翻了。”
原来这少年名叫周明远,师从南京工部员外郎、水利专家徐光启,此次沿江而上,记录水位、流速,不想在临江县段遭遇意外。陆明轩得知后,连忙将周明远接到县衙,好茶好饭款待,顺便请教水利之事。
周明远年纪虽小,却对水文颇有研究:“大人可知,扬子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每逢暴雨,泥沙俱下,河道淤塞,才会导致水患频发。所谓蛟龙作祟,不过是百姓对水患的误解。”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621/170393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