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长城以北

推荐阅读:顾倾城京澜辰万界交易直播间从火影开始的水雾刺客你是我一的N次方爽文男主刺杀计划开局签到捡破烂成神系统萌宝速递,爹地是大佬绝世皇太子重生东瀛当和尚快穿之末日奇妙屋

    王佐看着手里的卷宗,又看了看面前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
    “你就是吴沧海?”
    “罪民吴沧海,叩见大老爷!”
    “卷宗上所记录,你犯的是走私罪?”
    “唉!”
    吴沧海重重叹了口气,说道:“罪民乃是陕西关中人士,十年前,陕西大旱,颗粒无收,罪民无奈之下,伙同乡邻抢了县里富户的粮仓,为了躲避官府的缉拿,一路躲躲藏藏,最终来到泉州,认识了几名走私贩子,便跟着他们出海。出海之后,原来的姓名便不再用了,于是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号叫吴沧海。”
    王佐可不在乎他的的心酸史,他只想知道,这人到底能不能拿到红薯和土豆。
    “无论是何原因,出海走私便是死罪,但是,现在有份大功劳摆在眼前,只要你能找到红薯和土豆,便可将功赎罪!”
    吴沧海眼中露出一丝喜色,问道:“真……真的可以?”
    王佐稍加思索,说道:“你放心,到时候本官会亲自到皇上面前为你请命,至少能免了你的死罪。”
    吴沧海连连点头,然后说道:“大人说的这两样东西,罪民虽没有听说过,不过当初在南洋的时候,见过一种洋人的口粮,我们称其为洋芋,就是洋人种的芋头,其特征和大人所说的土豆有几分相似。”
    “芋头?”
    “对,就是长得像芋头,吃起来却大为不同。”
    “洋芋,红薯,土豆……”
    王佐嘴里念念有词,这个洋芋听起来和红薯土豆没啥关系啊……
    “你再具体说说,这个洋芋有什么特征?”
    “大致上跟鸡蛋差不多大小,表皮是棕色,里面发白发黄,因酷似马铃铛,有人称之为马铃薯……”
    “马铃薯?”
    王佐眼前一亮,问道:“马铃薯,红薯,莫非是不同的叫法?”
    想到这里,立刻打开皇上的亲笔信,细细看起来。
    “红薯,外皮红色,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甘甜可口,生熟皆可食……”
    好像……不大对……
    “你确定表皮是棕色不是红色?”
    “确定是棕色!”
    吴沧海似乎想到些什么,突然问道:“法人方才所说的红色表皮……罪民突然想到另一件东西。”
    “哦,什么东西?”
    “罪民曾在吕宋曾见过一种作物。吕宋是个岛国,多山少田,常患粮米不足,据说是佛朗机人带来一种高产作物,在当地广泛种植,以缓解当地缺粮的现状。”
    “叫什么?”
    “我们一般称之为番薯。”
    “番薯?”
    王佐感觉头大,红薯,土豆,洋芋,马铃薯,番薯……
    这都什么跟什么啊?
    “本官问你,如何能打通渠道,尽快收购一些送来京师,无论要人要钱,还是打通各路关卡,都不是问题!”
    “这个……恐怕不好办。”
    吴沧海摇了摇头,说道:“大人有所不知,佛朗机人对其种极为重视,从不予外人。”
    王佐暗暗点头,既然是高产作物,洋人肯定不愿拿出来送人,这事确实难办。
    “番薯不行,那洋芋呢?”
    吴沧海说道:“洋芋好办,罪民在江苏、福建一带认识些朋友,他们可以联系上洋人,只要有银子,那些洋人什么都肯卖。”
    王佐赶忙道:“事不宜迟,要尽快!”
    “罪民这就去办!”
    当天下午,一封六百里加急从京师出发,一路向南急驰而去。
    与此同时,从山西、陕西、河南一带,一批又一批的百姓开始向北迁徙。
    俗话说,人离乡贱,没有人愿意无缘无故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
    可是,大明开国百年以来,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不断有百姓失去土地,成为佃户,甚至成为流民。
    如今朝廷承诺,只要迁徙关外,便可以分得大量土地。
    而且,朝廷还会发放粮种、农具等生活物资,每一处城寨还有官兵把守,保证百姓的安全。
    既然留在家乡已经没有活路,还不如去关外闯荡一番。
    张六阳便是其中之一,三年前黄河水患,颗粒无收,乡中士绅趁机吞并百姓的土地,为了给娃弄一口吃的,只得将家里几亩薄田低价出让。
    一家三口虽然勉强活了下来,可是,失去土地,便失去了生活的基础,此后的日子过得愈发艰难。
    时至今日,连仅有的两间茅草房都卖出去了,眼看再也没有活路,干脆,跟着官府去关外吧。
    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老婆孩子饿死吧!
    于是,一家三口跟随运粮队,出了长城,来到草原上。
    到了关外,开始有官兵接管,张六阳一家被安置在榆木川营寨。
    “张六阳!”
    “在,在!”
    一名文吏拿着簿子,问道:“你家是三口是吧?”
    “对,还有俺老婆和娃。”
    “娃多大了?”
    “五岁。”
    “五岁够条件了,等后面盖好了学堂,记得把你家娃送去读书。”
    “读书?”
    张六阳吓得脸色发白,支支吾吾地说道:“不……不读了吧……”
    那名文吏接待这样的人多了,自然知道他的担忧。
    “五岁以上都要送去学堂,放心,不收费。”
    “啊?不收费?”
    “对,不收费。你拿着号牌去一百三十八号帐篷,接下来会有工程院的士兵前来给大家建房,到时候你跟着打打下手,不白干,有工钱。”
    张六阳拿着号牌,领着老婆孩子找到一百三十八号帐篷。
    里面有两张木板床和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资,还有一口袋黄米,帐篷外还支着一口铁锅。
    张六阳的婆娘看到黄米,激动地直掉眼泪,赶紧洗米做饭。
    不多时,一锅香喷喷的黄米饭端上桌。
    孩子早就饿了,拿起碗来大口咀嚼。
    张六阳叹了口气,说道:“娃儿啊,以后这里就是咱的家了。”
    “你叹什么气啊,这里不比以前好多了?”
    “你这婆娘好没见识,家里再不好,那也是咱家,这里……这里……”
    “这里怎么了,你在家吃过这么好的黄米饭吗?”
    张六阳不说话了,低着头扒饭。
    不知为何,这里的黄米确实很香。
    接下来,工程院的人马押着一车又一车的水泥、沙子、石料来到营地,同行的还有工部派来的匠人。
    张六阳和其他青壮一起被征集过去做工,他们惊奇的发现,这玩意十分神奇,与沙子、石料混合后,浇筑在以竹片搭制的骨架上,只消几个时辰,便坚硬如铁。
    草原上,一栋栋房屋平地而起。
    这种水泥房子建好之后,只需晾干几日便可入住。
    就这样,一处又一处村寨出现在长城以北,并逐渐向着更北方扩张。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0/20953/733662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