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夜读全唐诗 > 第696章 梁郊祀乐章之六《庆隆》

第696章 梁郊祀乐章之六《庆隆》

推荐阅读:赶山1978,我在深山当猎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抄家后,她赚疯!权臣跪着求入赘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老婆飞升后,我靠躺平成仙!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回到八零机械厂万历小捕快美警生存实录:以德服人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梁郊祀乐章之六
    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隆
    恭祀上帝,于国之阳。
    爵醴是荷,鸿基永昌。
    以下是《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隆》的生僻字注音、注释和译文:
    生僻字注音
    ? 醴(lǐ):甜酒。
    注释
    ? 恭祀:恭敬地祭祀。
    ? 上帝:古代指天帝。
    ? 国之阳:指国家都城的南郊。古代祭祀天地等大典多在南郊举行。
    ? 爵醴:爵,古代饮酒的器皿;醴,甜酒。这里指祭祀时用的酒。
    ? 荷:承受,承蒙。这里可理解为献上。
    ? 鸿基:宏大的基业,指国家的根基、帝业。
    ? 永昌:永远昌盛。
    译文
    恭敬地祭祀天帝,在都城的南郊。献上甜酒等祭品,愿国家的宏大基业永远昌盛。
    在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长河中,郊庙歌辞作为祭祀天地、祖先等庄重场合的乐章,始终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唐代张衮创作的《郊庙歌辞·梁郊祀乐章·庆隆》,虽仅有短短四句,却以精炼的笔触、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展现了祭祀仪式的庄重肃穆,承载着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国家的美好期许,成为研究唐代祭祀文化与社会思想的珍贵资料。
    诗歌开篇“恭祀上帝,于国之阳”,直接而有力地切入主题。“恭祀”二字,鲜明地展现出祭祀者内心的恭敬与虔诚。在古代,祭祀是一件关乎国家命运和民族信仰的大事,对上帝的祭祀更是重中之重,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恭”字精准地传达出这种庄重而神圣的态度。而“上帝”,在古人的信仰体系中,是主宰万物、掌控人间祸福的至高神灵,对其祭祀体现了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尊崇和敬畏,期望能得到神灵的庇佑与指引。“于国之阳”则明确了祭祀的地点在国家的南面。古人秉持着独特的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南方是阳气最为旺盛之地,阳气象征着生机、活力与希望。选择在“国之阳”举行祭祀上帝的仪式,绝非偶然之举,它蕴含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神灵的极致崇敬,试图借助南方充沛的阳气,更好地与上帝沟通,获取神灵的恩赐,也凸显出对祭祀仪式的高度重视,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
    “爵醴是荷,鸿基永昌”进一步深入描绘祭祀场景并抒发对国家的美好祝愿。“爵醴是荷”中,“爵”作为古代精致而独特的酒器,造型典雅,工艺精湛,在祭祀活动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是向神灵敬献祭品的重要工具;“醴”是甜酒,口感醇厚,香气扑鼻,在古代被视为珍贵的饮品,常用于祭祀等重要场合,以表达对神灵的敬重与感恩。“荷”在这里表示承受、接受,整个句子描绘出在祭祀仪式上,人们满怀敬意地献上美酒,期待上帝能够欣然接受这份供奉,象征着国家渴望得到上帝的庇佑与恩泽。这种以美酒祭祀的方式,不仅是物质的供奉,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传达出人们对神灵的尊崇和依赖。随后的“鸿基永昌”,则直白而热烈地表达了对国家的美好祈愿。“鸿基”指代国家的基业,寓意着国家的根基如同鸿鹄展翅般宏大而坚实,象征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永昌”即长久昌盛,永不衰败,饱含着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希望国家能够在上帝的护佑下,保持长治久安,繁荣昌盛,千秋万代永享太平。这四个字,简洁而有力,承载着古代统治者和全体民众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与美好憧憬,是对国家繁荣富强的深情呼唤。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极具独特之处。首先,语言简洁明快是其显着特点。全诗虽仅短短四句,却用词精准、言简意赅,毫无冗余之感。每个字词都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丰富的信息,将祭祀的庄重氛围、对神灵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国家的美好祝福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不仅符合郊庙歌辞庄重肃穆的风格要求,更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深厚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诗中通过“爵醴”这一具体的祭祀物品,巧妙地象征着国家的繁荣与富足。美酒作为珍贵的祭品,代表着国家的物产丰富和经济繁荣,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鸿基永昌”则直接象征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发读者的无限遐想和共鸣。
    此外,诗歌在节奏与韵律方面也表现出色。其节奏明快流畅,韵律和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每一句的字数相同,平仄相对,押韵工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美感。这种音乐性不仅使诗歌易于记忆和传唱,更在诵读过程中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氛围,与祭祀仪式的庄严感相得益彰,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22352/90544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