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虎式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推荐阅读:从零开始的异世界工业、至尊神瞳凌峰苏琳、永恒武神、拳头灌铅,不服就干。、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开局被分手,我成名探后前女友后悔了、闪婚亿万大老公、高手下山,我家师姐太宠我了、穿成三岁小暴君的娘?我直接摆烂、她闪婚了千亿首富、
虎式坦克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惊艳表现,震惊了整个苏军,其惊人的战损比,无论是盟军还是联军一方,都不得不高度重视,甚至整个苏德战场弥漫着一种“虎式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说法。
德军凭借虎式坦克那堪称恐怖的强大火力以及坚如磐石的防御性能,常常能演绎出以一辆虎式击毁对方十几辆坦克的传奇战绩。这辉煌的战果,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德军重坦营的天空,使得大量优秀装甲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以至于德军统帅部用于表彰的勋章都有些不够用了。许多战士不仅荣获了象征着勇敢与荣耀的普通铁十字勋章,更有佼佼者获得了骑士铁十字勋章,甚至有人凭借着更为卓越的战绩,戴上了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奥托·卡尔尤斯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德国国防军坦克指挥官,凭借驾驶“虎”式坦克驰骋沙场,击毁上百辆苏军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中的传奇人物。
德军虽然创造了惊人的战绩,这并不意味着德军可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一定能够战胜苏军。因为苏军的坦克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德军的对手是当时人数数量最多的军队,而且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结了近两万辆坦克,虽然他们没有全部投入战场,但是这绝对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苏军之所以没有把所有的坦克一次性梭哈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面战场,是因为德军在防线的正面区域,埋设了海量的反坦克地雷,数量一点都不比对面苏军埋的少,其密集的程度,足以让苏军贸然的进攻付出极大的代价。
况且密集的坦克冲锋,正好适合虎式坦克射击,虎式坦克甚至不用瞄准,就可能击中一辆苏军坦克。
以逸待劳的虎式坦克才是真正老虎,以较小范围的机动性,就能换取苏军的巨大伤亡。运动距离短,就能避免频发的故障,也不会有缺油的焦虑,这种状态才是虎式坦克最佳的攻击状态。
但凡对历史有所研究的人都清楚,虎式坦克虽威力巨大,但存在致命弱点。一旦进行大范围机动,发动机便极易出现故障,进而趴窝、抛锚,甚至会因长途奔袭而断油。对于德军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在无法将这些瘫痪的虎式坦克带走的无奈情况下,德军只能忍痛将其炸毁。事实上,虎式坦克在后期的损耗,大多属于非战斗性减员,它们几乎从未被苏军从正面成功击毁。
苏军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日夜都在研究如何击毁虎式坦克,最后结论是正面装甲无敌,只能攻击侧面装甲,这就要求苏军坦克进行快速的迂回作战,无疑大大提高了苏军的作战难度。
于是,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军大量坦克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展开了一场惨烈至极的血腥厮杀。双方都杀的精疲力尽,伤痕累累。但从战损情况来看,苏军被击毁的坦克数量明显居多。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堆积如山,它们在弥漫的硝烟中沉默不语,却又仿佛在向世人无声诉说着战争的冷酷与无情。
一个多月以来,苏军损失的坦克没有一万辆,也有八千辆,按道理来说,在这么大的战果面前,德军应该锁定胜局,开始发动战略反击了,但是事实恰恰相反,苏军虽然被打疼了,但还不至于太伤筋动骨,因为苏军的本钱很大,玩的起,也输的起。
真正玩不起的,输不起的是德军,具体来说就是德国的家底太薄了,而且坦克研发和制造的熟练度远远落后于德国。
被人诟病的总是说苏军的坦克太多,以至于德军的,坦克质量优势被碾压和忽略了,这的确是一个理由。
这是忽略了双方的国力和军事工业的水平差距,如果双方水平都差不多的话,质量明显更重要,如果一方拥有十倍的战损比,输的会是谁?想都不要想了,结果是注定的。
虎式坦克直至巴巴罗萨行动的第三年才投入战场,而T - 34早在巴巴罗萨计划前两年便已研制成功。经过长时间的实战检验与改进,T - 34的缺陷与小毛病早已得到有效解决,其生产技术与工艺已然相当成熟。制造一辆T - 34坦克仅需8000多个工时,具备大规模量产的条件,
反观虎式坦克与豹式坦克,它们是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第一年,面对T - 34坦克的强大压力,束手无策之下匆忙研制的产物。由于时间紧迫,其各项性能与数据未经全面、彻底的检测,便仓促投入战场。可想而知,这样的坦克一旦在战场上大范围机动,速度稍快、行程稍远,便极易故障频发,甚至直接趴窝,无法返回营地,最终只能被无奈炸毁。反倒是那些隐蔽起来、减少大范围移动的虎式坦克,能够凭借出色的火力与防御,创造出惊人的战绩。在这种战术指导下,一些坦克车长与炮手凭借精湛技艺,击毁几十辆苏军坦克,从而荣获铁十字勋章。这种无奈的战术也是被严峻的战争形势逼迫下,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罢了。因为虎式坦克不可能永远趴着不动,等着T34送到嘴边来,虎式坦克总有一天要走出去,自己寻觅食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德军凭借虎式坦克那堪称恐怖的强大火力以及坚如磐石的防御性能,常常能演绎出以一辆虎式击毁对方十几辆坦克的传奇战绩。这辉煌的战果,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德军重坦营的天空,使得大量优秀装甲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以至于德军统帅部用于表彰的勋章都有些不够用了。许多战士不仅荣获了象征着勇敢与荣耀的普通铁十字勋章,更有佼佼者获得了骑士铁十字勋章,甚至有人凭借着更为卓越的战绩,戴上了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奥托·卡尔尤斯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位德国国防军坦克指挥官,凭借驾驶“虎”式坦克驰骋沙场,击毁上百辆苏军坦克,成为德军装甲部队中的传奇人物。
德军虽然创造了惊人的战绩,这并不意味着德军可以在库尔斯克突出部一定能够战胜苏军。因为苏军的坦克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德军的对手是当时人数数量最多的军队,而且在库尔斯克突出部集结了近两万辆坦克,虽然他们没有全部投入战场,但是这绝对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而苏军之所以没有把所有的坦克一次性梭哈在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正面战场,是因为德军在防线的正面区域,埋设了海量的反坦克地雷,数量一点都不比对面苏军埋的少,其密集的程度,足以让苏军贸然的进攻付出极大的代价。
况且密集的坦克冲锋,正好适合虎式坦克射击,虎式坦克甚至不用瞄准,就可能击中一辆苏军坦克。
以逸待劳的虎式坦克才是真正老虎,以较小范围的机动性,就能换取苏军的巨大伤亡。运动距离短,就能避免频发的故障,也不会有缺油的焦虑,这种状态才是虎式坦克最佳的攻击状态。
但凡对历史有所研究的人都清楚,虎式坦克虽威力巨大,但存在致命弱点。一旦进行大范围机动,发动机便极易出现故障,进而趴窝、抛锚,甚至会因长途奔袭而断油。对于德军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在无法将这些瘫痪的虎式坦克带走的无奈情况下,德军只能忍痛将其炸毁。事实上,虎式坦克在后期的损耗,大多属于非战斗性减员,它们几乎从未被苏军从正面成功击毁。
苏军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日夜都在研究如何击毁虎式坦克,最后结论是正面装甲无敌,只能攻击侧面装甲,这就要求苏军坦克进行快速的迂回作战,无疑大大提高了苏军的作战难度。
于是,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军大量坦克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展开了一场惨烈至极的血腥厮杀。双方都杀的精疲力尽,伤痕累累。但从战损情况来看,苏军被击毁的坦克数量明显居多。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堆积如山,它们在弥漫的硝烟中沉默不语,却又仿佛在向世人无声诉说着战争的冷酷与无情。
一个多月以来,苏军损失的坦克没有一万辆,也有八千辆,按道理来说,在这么大的战果面前,德军应该锁定胜局,开始发动战略反击了,但是事实恰恰相反,苏军虽然被打疼了,但还不至于太伤筋动骨,因为苏军的本钱很大,玩的起,也输的起。
真正玩不起的,输不起的是德军,具体来说就是德国的家底太薄了,而且坦克研发和制造的熟练度远远落后于德国。
被人诟病的总是说苏军的坦克太多,以至于德军的,坦克质量优势被碾压和忽略了,这的确是一个理由。
这是忽略了双方的国力和军事工业的水平差距,如果双方水平都差不多的话,质量明显更重要,如果一方拥有十倍的战损比,输的会是谁?想都不要想了,结果是注定的。
虎式坦克直至巴巴罗萨行动的第三年才投入战场,而T - 34早在巴巴罗萨计划前两年便已研制成功。经过长时间的实战检验与改进,T - 34的缺陷与小毛病早已得到有效解决,其生产技术与工艺已然相当成熟。制造一辆T - 34坦克仅需8000多个工时,具备大规模量产的条件,
反观虎式坦克与豹式坦克,它们是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第一年,面对T - 34坦克的强大压力,束手无策之下匆忙研制的产物。由于时间紧迫,其各项性能与数据未经全面、彻底的检测,便仓促投入战场。可想而知,这样的坦克一旦在战场上大范围机动,速度稍快、行程稍远,便极易故障频发,甚至直接趴窝,无法返回营地,最终只能被无奈炸毁。反倒是那些隐蔽起来、减少大范围移动的虎式坦克,能够凭借出色的火力与防御,创造出惊人的战绩。在这种战术指导下,一些坦克车长与炮手凭借精湛技艺,击毁几十辆苏军坦克,从而荣获铁十字勋章。这种无奈的战术也是被严峻的战争形势逼迫下,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罢了。因为虎式坦克不可能永远趴着不动,等着T34送到嘴边来,虎式坦克总有一天要走出去,自己寻觅食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3/3582/168735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