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ysql_query() [function.mysql-query]: Too many connections in C:\wwwroot\jxkel.com\modules\article\class\package.php on line 407

Warning: mysql_query() [function.mysql-query]: A link to the server could not be established in C:\wwwroot\jxkel.com\modules\article\class\package.php on line 407
第39章 去东乡讨饭 - 一生只求半称心 - - 佳熹小说网
佳熹小说网 > > 一生只求半称心 > 第39章 去东乡讨饭

第39章 去东乡讨饭

推荐阅读:

    “这个我知道,”钟文松接过话说:“咱这里有个迷信的说法,说是狗有辨识邪祟的能力,咬哪个小孩子,就说明哪个小孩子身边,有不干净的东西。”
    “所以往往就会给被咬的孩子戴一个小铃铛,用来辟邪。”
    “嗯嗯,应该是这样。这个小铃铛,应该就是我小时候,咱爹给我戴着用来辟邪的。”
    “后来晴晴的姥娘给我打了镯子,就把铃铛装到了镯子上。”李停说。
    钟文松又问:“那时候晴晴姥娘的院门口左边,是不是有一小片竹林?竹林旁边是一口不大的池塘?”
    李停看着钟文松,瞪大了双眼:“你去过那里?”她盯着他,像看一个怪物:“还是说,你能掐会算,能算出来那里都有什么?”
    钟文松的嘴角翘了起来,眼里却热热的,眼泪湿了眼睫,滑了下来:“我说对了是吧?我不会算,但是我去过那里。”
    “我还喝过那个池塘里的水呢,差点儿把小命交待在那里!”
    李停迷惘地看着他,他们成亲近两年来,除了去年洪灾,钟文同在坡李庄遇难时,钟文松哭过一次,这是他在她面前第二次流泪。
    不等李停再问,钟文松自己说开了:“我本来有三个妹妹,除了大雁和小燕,我和文同中间还有一个。”
    “她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给饿没的。”
    说到这里,他擦了擦眼睛,“第三年的时候,有了文同。咱爹上河工回来了,文同不会吃饭,家里只有咱爹咱娘和我三个人的口粮。”
    “因为文同吃奶,那点儿粮食,还不够咱娘自己一个人吃的。”
    “那个时候,村里人都说东乡受的灾情小一些,能吃饱饭,咱爹就带着我,去东乡讨口活命。”
    李停像是明白了什么:“你去东乡讨过饭?”
    说着自己也感觉有点儿滑稽:“你说你看着我这镯子眼熟,是不是你去过沙家口,看到过我啊?”
    钟文松似笑非笑:“你不相信?按说你当时已经五岁多了,也不能一点儿印象也没有吧?既然你不记得了,那我就再帮你回忆回忆。”
    那时候钟文松虚岁七岁,实际年龄只有六周岁。
    因为食不果腹,看上去还没有五岁的孩子高大壮实。
    暑热刚退,老钟背了一件棉絮外露的破棉袄,拿了两个豁口的破碗,就领着文松离开南洼里,一直往东走了。
    这让老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去讨饭的情形。
    只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家,也没有目标,讨饭就是他们的生活,走到哪就讨到哪。
    如今自己带着儿子去讨口,是为了度过荒年。
    他们不会一直在外面讨饭。
    他们在南洼里还有一个家,有人在家里等着他们回来。
    这一点让老钟心里安定了不少。
    他们走了一天,不知道站过多少人家的院门口。
    开始的时候,老钟怕文松胆怯,也怕有恶狗吓到儿子。
    看到院子里有人,就拉着儿子的手向人家行乞:“可怜可怜俺父子俩吧,孩子都饿得走不动了。”
    父子俩走走停停,一天又走不了几里路,离南洼里自然也不会太远。
    方圆十几里的村庄,都属于洪河流域,受灾的程度差不多。
    因此即使有特别心善的人家,可怜他们,尤其是这个面黄肌瘦,看上去才四五岁的孩子,然而自己家人的肚子尚且填不饱,又哪里能拿得出给他们的吃食?
    有那家里相对来说稍微宽裕一点儿,心地又特别善良的人,能紧紧自己的嘴巴,给他们一点儿,也实在是有限。
    因此大多讨不到吃的。
    能给他们吃的人家少之又少,而且还是稀的多稠的少。
    正是灾年,哪家也没有多余的吃食。
    跑了一天,他们只讨到几口热水,一小块红薯。
    老钟把红薯外面的皮儿揭掉,填进自己的嘴里,把红薯瓤儿都塞给了文松。
    他把儿子带了出来,也一定要把他带回去。
    自己多少也得吃点儿,要是饿没了,文松一个人流落在外头可怎么办?
    几口热水和一小块红薯,让他们父子俩撑着走了一天。
    天渐渐黑了下来,虽然白天中午的太阳,能让人感觉到夏天还留了尾巴,然而早晨和傍晚的凉气,还是提醒着人们,马上就要进入秋天了。
    老钟带着文松,在一个村庄外面找到了一处砖窑。
    这个时候没有人在窑上烧砖,对于父子俩来说,晚上在里面睡觉,是个遮风的好地方。
    砖窑四周乌塌塌的,能吃的草根都被人挖了个干净,连一根干柴都找不到。
    老钟寻了进砖口平整些的一块儿地方,搂着文松躺了下来。
    背了一天的破棉袄这会儿有了作用,大半都搭在文松的身上。
    小孩子饿着肚子跑了一天,已经是很累了,不多时就睡着了。
    老钟却睡不着。
    想着自己带着孩子出来讨饭,本来是想让孩子能吃上一口饱饭,然而看今天的情形,能讨到一口吃的,实在很难。
    一直这样下去,大人或许可以多坚持几天,看文松这黄皮寡瘦的样子,可就说不定了。
    或许往东走得远一些,就会好一点了吧!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辰了,老钟模模糊糊地想着,搂紧怀里的儿子,带着对明天能多讨点儿吃食的憧憬,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还好情况果然如老钟所希望的那样,越往东边走,离家越远,能讨到的食物就越多一些,也更丰富一些。
    有时候是半个掺和了大半野菜的杂粮窝窝,有时候是一把蒸熟的萝卜缨子,或者是几口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热汤。
    他们讨到的一天比一天多,虽然父子俩依旧没有吃饱过。
    连续走了十来天,老钟虽然依旧蔫头耷脑的,文松看上去好像更有力气了一些。
    这是因为他们讨来的食物,大部分进了文松的肚子里。
    每进一个村子,他都站在村口等着,让文松一个人进村子里讨。
    他嘱咐儿子,看哪家的房子好,就去哪家讨。要是出来的人面相凶,说话不好听,就赶紧走。
    要是出来的人看着面善,说话和气,就多说两句好话,这样人家心一软,就会多给一点儿吃的。
    一路走一路讨,就这样讨到了东乡沙家口,一个叫郑集的地方。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4/24411/907791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