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二百五十四章 没人比我更懂东海郡王

第二百五十四章 没人比我更懂东海郡王

推荐阅读:顾倾城京澜辰万界交易直播间从火影开始的水雾刺客你是我一的N次方爽文男主刺杀计划开局签到捡破烂成神系统萌宝速递,爹地是大佬绝世皇太子重生东瀛当和尚快穿之末日奇妙屋

    贾政一听有些震惊,随后又有些恼怒。
    之前说嫁到南安王府,他还有些自鸣得意。
    觉得庶女亦能嫁入王府。
    虽然不是王妃,却也是王府嫡孙媳妇。
    最主要的,两家是多年的老亲,彼此知根知底。
    他作为老父亲,自然没有二话。
    可现在又说什么?
    南安王府换成东海郡王府了?
    虽然一样是王府,可那东海郡远在海外不毛之地。
    人生地不熟的不说,嫁过去还是给人当小妾。
    关键还得要上赶着?
    听南安太妃的意思,他们贾府还得承情?
    “我们和东海郡没有丝毫交情,总不能两眼一抹黑就嫁过去了。”
    贾政微微摇头,又道:
    “况且探丫头还小,她的婚事也不必急于一时。”
    这样明显的抗拒让贾母皱了皱眉,不过也没说什么。
    嫁与不嫁,对贾家影响不大。
    联姻对于贾家这样的人家来说,是维系关系的一种方式。
    不过却只是锦上添花。
    联姻有效的前提,却是本来就有一定交情。
    然而东海郡和贾府素日并无来往。
    就算嫁过去一个女儿,也未必就能起到什么作用。
    何况只是一个侧妃。
    “听闻东海郡虽是不毛之地,东海郡王却富有四海,况且又是世袭罔替的郡王,论理比南安王府还要强些。”
    王夫人显然有不同看法,又道:
    “若是探丫头嫁过去真能掌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在她看来,探春只是一个庶女。
    若是以她的婚姻,同一位郡王搭上关系。
    绝对是惠而不费的事。
    就算暂时看不出什么好处,也绝对没什么坏处。
    说不定什么时候这层关系就能用上。
    “什么好事?嫁去海外是什么好事?你坐过几回船?”
    贾政这两年坐船折腾的够呛,对此充满了怨念。
    “再说,如今探丫头什么人家嫁不得,非嫁到异国他乡去?”
    他虽没说,但其中意思很明显。
    探春将来就是皇子的姨妈,甚至还可能是太子,皇帝的姨妈。
    有这层身份,在都中不是随便挑?
    王夫人闻言看向贾政,冷笑道:
    “探丫头终究也是庶出,真能做郡王侧妃,也是占了大姑娘的光,不算辱没了她。”
    顿了顿,她才又继续道:
    “若是贾府有了海外的生意,薛家的钱也能还的快些。”
    这话一出,贾政顿时没了言语。
    贾府公中早就见底,现在还是靠王夫人从薛家借来的银子,勉强维持体面。
    “钱不钱的先不说,大不了我的棺材本贴补些,先还给他们薛家!”
    贾母见不得小儿子吃瘪,有些不满的敲了王夫人一句,又道:
    “按说你们做父母的,女儿订给谁我也不管,但东海郡到底什么样都不知道,若说直接定下也确实有些仓促。”
    嘴上说着不管,实际还是帮着小儿子说话。
    王夫人可以反驳贾政,却不会当面反驳贾母。
    本来说到此处,这茬就算揭过去了。
    可贾政听到母亲的话,却深以为然的点点头,道:
    “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说到此,他还语重心长的朝王夫人道:
    “咱们已经占了大姑娘那样的好,我也不敢再图别的儿女都大富大贵,只希望给他们能找个知根知底的人家就好。”
    王夫人皱了皱眉,忽地道:
    “若只是不知根底,东海郡王和冯渊相交莫逆,不如问问他呢?”
    贾政的话本来是想盖棺定论,结果却意外启发了王夫人。
    这话母子俩对视一眼,一时说不出反驳的话了。
    贾政想了想,若说问问也无不可。
    冯一博也是实在亲戚,只要叮嘱他别乱说出去就好了。
    随后贾政就打发人,以贾母的名义叫冯一博来说话。
    冯一博接到传信,难免有些疑惑。
    莫非是紫檀佛像的缘故,对方觉得太过珍贵,想要当面感谢?
    也不至于啊?
    虽然这一樽佛像是极品紫檀,珍贵异常。
    可对贾府这样的人家来说,也不至于大惊小怪的吧?
    等他到了荣府,被人带着穿堂过屋,直奔贾母屋里。
    却见屋里只贾母、贾政、王夫人三个,连个伺候的丫鬟都没留。
    冯一博顿时更加疑惑。
    他连忙上前见礼,道:
    “见过老太太,见过叔父、婶娘。”
    虽然和宝钗成了亲,冯一博却没跟着改口。
    依旧是从李守中这边论的称呼。
    不是因为宝钗这边不亲,而是黛玉那边也亲。
    若从宝钗这边论,自然和王夫人更亲。
    该叫一声姨妈和姨父。
    可从黛玉那边论,又是贾政这边更亲。
    该叫一声舅舅和舅妈。
    可若是各论各的,又要一个叫舅舅,一个叫姨妈。
    直接把两人叫分家了。
    这样的做法,不是实在亲戚所为。
    那么既然从哪边论起,都会显得和另一面有些疏远。
    冯一博干脆继续从李守中这边论,谁也别挑理。
    “一博啊,前几日来祝寿的人实在太多,恐招待不周,今日母亲说起你,就叫你过来叙话了。”
    贾政上来就先笑呵呵的寒暄了两句。
    冯一博闻言,连忙道:
    “叔父哪里话?不论从恩师那边论起,还是宝钗、黛玉,咱们都是实在亲戚,一博没帮着忙活已经有些过意不去。”
    虽然他官位比贾政高,但毕竟是晚辈。
    该有的礼数一样不能少了。
    其实,冯一博还真的提出要帮忙了。
    只是贾琏回禀之后,被长辈们拒绝了。
    贾母闻言,就笑着道:
    “知道你如今事忙,贾家几房的爷们又都来帮忙了,这次就没敢耽搁你。”
    这话不是讽刺,而是没拿冯一博当外人的意思。
    说着,她还道:
    “再说,上次宁府大老爷的事,还亏了你帮忙奔走。”
    贾敬的事主要是尤氏操办,但也多亏冯一博跑前跑后。
    不然连个爷们都没有,难免让人笑话贾府没人。
    冯一博听到这话,更是连连摆手,道:
    “都是一家人,不用客气的,凡能用得着的,长辈们就直管让人叫我。”
    贾母脸上笑出一朵花来,连道:
    “好好,你是好孩子。”
    寒暄半晌,贾政忍住不开始进入正题,道:
    “对了,一博,听闻你和东海郡王相交莫逆,而且除了你之外,谁也没见过这位郡王。”
    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顿,才小心翼翼的道:
    “不知,这位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冯一博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为何忽然提起东海郡王。
    莫非贾府有意染指海上生意?
    他不知道这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信口道:
    “东海郡王嘛……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
    说到此,稍微卡了一下,才继续道:
    “嗯,有益于大魏的人。”
    三人闻言相互对视,都看出各自的惊讶。
    贾政微微皱眉,似乎有些不信的道:
    “一博对此人,评价竟然如此之高?”
    这几个形容,任一一个拿出来都是顶好的。
    可全都叠在一起,难免让人觉得虚浮。
    冯一博见他不信,张口就来:
    “东海郡王一开始的目的,并非称王称霸,而是为保江南父老安定,组织人手专门对付倭寇。”
    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问道:
    “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高尚不高尚?”
    贾政闻言,只犹豫了一下,便道:
    “这……自然是高尚的。”
    保家卫国不高尚,还有什么高尚?
    “有了实力之后,东海郡王却约束手下,从未骚扰过大魏海疆。”
    冯一博笑了笑,又问道:
    “不依仗武力获取利益,有没有道德?”
    贾政点了点头,叹道:
    “确实是吾辈楷模。”
    不依仗武力肆意妄为,这说明他的底线。
    这就是心中之道。
    手中掌握绝对武力,却知道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
    这是正经德行。
    掌握武力而不淫,不义之财而不取。
    若这还不是道德,还有什么是道德?
    “即使到了如今,他依旧不掺杂任何念头,一心为江南父老谋福祉,无数百姓蜂拥而投。”
    冯一博再次笑问:
    “这是不是很纯粹?”
    贾政已经被说的没了脾气,成了只会点头的机器。
    “一心为民,民心向之。”
    民之所向,政之所行。
    这不纯粹,还有什么是纯粹?
    “他对治下之民全力扶持,让他们过上富足的日子,甚至移民去的百姓,他都给发口粮,而且来者不拒,来的越多他越高兴!”
    这话自夸的成分有点高,但冯一博依旧如故的笑问:
    “以此为乐,是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
    贾政已经被问麻了,闻言先点头,才道:
    “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文正,今有‘以百姓之乐为乐’的东海郡王!”
    以百姓富足为乐,富足的百姓越多,他越乐。
    这样的趣味,何止脱离了低级?
    简直超越了高级!
    冯一博也导了口气,才问出最后一句:
    “最后,他带着一郡两府之地,说投大魏就投大魏,这是不是有益于大魏?”
    还好就这五句,再多一句就编不下去了。
    最后这句,铁一般的事实摆在那里。
    贾政一时都无从点评。
    憋了半天,才道:
    “这个……那他今年多大?”
    贾母和王夫人闻言,对视了一下。
    婆媳俩都明白,贾政这是被说动了啊。
    “额?哪里多大?”
    冯一博有些没反应过来。
    王夫人微微皱眉,提醒道:
    “年龄。”
    “噢噢噢!”
    冯一博这才恍然,连忙回道:
    “他和我差不多,二十左右。”
    不知年龄,哪里都一样大!
    其实也不怪冯一博有些发懵。
    刚刚还聊人品呢,怎么就转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上了?
    问完人品问年龄,这是要干啥?
    一听才二十岁左右,三人几乎同时点了点头。
    没怎么说话的贾母,都不由赞叹了一句:
    “原来东海郡王竟然这般年纪!”
    别说是贾府这些不问世事的,就算是朝中很多重臣,一样不知道!
    几乎所有人都默认,取得这样成就的东海郡王,至少是个四十虽往上的汉子。
    现在听冯一博一说,才二十岁!
    简直不敢想象!
    贾政闻言,也跟着赞道:
    “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
    他还在品味着刚刚冯一博的话,只觉这位东海郡王实在了不起。
    现在一听才二十岁,心中顿感受挫。
    他二十岁的时候,还是诗酒放诞之人。
    整日里作为,也只比宝玉强些。
    还有限的紧。
    说起宝玉,自己应该紧着些了。
    不然将来不就是自己这样?
    王夫人一听贾政夸赞,连忙见缝插针的道:
    “既然一博都这么说,那东海郡王肯定错不了。”
    对探春的婚事最为积极,并非是王夫人短视。
    相反,几个人中,只有她能刨除个人感情去看这件事。
    探春毕竟是贾母养大,多少有些不舍。
    贾政则是考虑到赵姨娘,不想探春远嫁。
    只有王夫人这位嫡母,才从理性层面出发。
    联姻一位真正的郡王,即使只是侧妃。
    也比去南安王府做个正牌嫡孙媳妇强。
    当然,这个强不是探春嫁的好不好。
    而是对贾府的好不好。
    南安王府就算不联姻,一样是多年往来的老亲。
    有没有这层关系都要彼此照应。
    东海郡王却是大魏最神秘的存在,无数人求一面而不得见。
    若贾府和他联姻,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
    至少也是多了一个天然盟友。
    而贾府的盟友,就是元春的盟友。
    这才是王夫人坚持联姻的原因。
    “这……”
    贾政闻言依旧有些犹豫。
    佩服是佩服,嫁女是嫁女。
    王夫人见此,眉头一挑,问道:
    “怎么?一博的话你还不信吗?”
    这话倒不是挑拨,而是再警告贾政见好就收。
    差不多就得了!
    贾政虽然迟钝,却唯独对王夫人的话有几分敏感。
    闻言顿时有些为难。
    当下,他便又看向冯一博,道:
    “东海郡王真的这么好吗?”
    他的意思是想问问,还有没有别的。
    没想到冯一博闻言,自信一笑,道:
    “没人比我更懂东海郡王!”
    确实没人比他更懂,毕竟他就是东海郡王本王。
    这话带着不容置疑的味道,让贾政也讪讪的不好再问。
    贾母闻言都点了点头,道:
    “倒也是,若非你们互为知己,又如何能劝他献土归附?”
    王夫人这时趁热打铁,轻轻推了贾政一下,道:
    “老爷,探丫头的事就这么定了!”
    ???
    冯一博听得一头雾水。
    怎么说东海郡王,又引到探丫头身上了。
    “唉!”
    贾政叹了口气,道:
    “原本我还犹豫不定,但一博对他知根知底,那我就信一博的话了!”
    冯一博想要阻止,可他咂咂嘴,却一时又不知道阻止的是什么。
    这时贾政也不避讳,直接朝贾母点了点头,道:
    “母亲,给南安太妃回信吧,看看咱们贾府和东海郡,有没有这个缘分!”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1/21278/74439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