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百代成史4

推荐阅读:赶山1978,我在深山当猎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抄家后,她赚疯!权臣跪着求入赘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老婆飞升后,我靠躺平成仙!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回到八零机械厂万历小捕快美警生存实录:以德服人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
    【兵起晋阳入长安构厦】
    【拓土开疆天策四方挞】
    【(公元627年贞观之治)】
    【万邦拜阶下共襄贞观昌华】
    【(公元690年武周建立)】
    【凤栖明堂御天下】
    【(公元713年开元盛世)】
    【盛世醉卧听琵琶】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
    【藩镇独大】
    【(唐朝中后期)】
    【中兴跌宕】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
    【曛日覆黄沙】
    [《欢迎来到大唐盛世》]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李世民]
    [天策上将,封无可封!]
    [武曌!参见女皇陛下!]
    [武周!恭迎千古女帝!!!]
    [昨日一别凤凰台,千古在不见李白!!!]
    [李隆基!!!你还我盛世大唐!!!你怎么不早点死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大唐
    虽然是在一次看到这番满屏夸赞的景象但李世民的眼眶湿润了。他的大唐,在这青史之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万古流芳。后世子孙,铭记着他的功绩,还如此喜欢他,这让李世民无比的欣慰和激动,长孙皇后见状温柔地握住他的手,给予他无声的安抚。
    贞观群臣们同样心潮澎湃,他们再一次得到了天幕的认可,这份荣耀让他们喜不自胜。他们正要上前向陛下贺喜,却被天幕接下来的画面惊得目瞪口呆——武周、安史之乱
    李世民自然也看到了,他惊呼出声“武周?武则天?昨日天幕上那位女帝!还有那安史之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还不等李世民惊讶完,安史之乱的画面又映入眼帘,李世民心中一沉李隆基!那武则天最终还是将江山还给了大唐?可是,这安史之乱又是怎么回事?为何后世之人竟希望李隆基早些死去?难不成这安史之乱是李隆基一手造成的?
    武周
    武则天看着天幕上的安史之乱和后世对李隆基的评价,她“呵”的一声冷笑,声音里带着冰碴子“婉儿你瞧,看来咱们楚王的本事可真不小啊,能把江山折腾成这副模样,也算‘名垂青史’了。”
    上官婉儿心头一颤,连忙上前一步“陛下,一切尚未发生,如今天幕降世,陛下定能开创一个不同的大周盛世。”
    武则天缓缓转过身,盯着上官婉儿,眼神锐利如鹰隼“婉儿,你说的对,朕的大业才刚刚开始。如今,天幕降临,我们又得仙种,这次,我们定能快创一个不一样的大周。”
    天宝年间
    刚逃进蜀地的李隆基,惊魂未定,又看到天幕上对自己的评价,顿时气得七窍生烟。他猛地一拍桌子,茶盏摔得粉碎,茶水四溅。
    “岂有此理!这些后世之人,怎敢如此无礼!”李隆基指着天幕,手指颤抖,声音嘶哑,“怎可如此评价朕!朕是皇帝!朕是天子!”
    “那些乱臣贼子!都是那些乱臣贼子的错!”李隆基喘着粗气,咬牙切齿,“是他们想害朕!是他们逼朕逃到这蜀地的!跟朕有什么关系!”
    他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高“朕开创了开元盛世!朕让大唐国富民强!朕享受享受怎么了!有什么错!”
    【(公元907年五代十国)】
    【裂土相错杂何以为家】
    【(五代十国)】
    【燕云让北境百年任踏】
    【五代复制辖梁唐晋汉周罢】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与辽,以次借兵与后唐争夺天下,此后四百余年,中原王朝失去抵御游牧民族的屏障屡屡受挫]
    [后梁唐晋汉周史称五代]
    [石敬瑭你该死啊]
    [石敬瑭真活该当个儿皇帝啊。]
    [石敬瑭真TM千古罪人]
    宋初
    赵匡胤望着天幕气的牙根痒痒骂道“呸,这个石敬瑭,他大方,去给别人当儿皇帝,还给人送了燕云十六州,害得我们没了北方门户,真是个畜生!”
    将石敬瑭骂了一顿后,赵匡胤泄了气,又紧紧的望着天幕,期待着大宋未来的走向。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
    【陈桥黄袍加借酒释甲】
    【(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改赠为纳】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
    【华篇难掩耻落贺兰山下】
    【(公元1127年南宋建立)】
    【建炎南渡过河成遗话】
    【(高宗时期)】
    【风雨晦冥莫须有罪罚】
    【(公元1141年绍兴和议)】
    【敢忘尸谏屈和于金下】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
    【南海之崖腥浪如麻】
    [杯酒释兵权]
    [北宋建立后,赵匡胤担心手下将士谋反,以酒释兵权,奠定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澶渊之盟,北宋名义与辽兄弟相称,实则改赠为纳,折汉人脊梁。]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3/23502/859826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