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 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 第二百三十五章 开国勋贵的尴尬处境

第二百三十五章 开国勋贵的尴尬处境

推荐阅读:顾倾城京澜辰万界交易直播间从火影开始的水雾刺客你是我一的N次方爽文男主刺杀计划开局签到捡破烂成神系统萌宝速递,爹地是大佬绝世皇太子重生东瀛当和尚快穿之末日奇妙屋

    一众勋贵从孝慈县出发,和皇帝车驾一起回转都中。
    行进的速度慢到让人烦躁。
    当然,烦躁的只是一众开国勋贵。
    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除了赶路就是祭祀。
    还有一半时间景顺帝都在,他们都要随侍驾前。
    这就导致,他们的时间十分碎片化。
    再加上偶尔聚在一起,还各执一词。
    直到现在也没能商量出个像样的对策来。
    东海郡针对之事,就这么悬在那里。
    让有海外生意的开国勋贵,都损失惨重。
    每天都是一脸的苦相。
    但别说!
    倒是很符合丧礼的气氛。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为了老太妃伤心。
    “王爷,要不咱们就答应了吧!”
    南安王府来祭吊的,是二房的嫡子霍应焕。
    他在都中任京营游击,是南安王府在都中的代言人。
    南安王府虽远镇交趾,却也是海外生意最多的勋贵之一。
    他们打着从江南到交趾的旗号,实则将货物运往南洋。
    以期换取更多利益。
    此时他悄悄的凑到,刚从御驾前回来的北静郡王车驾旁,又低声说道:
    “咱们保举李守中入阁,圣上八成不予理会,到时候我们也算尽了力。”
    显然,海外有生意的都已经急了。
    霍之焕其实还算好的,毕竟他家的船队大多是自己的。
    但他都有些沉不住气了,更何况那些有商队附在名下的勋贵?
    早就请托多次,真的已经耗不起了。
    “这阵子忙于国丧,一直也没法静下心来细说,眼看到了都中,咱们坐下来再好好商议一下。”
    北静王的声音依旧不紧不慢,可惜很难让人在宁静心神。
    “唉!”
    霍之焕重重一叹,回头看了看一众期待的眼神,道:
    “王爷得圣上垂青,赐予的财货田亩无数,可我们这些老亲若无海外的买卖,不少都要断顿,实在扛不住了。”
    南安王府虽然不至于此,但霍之焕也不是在胡说八道。
    他说的正是不少勋贵的真实情况。
    随便翻开历史,看看各个朝代的初期。
    不难发现,一个王朝建立的初期,都是高度集权的。
    这时候的勋贵,都是皇帝身边最信任的人。
    也是国家的顶层势力。
    他们手握兵权,向外开拓,对内镇压。
    掌握着国家大部分话语权。
    但随着王朝发展,国势逐渐稳定,
    勋贵们有了高官厚禄,也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
    再加上,占领的地盘需要有人管理。
    教化民众,治理内政。
    这时候,就要开科取士,以从天下选取人才。
    任用的文官越来越多,士林就逐渐发展壮大。
    慢慢的,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
    此消彼长之下,勋贵的权势就会慢慢走向衰落。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勋贵集团就会逐渐失去话语权。….一点点走向没落。
    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需要几代人的更替。
    不思进取的勋贵,在这个过程中,话语权被剥夺殆尽。
    慢慢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当然,高瞻远瞩的勋贵也有。
    如贾家前两代的国公,显然已经预料到了这样的情况。
    他们建立族学,让族中子弟投身科举。
    以期延续家族的荣耀。
    但这样高瞻远瞩的人,终究是少数。
    丝毫影响不到大势所趋。
    大魏传承至今,到景顺帝已经第三代。
    国土版图基本已经定型。
    现在的大魏,正值国家的转型期。
    很少再对外用兵。
    对外政策上,基本已经转为守势。
    开国勋贵传至第三代,甚至第四代。
    超品的爵位已经越来越少。
    不少勋亲贵戚为了维持体面,已经开始入不敷出。
    为此,他们纷纷想办法开源节流。
    节流终究还是有穷尽的一天,开源就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而勋贵们此时依旧手握重权,处于权力的上层。
    捞钱的办法,实在太多。
    但大多数人的方式都很简单粗暴。
    有的囤积土地,顺便放贷收息。
    有的出海走私,获得丰厚利润。
    甚至还有的暗通塞外,以盐铁粮食换取利益。
    总之,这些勋贵的选择。
    多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也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像贾家这样老实的,已经少的出奇。
    当然,也可能是贾府的爷们连这个意识都没有。
    只能坐吃山空,等着穷途末路。
    除了贾府,还有北静王也是个例外。
    北静王府当初拒绝了封地,换来皇帝的信任。
    即使到了现在,景顺帝也要厚待。
    以彰显皇家对此举的认可。
    虽然放弃了实封,但食邑万户给的可不虚。
    再加上,宫里有什么稀罕物,也都想着他。
    三五不时就有赏赐降下。
    北静王府仅靠这些,就比别家的境况滋润太多。
    水溶身上的装饰,家中的器皿等等。
    一应吃穿用度,大多都出自宫中贡物。
    比起忠顺亲王这个皇帝的亲弟弟,也丝毫不差。
    这里面有很大程度,是作为勋贵中的标杆。
    用来给天下人看的。
    但不得不说,一应封赏也都是实打实的。
    听到霍之焕的话,北静郡王沉默半晌,才道:
    “再有三、四天就到都中,那时若还是没有别的主意,咱们就直接答应他。”
    霍之焕闻言大喜过望,连连道:
    “王爷英明,只要不拖下去就好!”
    说完左右看看,才低声道:
    “我就说,就算保举之后,引起圣上不满,也不会拿咱们怎么样的!”
    虽然勋贵已有衰落之势,但如今大魏的兵权还有大半在他们手中。
    霍之焕的自信就来源于此。….何况,法不责众。
    就算景顺帝不满,也是对李守中影响最大。
    若是想动开国勋贵,一个两个或许问题不大。
    但对整体下手的可能性很小。
    北静郡王听到他的话,对此却不置可否。
    其他勋贵手握兵权,又有盈利的手段。
    可他看似风光,却只能靠皇帝施舍。
    这也是他迟迟不表态的原因!
    别的勋贵不同意,只是因为不涉及自己的利益。
    没必要因此引起皇帝防备,断绝上升的空间。
    但北静郡王看似犹豫不决,实则就是不想同意。
    因为他和别的勋贵不同。
    一没封地,二没兵权。
    只能依靠皇帝!
    若是引得皇帝不满,别人可能不会怎样。
    但他可能就要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
    在没有寻到突破口之前,北静王府必须保持对皇帝恭顺。
    这就是他的无奈之处。
    他这些年笼络不少奇人异士,就是想为自己找条出路。
    可惜的是,他注定只能做一个闲散王爷。
    什么也做不了。
    或者说,不敢做。
    因为皇帝需要他这个招牌,对天下人彰显自己的恩泽。
    若是让他自己有了出路,那恩泽看起来就可有可无。
    所以,他就只能依靠皇家。
    皇帝给他什么,他就有什么。
    皇帝不给,他不能要!
    夜深人静的时候,水溶甚至会怪自己的祖上。
    为何要选择这样一条路。
    虽然看似平稳安逸,却活的憋屈。
    胸中的抱负,无处安放。
    满腔的才华,无处施展。
    他不甘啊!
    不甘志气消磨,不甘庸碌无为。
    可他的身份注定,就只能做个标杆。
    一到都中,水溶就先把冯紫英叫了过去。
    “紫英,你和冯渊走的最近,但这阵子你却一直都不出声。”
    水溶的笑容,让人倍感亲切。
    毕竟,这是他从小练就得本领。
    这样的笑容可以更好的和皇帝相处,得到皇帝的垂青。
    对于别人,最多让人放下一些防备。
    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我想听听你的意见。”
    水溶的声音,温润如玉。
    可惜,一切的一切,也都是为了讨好他人。
    并非他的本性。
    “回王爷的话,我觉得应该再和冯渊谈谈,也许并非是我们想的那样。”
    冯紫英不知北静王心中的波澜,但他早知北静王叫他来的目的。
    水溶闻言一愣,沉吟道:
    “你的意思是……”
    他不是没想过见见冯渊,但此前再跑邀请都被婉拒。
    显然冯渊不想和他有什么牵扯。
    如今更是得罪过他,再想邀请难上加难。
    “我觉得他不会傻到让我们保举,那不仅对我们没好处,对李守中也没有好处。”
    冯紫英的话,这些日子也不是没别人说过。
    但每每到这个时候,就会有人说什么:….“我们怕什么?直接答应他好了!”
    “答应什么?和李守中同归于尽吗?”
    “法不责众,李守中比我们先完蛋!”
    “李守中完蛋了,冯渊不会报复?”
    “杀了冯渊去球!”
    “你有能耐杀去东海郡,杀了黑龙王!”
    “……”
    诸如此类,吵闹不休。
    好在现在只有二人,反倒能好好商量。
    北静王闻言,沉吟了一下,就问道:
    “那你邀请他来我府中,大家一起坐下聊聊?”
    冯紫英此前邀请多次,此时犹豫道:
    “冯渊应该不会来吧?我之前邀请过他数次,他每每都找借口推脱,显然不想和您走的太近。”
    北静王也知道冯一博不想站队,叹道:
    “那就劳你再走一趟,看看他还能不能让步。”
    冯紫英抿了抿嘴,显然也没什么把握。
    忽地他又眼睛一亮,建议道:
    “要不,我不提您在,只把他约到我府里,直接让他和您见一面?”
    北静王闻言,有些犹豫:
    “这样有失礼数,不好吧?”
    另一边,李孟氏和宝钗也回到冯府。
    冯一博亲自迎了出来,夫妻俩先将李孟氏送回院中。
    知师娘一路劳顿,只说了几句就不再打扰。
    冯一博带着宝钗回了西院正房。
    一众妾室闻讯,先到李孟氏屋里见了。
    此时又来这边见礼。
    知两人分别月余,定然有很多话要说。
    因此也很有眼色的散去,各自回屋不提。
    “夫人一去近月,可有好好吃饭?”
    冯一博正计划着,今晚要好好检查一下。
    看看宝钗瘦了没有。
    宝钗哪知他心里打的主意?
    听到冯一博对自己关切,心中还暖暖的。
    她朝冯一博甜甜一笑,道:
    “这一路上都和师娘一起,在那边也赁了宅子,除了礼节繁琐些,倒也没吃什么苦。”
    她和李孟氏一路为伴,并不与人攀附。
    期间贾府还让人邀请娘俩一起同住。
    宝钗担心那边常有贵人往来,不便打扰。
    便和李孟氏商量着,婉言谢绝了。
    娘俩就在那边租了一处别苑。
    虽不及贾府那处家庙,但也少了很多没必要的礼数。
    倒也乐得清净。
    冯一博闻言点头,刚要再说几句关心的话。
    正这时,有人在外禀道:
    “大爷,神武将军府送来了帖子,邀请您晚上赴宴。”
    冯一博接过帖子一看,果然是冯紫英邀请他晚上赴宴。
    不用问,肯定是为了东海郡的事。
    他对此自然早就有了主意。
    自己已经拖了一个月,也差不多是时候收手了。
    新晋勋贵此时应该也已经得手。
    再拖下去,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
    反而彻底和那些勋贵撕破脸。
    到那时,他就只能倒向新晋勋贵,再无别的可能。….冯紫英邀请自己,正好可以谈谈条件。
    只要条件不过分,也算是和他们重修旧好。
    这样既卖了新晋勋贵面子,也给了开国勋贵和解的机会。
    如此才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局面。
    “宝钗,你也一路劳顿,好好休息一阵,我出去一趟,晚上不用等我。”
    冯一博没有犹豫,当下便让人备车。
    在宝钗不舍的目光中,出发奔赴冯紫英府中。
    一下车,早有人在门口恭候。
    很快,冯紫英就惊喜的亲自接了出来。
    远远的一照面,就喊道:
    “一博,你可难得赏光,快快里面请。”
    冯一博拱手,笑道:
    “紫英兄哪里话,这不是一见你的帖子,我立刻就过来了?”
    很快,两人来到正堂。
    才一落座,冯紫英就让人摆上宴席。
    冯一博见此,只以为冯紫英就是想探讨东海郡的事。
    因此并没邀请别人。
    他故作不满的看着冯紫英,玩笑道:
    “紫英兄,怎么就只有你我,这如何能喝得尽兴?”
    正这时,宴席已经摆好。
    一个温润如玉的声音忽地响起。
    “若是不嫌,在下也想凑个热闹,和冯都尉喝几杯,不知可否欢迎?”
    说着,一道身影从屏风后闪出。
    “冯都尉,久仰大名却迟迟未能相见,故今日唐突安排一场,还请见谅!”
    .
    迷糊又无奈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1/21278/74439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