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崇祯三年官员调换
推荐阅读:顾倾城京澜辰、万界交易直播间、从火影开始的水雾刺客、你是我一的N次方、爽文男主刺杀计划、开局签到捡破烂成神系统、萌宝速递,爹地是大佬、绝世皇太子、重生东瀛当和尚、快穿之末日奇妙屋、
“大宁都督用满桂,归化都督用朱梅,他也想去草原立功。”
“只有这个河套都督,用祖大寿可行吗?”
看着枢密院推荐上来的名单,朱由检询问道。
满桂和朱梅的能力他是相信的,甚至连祖大寿的能力他也不怀疑,这几人都是在辽东和建虏杀出来的,是大明屈指可数的将领。
惟一让他疑虑的,就是祖大寿是否会尽力。如果他像历史上那样投降建虏,被黄台吉当成招揽大明降将的标杆,那可就不好了。
朱由检心里仍旧倾向于把祖大寿派往别的地方,不和建虏接触。
袁可立听着皇帝的询问,回应道:
“祖大寿这两年一直尽心竭力,足以看出忠心。”
“陕西的孙总督、辽东的孙督师,都认为此人堪用。”
“他的弟弟祖大弼等人,足以代他留在陕西。”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把祖家一些人仍旧留在内地。即使祖大寿有异心,也必须考虑他们。
而且在调出辽东之后,祖家在其他地方远远称不上树大根深。朝廷处置他们,也没有任何顾忌。
朱由检考虑着这种局面,微微点了点头,认可道:
“那就按这个名单发出任命,让他们列出作战计划的最低目标,枢密院再定个高目标。”
“如果连自己定的最低目标都完不成,那就追究责任。”
“告诉他们战争不是儿戏,不可三心二意。”
又特别叮嘱一众枢密大臣,要尽量满足前线将领的合理诉求,为他们解决问题。
三个都护府的护军都尉也要好好选,帮他们做好后勤工作,监督保护军队。
袁可立等人听着皇帝的嘱咐,又提出一件事来:
“孙传庭举荐祖大寿的奏疏,提到祖大寿似有在河套谋取封地之意。”
“陕西不少将领也打算去河套开藩,此事是否应允?”
朱由检眉头一皱,首先泛起的念头是不允。
因为河套这个地方,在他脑海中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土地。
这样的地方当然要直辖,而非分封出去。
不过在细想当前的局面后,他却发现河套直辖的条件不足——
大明与河套之间,隔着几百里沙地。
这让他皱着眉头询问道:
“河套距离长城多远?”
“在不在五百里范围内?”
参谋部长杨嗣昌道:
“最近的地方接近五百里,但大多在五百里之外。”
“延绥镇距离河套,恰好是五百里。”
“宁夏镇则更近一些,大约三四百里。”
“但是单以长城来算,也在五百里左右。”
这让朱由检有些叹气了,五百里说远不远,如果是在内地,完全能派军队过去。
但是河套与宁夏、延绥之间隔的是沙地,在当前这个局面,大明想要越过沙地支撑在河套的军事存在,将会是无比巨大的花费。
别说如今受灾的陕西撑不起,就是整个大明,都很难拿出这笔军费。
所以他思考之后说道:
“河套要留出一块地方作为都护府直属卫所土地,其他地方都可以分封出去。”
“归化那边也是一样,只要能够保障长城防御,五百里限制可以稍微降低到三百里。”
“在此之外的地方,都可以分封出去。”
稍微放宽了分封地方的要求,朱由检又下令道:
“告诉众将士奋勇立功,他们打下来的地方,至少有十分之一可以作为将领封地、十分之一作为士兵土地。”
“他们只要有能力自己打仗,都允许在草原上统领一支军队。”
“陕西和山西的流贼……”
顿了一下,朱由检道:
“那些流贼首领,也允许他们接受招安出塞。”
“立功后可以获得爵位和领地。”
这让群臣哗然,觉得皇帝对他们太宽宏。边防部长刘遵宪道:
“陛下,朝廷的封赏要给有功将士,不能给造反的流贼。”
“否则臣恐有人效仿,让整个天下都动荡不安。”
其他大臣也纷纷劝谏,认为不能给流贼太好的条件。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议论,微微点了点头,决定道:
“流贼立功,降低一等对待,作为对以前罪行的赎罪。”
“但是在成为爵士后,以后要一视同仁。”
“这是一条特殊政策,只针对没有大恶、主动接受招安的流贼。”
“如果对招安三心二意、甚至在接受招安后降而复叛,那就前罪并罚,以后坚决剿灭。”
“袁卿,你是戡乱救灾委员会的主任,要和各地督抚制定出完善的招安办法。”
“目标就是减少内乱,把他们引导向外。”
袁可立领下命令,其他臣子也没什么话说了。他们都知道皇帝的策略,就是把内忧向外转移。
江南的事情如此,西北也是如此。甚至之前的移民,都是这个策略。
在结束了对这件事的讨论后,朱由检和一众枢密大臣又商讨起了督抚调换的事情。
如今已是八月,山西、宁夏等地的巡抚和护军使,都到了需要更换之时。
朱由检向他们道:
“按照之前定下的任期,今年有川贵总督兼贵州巡抚、宁夏护军使、山西巡抚、河南巡抚、顺天巡抚、登莱巡抚、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安徽巡抚、湖南巡抚需要更换。”
“那些不在戒严区域的督抚先不说,川贵总督、宁夏护军使、山西巡抚,诸位有何人选?”
这件事已经绸缪数月,袁可立当即说道:
“川贵总督傅宗龙、宁夏护军使焦馨,臣以为应当留任。”
“山西巡抚应该选熟悉局面的人担任,臣举荐三省剿匪护军使杨鹤。”
“此人在剿匪时多次立功,熟悉山西局面。最适合接掌山西,配合剿匪行动。”
朱由检微微点头,认同这个举荐。
因为他心中属意的也是杨鹤,认为此人足以胜任。
不过在把杨鹤调走后,三省剿匪护军使就空缺了,他向众人问道:
“杨鹤留下的护军使一职,有谁能够胜任?”
这也是一个要职,而且有立功的机会。
众人纷纷举荐人选,最终朱由检点了太常寺少卿吴甡担任。
此人曾任山西道御史,对于山西的局面很了解。他去担任护军使,应该能更好地配合剿匪。
随着这些人选的确定,崇祯三年的官员调整,终于开始到来。
这一次要调换的督抚中,有不少都是朱由检刚登极时为了稳住局面,选择以前曾任督抚的老臣担任的。
他们在经过三年的辛劳后,大多已力不从心再也无法干下去。甚至江西巡抚郭尚宾,因为积劳成疾在任上故去。
朱由检为了防止有更多的老臣在任上病死,决定把这些人都换掉。
所以今年要更换的督抚,数量着实不少:
“登莱巡抚孙国祯在山东做得不错,明年辽东战事也需要他,可以继续留任。”
“浙江巡抚吴尚默刚上任一年,今年不用调任。”
“江西巡抚郭尚宾已经去世,河南巡抚程绍年龄已经有七十四岁,顺天巡抚程正己身体也不好,这三个位置都需要更换。”
“安徽、湖南在今后三年要推行一税制,必须选择支持一税制的人。”
南直隶和湖广两地,是朱由检推行一税制的重点。这两个地方土地数量众多,能提供大量的粮食和税收。
尤其是湖广,在江南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后,粮食通常从这里运。朱由检打算全力推进一税制,榨出两地的税收潜力。
如今的两湖总督闵洪学还算听话,湖北巡抚还没确立,郧阳抚治王家桢正在为转为这个职位努力。
湖南巡抚王洽则出身东林党,他对这个职位不是很满意,朱由检对他也不是很满意。
再加上碌碌无为的安徽巡抚李逢节,朱由检决定把他撤下来。
今年还有五个巡抚,需要调动更换。
为了表示对臣子的尊重,朱由检按照之前的约定,让他们举行廷推。
而且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这次廷推他没有刻意操纵。现在他的权力已经稳固,不需要对一个督抚位置都小心在意。
不过对于河南巡抚,他还是插了一手,授意自己看好的光禄寺卿范景文,竞选这个职位。
此人廉洁奉公,河南又天灾频繁匪患严重,朱由检需要派得力大臣治理。
范景文在朝堂上的声誉也不错,在朱由检没怎么干涉的情况下,就被推为河南巡抚正推。
他的下属光禄寺少卿张天麟,则被廷推为湖南巡抚——
两人都是在光禄寺政绩卓著,而且因为减少白粮、节省开支,受到朝野称赞。这次一起升任巡抚,只是一个加了南京兵部侍郎衔,一个加了南京佥都御史衔。
原本的湖南巡抚王洽,则被廷推为顺天巡抚。虽然仍旧是担任巡抚,却离朝廷更近些。他对这个职位应该是很满意的,朱由检则是有些皱眉——
因为他对王洽这个人的观感并不好,不想把他放在顺天这么重要的地方。
不过想想顺天巡抚主要负责军务,他上面还有长城督师朱燮元。朱由检最终没有否决这个人选,尊重群臣意见。
再然后的江西巡抚人选,仍旧是一位东林党人,如今正担任鸿胪寺少卿的解学龙。
他在朝廷经常挑起事端,对重制礼乐也有很多意见。这次群臣把他廷推为江西巡抚,朱由检也乐得把他放出去。
最后剩下的安徽巡抚,被群臣廷推了邹维琏担任。
他也是一位东林党人,在南京太仆寺任职。
此次北京有很多少卿被推荐为巡抚,南京自然也要推选出一个来。
朱由检在他的施政纲要中看到了推行一税制,虽然对他的东林党身份有疑虑,还是认可了这个人选。
五人中有三个东林党,让朱由检不能不感叹东林党势力之大。天下很多人才,都被纳入东林。
若非他用任期制压制了官员调换速度,只怕如今的朝堂和地方官员,会有更多东林党人。
这让他心里对东林党仍旧极为警觉,把压制党争作为朝政要点:
『督抚位置可以给他们,这些东林党在地方也闹不起来。』
『但是九卿和大学士仍要限制,最多不能超过两人。』
『东林党人想要当上卿相,那就先把同党的人拉下来。』
『还有社团注册,也要尽快推进。让列入东林党名册的人,实行同党回避。』
同党回避、或者说是同社回避,就是朱由检专门针对社团、会党的,尤其是势力庞大的东林党。
凡是被东林党注册上名单的,在担任科道官员、同一部门官员时,都要实行回避。
那样将进一步降低东林党的吸引力,让更多的新鲜血液不敢加入东林。
至于不在注册名单的怎么办,那就要看是否有同党行为。发现不在名单却事实上属于同党的,以秘密结社问罪。
而且很多人慢慢也会知道:自己不在注册名单上,就不是东林党的核心。
那些心高气傲的进士,绝不愿意用一身才华,为核心的东林党人作嫁衣。
绸缪着这件事情,朱由检又让群臣廷推了需要更换的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官员。
还有朝堂上调出去外放的少卿,也要会推出新人选。
这次会推还结合了集议制,各种章程进一步完善。
一些后起之秀在朱由检的扶持下,开始担任布按和少卿,成为朝堂大臣候选。
倪元璐、蒋德璟、倪嘉善等人,都在这次调整中得到升迁。
大明朝堂在朱由检的控制下,开始新老交换。
对此越来越驾轻就熟的朱由检,在没有引起多少波澜的情况下,就平稳无比地完成这次调换。
朝堂上的臣子,也越来越适应皇帝制定的任职制和新的会推方法等制度。
他们这次在廷推中发挥的作用,也让他们的参与热情很是强烈——
在经过天启年间的破坏、当今皇帝刚登极时的紧抓不放后,他们终于体会到了一点万历年间的感觉。
同时也认识到当今皇帝和历代皇帝的不同,不会在抓住权力后就紧抓不放,而是真的在重制礼乐,重新分配权力。本章完)
“只有这个河套都督,用祖大寿可行吗?”
看着枢密院推荐上来的名单,朱由检询问道。
满桂和朱梅的能力他是相信的,甚至连祖大寿的能力他也不怀疑,这几人都是在辽东和建虏杀出来的,是大明屈指可数的将领。
惟一让他疑虑的,就是祖大寿是否会尽力。如果他像历史上那样投降建虏,被黄台吉当成招揽大明降将的标杆,那可就不好了。
朱由检心里仍旧倾向于把祖大寿派往别的地方,不和建虏接触。
袁可立听着皇帝的询问,回应道:
“祖大寿这两年一直尽心竭力,足以看出忠心。”
“陕西的孙总督、辽东的孙督师,都认为此人堪用。”
“他的弟弟祖大弼等人,足以代他留在陕西。”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把祖家一些人仍旧留在内地。即使祖大寿有异心,也必须考虑他们。
而且在调出辽东之后,祖家在其他地方远远称不上树大根深。朝廷处置他们,也没有任何顾忌。
朱由检考虑着这种局面,微微点了点头,认可道:
“那就按这个名单发出任命,让他们列出作战计划的最低目标,枢密院再定个高目标。”
“如果连自己定的最低目标都完不成,那就追究责任。”
“告诉他们战争不是儿戏,不可三心二意。”
又特别叮嘱一众枢密大臣,要尽量满足前线将领的合理诉求,为他们解决问题。
三个都护府的护军都尉也要好好选,帮他们做好后勤工作,监督保护军队。
袁可立等人听着皇帝的嘱咐,又提出一件事来:
“孙传庭举荐祖大寿的奏疏,提到祖大寿似有在河套谋取封地之意。”
“陕西不少将领也打算去河套开藩,此事是否应允?”
朱由检眉头一皱,首先泛起的念头是不允。
因为河套这个地方,在他脑海中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土地。
这样的地方当然要直辖,而非分封出去。
不过在细想当前的局面后,他却发现河套直辖的条件不足——
大明与河套之间,隔着几百里沙地。
这让他皱着眉头询问道:
“河套距离长城多远?”
“在不在五百里范围内?”
参谋部长杨嗣昌道:
“最近的地方接近五百里,但大多在五百里之外。”
“延绥镇距离河套,恰好是五百里。”
“宁夏镇则更近一些,大约三四百里。”
“但是单以长城来算,也在五百里左右。”
这让朱由检有些叹气了,五百里说远不远,如果是在内地,完全能派军队过去。
但是河套与宁夏、延绥之间隔的是沙地,在当前这个局面,大明想要越过沙地支撑在河套的军事存在,将会是无比巨大的花费。
别说如今受灾的陕西撑不起,就是整个大明,都很难拿出这笔军费。
所以他思考之后说道:
“河套要留出一块地方作为都护府直属卫所土地,其他地方都可以分封出去。”
“归化那边也是一样,只要能够保障长城防御,五百里限制可以稍微降低到三百里。”
“在此之外的地方,都可以分封出去。”
稍微放宽了分封地方的要求,朱由检又下令道:
“告诉众将士奋勇立功,他们打下来的地方,至少有十分之一可以作为将领封地、十分之一作为士兵土地。”
“他们只要有能力自己打仗,都允许在草原上统领一支军队。”
“陕西和山西的流贼……”
顿了一下,朱由检道:
“那些流贼首领,也允许他们接受招安出塞。”
“立功后可以获得爵位和领地。”
这让群臣哗然,觉得皇帝对他们太宽宏。边防部长刘遵宪道:
“陛下,朝廷的封赏要给有功将士,不能给造反的流贼。”
“否则臣恐有人效仿,让整个天下都动荡不安。”
其他大臣也纷纷劝谏,认为不能给流贼太好的条件。
朱由检听着他们的议论,微微点了点头,决定道:
“流贼立功,降低一等对待,作为对以前罪行的赎罪。”
“但是在成为爵士后,以后要一视同仁。”
“这是一条特殊政策,只针对没有大恶、主动接受招安的流贼。”
“如果对招安三心二意、甚至在接受招安后降而复叛,那就前罪并罚,以后坚决剿灭。”
“袁卿,你是戡乱救灾委员会的主任,要和各地督抚制定出完善的招安办法。”
“目标就是减少内乱,把他们引导向外。”
袁可立领下命令,其他臣子也没什么话说了。他们都知道皇帝的策略,就是把内忧向外转移。
江南的事情如此,西北也是如此。甚至之前的移民,都是这个策略。
在结束了对这件事的讨论后,朱由检和一众枢密大臣又商讨起了督抚调换的事情。
如今已是八月,山西、宁夏等地的巡抚和护军使,都到了需要更换之时。
朱由检向他们道:
“按照之前定下的任期,今年有川贵总督兼贵州巡抚、宁夏护军使、山西巡抚、河南巡抚、顺天巡抚、登莱巡抚、江西巡抚、浙江巡抚、安徽巡抚、湖南巡抚需要更换。”
“那些不在戒严区域的督抚先不说,川贵总督、宁夏护军使、山西巡抚,诸位有何人选?”
这件事已经绸缪数月,袁可立当即说道:
“川贵总督傅宗龙、宁夏护军使焦馨,臣以为应当留任。”
“山西巡抚应该选熟悉局面的人担任,臣举荐三省剿匪护军使杨鹤。”
“此人在剿匪时多次立功,熟悉山西局面。最适合接掌山西,配合剿匪行动。”
朱由检微微点头,认同这个举荐。
因为他心中属意的也是杨鹤,认为此人足以胜任。
不过在把杨鹤调走后,三省剿匪护军使就空缺了,他向众人问道:
“杨鹤留下的护军使一职,有谁能够胜任?”
这也是一个要职,而且有立功的机会。
众人纷纷举荐人选,最终朱由检点了太常寺少卿吴甡担任。
此人曾任山西道御史,对于山西的局面很了解。他去担任护军使,应该能更好地配合剿匪。
随着这些人选的确定,崇祯三年的官员调整,终于开始到来。
这一次要调换的督抚中,有不少都是朱由检刚登极时为了稳住局面,选择以前曾任督抚的老臣担任的。
他们在经过三年的辛劳后,大多已力不从心再也无法干下去。甚至江西巡抚郭尚宾,因为积劳成疾在任上故去。
朱由检为了防止有更多的老臣在任上病死,决定把这些人都换掉。
所以今年要更换的督抚,数量着实不少:
“登莱巡抚孙国祯在山东做得不错,明年辽东战事也需要他,可以继续留任。”
“浙江巡抚吴尚默刚上任一年,今年不用调任。”
“江西巡抚郭尚宾已经去世,河南巡抚程绍年龄已经有七十四岁,顺天巡抚程正己身体也不好,这三个位置都需要更换。”
“安徽、湖南在今后三年要推行一税制,必须选择支持一税制的人。”
南直隶和湖广两地,是朱由检推行一税制的重点。这两个地方土地数量众多,能提供大量的粮食和税收。
尤其是湖广,在江南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后,粮食通常从这里运。朱由检打算全力推进一税制,榨出两地的税收潜力。
如今的两湖总督闵洪学还算听话,湖北巡抚还没确立,郧阳抚治王家桢正在为转为这个职位努力。
湖南巡抚王洽则出身东林党,他对这个职位不是很满意,朱由检对他也不是很满意。
再加上碌碌无为的安徽巡抚李逢节,朱由检决定把他撤下来。
今年还有五个巡抚,需要调动更换。
为了表示对臣子的尊重,朱由检按照之前的约定,让他们举行廷推。
而且和以前不一样的是,这次廷推他没有刻意操纵。现在他的权力已经稳固,不需要对一个督抚位置都小心在意。
不过对于河南巡抚,他还是插了一手,授意自己看好的光禄寺卿范景文,竞选这个职位。
此人廉洁奉公,河南又天灾频繁匪患严重,朱由检需要派得力大臣治理。
范景文在朝堂上的声誉也不错,在朱由检没怎么干涉的情况下,就被推为河南巡抚正推。
他的下属光禄寺少卿张天麟,则被廷推为湖南巡抚——
两人都是在光禄寺政绩卓著,而且因为减少白粮、节省开支,受到朝野称赞。这次一起升任巡抚,只是一个加了南京兵部侍郎衔,一个加了南京佥都御史衔。
原本的湖南巡抚王洽,则被廷推为顺天巡抚。虽然仍旧是担任巡抚,却离朝廷更近些。他对这个职位应该是很满意的,朱由检则是有些皱眉——
因为他对王洽这个人的观感并不好,不想把他放在顺天这么重要的地方。
不过想想顺天巡抚主要负责军务,他上面还有长城督师朱燮元。朱由检最终没有否决这个人选,尊重群臣意见。
再然后的江西巡抚人选,仍旧是一位东林党人,如今正担任鸿胪寺少卿的解学龙。
他在朝廷经常挑起事端,对重制礼乐也有很多意见。这次群臣把他廷推为江西巡抚,朱由检也乐得把他放出去。
最后剩下的安徽巡抚,被群臣廷推了邹维琏担任。
他也是一位东林党人,在南京太仆寺任职。
此次北京有很多少卿被推荐为巡抚,南京自然也要推选出一个来。
朱由检在他的施政纲要中看到了推行一税制,虽然对他的东林党身份有疑虑,还是认可了这个人选。
五人中有三个东林党,让朱由检不能不感叹东林党势力之大。天下很多人才,都被纳入东林。
若非他用任期制压制了官员调换速度,只怕如今的朝堂和地方官员,会有更多东林党人。
这让他心里对东林党仍旧极为警觉,把压制党争作为朝政要点:
『督抚位置可以给他们,这些东林党在地方也闹不起来。』
『但是九卿和大学士仍要限制,最多不能超过两人。』
『东林党人想要当上卿相,那就先把同党的人拉下来。』
『还有社团注册,也要尽快推进。让列入东林党名册的人,实行同党回避。』
同党回避、或者说是同社回避,就是朱由检专门针对社团、会党的,尤其是势力庞大的东林党。
凡是被东林党注册上名单的,在担任科道官员、同一部门官员时,都要实行回避。
那样将进一步降低东林党的吸引力,让更多的新鲜血液不敢加入东林。
至于不在注册名单的怎么办,那就要看是否有同党行为。发现不在名单却事实上属于同党的,以秘密结社问罪。
而且很多人慢慢也会知道:自己不在注册名单上,就不是东林党的核心。
那些心高气傲的进士,绝不愿意用一身才华,为核心的东林党人作嫁衣。
绸缪着这件事情,朱由检又让群臣廷推了需要更换的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官员。
还有朝堂上调出去外放的少卿,也要会推出新人选。
这次会推还结合了集议制,各种章程进一步完善。
一些后起之秀在朱由检的扶持下,开始担任布按和少卿,成为朝堂大臣候选。
倪元璐、蒋德璟、倪嘉善等人,都在这次调整中得到升迁。
大明朝堂在朱由检的控制下,开始新老交换。
对此越来越驾轻就熟的朱由检,在没有引起多少波澜的情况下,就平稳无比地完成这次调换。
朝堂上的臣子,也越来越适应皇帝制定的任职制和新的会推方法等制度。
他们这次在廷推中发挥的作用,也让他们的参与热情很是强烈——
在经过天启年间的破坏、当今皇帝刚登极时的紧抓不放后,他们终于体会到了一点万历年间的感觉。
同时也认识到当今皇帝和历代皇帝的不同,不会在抓住权力后就紧抓不放,而是真的在重制礼乐,重新分配权力。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0/20923/732693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