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九州民间志 > 民国那些事34 石龟泣血

民国那些事34 石龟泣血

推荐阅读:魅力点满,继承游戏资产诸天:无数的我,加入聊天群无始皇手谕,不得出银河边关牧者密续快穿世界吃瓜第一线归义非唐大明:开局请朱元璋退位仙岛养鸡:家族靠卖鸡蛋崛起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帝国崛起:西班牙

    重庆朝天门石龟泣血:抗战时期江岸异象
    在大明万历二十三年那连绵不绝的雨季里,厚重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重庆城的上空,仿佛随时都会坍塌下来。新筑的朝天门城墙上,重庆知府李应祥身姿挺拔却满脸凝重,他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双眼紧紧盯着脚下那翻滚不息的混浊江水。江水如一条暴怒的巨龙,肆意地奔腾咆哮,这已然是本年第三次决堤了。储奇门街市就紧邻着江边,此刻完全浸泡在那浓稠的黄泥水中,一幅惨不忍睹的景象。一些木盆在水中飘荡,盆里竟然还载着死猪,随着水流的起伏,木盆不时撞在城砖上,发出沉闷而又令人心悸的声响。李应祥这位刚刚因为治理云阳滑坡而受到嘉奖的官员,此时手里紧紧攥着一本《重庆府志》,他的手因为内心的焦虑与担忧而微微颤抖着。在那泛黄的书页之间,还夹着三张请求迁坟避水的状纸,每一张都像是沉甸甸的重担,压在他的心头。
    “取龟甲镇水,以玄武制蛟。”随行的老道缓缓说道,声音低沉而又神秘。这简短的话语,却像一道闪电划过李应祥的脑海,让他瞬间想起了《山海经》中的相关记载。十日后,三十名技艺精湛的石匠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了枇杷山南麓。这里山林茂密,空气清新,宁静祥和的氛围与外面的水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石匠们手中的凿子与锤子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叮当凿击声,这声音打破了山林的宁静,惊飞了林间栖息的白鹭。只见它们扑腾着翅膀,向着远方飞去,似乎也在躲避这突如其来的喧闹。为首的匠人周大夯,他祖籍大足,其家族更是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曾参与过宝顶山摩崖造像这一伟大的艺术工程。周大夯此刻正蹲在一块巨大的青石旁,他伸出粗糙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青石上的天然纹路,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惊叹与感慨,缓缓说道:“这石料里有血线,如此独特的纹理,怕是要千年之后才能真正显现出它的奇妙之处啊。”时光在叮叮当当的凿击声中悄然流逝,当三丈长的石龟雏形逐渐显现出来时,前来围观的民众们都不禁发出阵阵惊叹。众人惊讶地发现,这龟首竟然微微偏向嘉陵江方向,那姿态仿佛是在静静地等待着另一条江河的交汇融合,充满了一种神秘而又令人遐想的气息。
    时光悠悠流转,转眼间来到了光绪年间。在一个酷热难耐的酷暑时节,大地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里,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世间万物。十二岁的王长顺跟着父亲,在石龟前恭敬地摆开香案。此时正值枯水期,江底裸露出许多锈蚀的船锚,这些船锚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石龟的龟背之上刻着“镇江”二字,然而此刻却积满了鸟粪,显得有些破败与凄凉。“磕头要响,龙王才听得见。”父亲一边说着,一边轻轻地将王长顺的额头按在晒得发烫的青石板上。王长顺乖乖地照做,额头与石板接触的瞬间,一股滚烫的感觉传来。三天后,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暴雨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落在大地上,也砸在了石龟的龟甲上。王长顺在晚年的回忆录中曾这样写道:“雨点砸在龟甲上冒白烟,恍惚看见龟爪在积水里划动。”那奇妙的场景,就像是石龟在这风雨交加的时刻突然有了生命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1905年七月十六日,这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日子。在南岸开茶铺的张桂兰,像往常一样在茶铺里忙碌着。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呼喊声,她好奇地放下手中的活计,走出茶铺一探究竟。眼前的景象让她目瞪口呆,只见暴涨的江水如猛兽般汹涌而来,瞬间漫过了沙嘴码头。而在那湍急的激流之中,那尊古老的石龟竟然时隐时现。“龟脖子一伸一缩的,背上石碑像船帆似的破浪。”她被这奇景震撼得说不出话来,在临终前,她还对孙辈们反复念叨着这个场景。她的描述被民俗学者收录在《两江口述史》中,成为了一段珍贵的民间记忆。然而,当年英国海关报告却以一种理性而又科学的视角记载道:“洪水导致水文标记位移,巨型雕塑产生光学畸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录,就像是历史的两面,一面是充满奇幻色彩的民间传说,一面是严谨客观的科学记载,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丰富内涵。
    1938年初冬,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割着人们的脸颊。朝天门码头一片忙碌而又嘈杂的景象,十六岁的万小梅手里紧紧攥着蓝布包袱,指关节都因为用力而泛白。她静静地站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不舍,看着父亲将家当一件件搬上民生公司的“民权轮”。万小梅是江苏国立二中迁渝的首批学生,她即将离开熟悉的家乡,前往遥远而又陌生的重庆。然而此刻,她却被江边的奇景深深震撼了。只见上百名赤膊的纤夫,他们的身影在陡峭的碛坝上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毅,如同一群不知疲倦的蚂蚁,艰难地爬行着。碗口粗的竹缆深深地勒进他们的肩膀,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痕迹,每一寸肌肤都被汗水和江水浸湿,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川江号子从他们的喉咙中吼出,那雄浑有力的声音,仿佛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呐喊,混着轮机声在峡谷间久久回荡。“这些背二哥(纤夫)比机器还可靠。”民生公司经理卢作孚看着眼前的场景,不禁对身旁的记者感叹道。在他办公桌上的航运图清晰地显示,仅1938年12月就有1.5万吨兵工设备经此转运。这些纤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抗战时期的物资运输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然而,在这看似热火朝天的繁荣景象之下,茶馆说书人却开始讲述着一些不祥的预兆。有人说,在月夜之下,曾看见石龟的眼睛泛起诡异的红色光芒;还有人说,老鸹在龟背上搭了三个鸦巢,仿佛预示着灾难的降临。这些传说在民间悄然流传,给人们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621/17038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