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机器时代 > 崇祯重振大明 > 第749章 苏州农民和商人

第749章 苏州农民和商人

推荐阅读:顾倾城京澜辰万界交易直播间从火影开始的水雾刺客你是我一的N次方爽文男主刺杀计划开局签到捡破烂成神系统萌宝速递,爹地是大佬绝世皇太子重生东瀛当和尚快穿之末日奇妙屋

    “走向海洋任重道远啊!”
    朱由检看着福建和江南传来的消息,感叹道。
    郑芝龙等海盗首领在有机会时尚且走上陆地,更别说那些江南士绅了。
    虽然朱由检给他们留了一个口子,允许在海外拥有大量土地和奴婢。
    大部分士绅在反抗无果后也选择认命,接受他这个皇帝的好意。
    但是总有人心里不甘愿,闹出各种事情来。
    这不,在张溥出发前往南京应试后,苏州士绅就搞出来一件事:
    “苏州士绅和农民要求按新制度量衡丈量土地,和其它地方的田亩统一。”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惜提出来的人却不怀好心。”
    统一度量衡是朱由检一直提倡的,按理说他应该支持。
    但是比较麻烦的是,苏州的亩向来比较小,一亩只有其它地方的七八成。新的度量衡制度下,旧亩又只相当于新制单位下0.92市亩。
    所以苏州的亩,换算下来只相当于0.6-0.7市亩。原本估计能清丈出的千万亩,瞬间缩减为六七百万亩。
    这对赋税定然有重大影响,也是朱由检为难的地方。
    他问经苏州回京的王文政道:
    “苏州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士绅对朝廷态度如何,民众又是何看法?”
    王文政作为未来的东厂总督,经过苏州不可能不探查一下。他向皇帝回道:
    “苏州士绅虽然有些人对朝廷不满,但是让他们反抗朝廷,这些人是万万不敢的。”
    “苏州能打的人在单师傅南下组建武道协会后,也都被吸纳了进去。”
    “就算有士绅想动手,他们也找不到敢于出手的人,分到田地的民众也不会支持他们。”
    这让朱由检点了点头,对东厂和锦衣卫的工作颇是赞许。
    对苏州这样的地方,根本是用不到军队的,锦衣卫这个被他改造成警察机构的衙门,就能镇压苏州的反对势力。
    苏州士绅能做的也就是软抵抗,把朝廷的政策曲解为对自己有利。
    所以朱由检决心要好好和苏州士绅磨一磨,把各项措施尽量完善,减少他们钻空子的空间,然后再推行到江南各地。
    他向王文政又问道:
    “除了分到地的农民外,商人和工人呢?”
    “他们是何看法,民间是否稳定。”
    王文政笑着说道:
    “工人都说皇上爱护他们,对张先生提出的终身雇佣制、八小时工作制、技术等级工资制都很支持。”
    “女工还专门组建了女工协会,想要选出做事勤快的女工到宫里侍奉皇爷。”
    “还有些五不男、五不女想在内廷做工,宫里要不要接纳他们?”
    朱由检对此欣然接纳,说道:
    “既是苏州民众的心意,当然要接纳他们。”
    “不过一切都要全凭自愿,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
    “做工的也要按规定签雇佣合同,不适应可以按合同条款解约。”
    “对苏州雇工一定要特别照顾,他们可以作为内廷在江南的根基。”
    又特意提点他道:
    “先前魏逆掌权,被各地抵制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手下出身北直隶的太多,尤其是宫里的人。”
    “所以南方的人一定要招,尤其是皇后的家乡苏州,从雇工中招募,让他们有翻身的机会,制衡苏州士绅。”
    “还有凤阳那边,也可以适当招募些。宦官不仅要以北直隶人为主,还要有人出身南直隶。”
    这是他对宦官势力做出的调整,想要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来源地,扩大内廷在各地的影响力。
    只要有一个人在宫中出头,就会对当地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地方士绅也必须要考虑他们,等于让地方又多出一股势力。
    未来,宫里的宦官仍旧会以北直隶人为主,却也会增加一些南直隶和海外塞外的人。这都是朱由检为皇室划定的基本盘,用宦官和地方直接产生联系。
    王文政身为北直隶人,对此自然是有些不情愿的。但他知道皇帝是为了扩大内廷影响考虑,而且这番推心置腹的话,也表明了对自己的信任。
    所以他当即说道:
    “臣一定会加强对宦官出身的审查,多增加一些苏州的人。”
    “这件事要不要告知内官监刘掌印,让他优先提拔苏州的人?”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
    “告诉刘若愚可以,但是优先提拔就算了,一切都按规矩来。”
    “不过可以给几个内书堂名额,对一些有天资的重点培养一下。”
    “宫里宦官要用可靠的人,从小培养起来。”
    王文政将这些记下,然后才回答皇帝之前询问的苏州商人的问题,禀告道:
    “苏州的小商小贩,对朝廷政策大多是支持的,他们愿意缴纳税费,并希望组建协会,对税吏进行监督。”
    “大商人则很不满,认为朝廷以税收入股,是强夺他们的产业。”
    “尤其是苏州士绅很多人都经商,他们是对此最不满的人。”
    “有些人愿意上交官田,但是对营业税却很抵制。”
    朱由检若有所思,隐隐明白了苏州的事情又起波澜的原因。
    显然,是那些士商合流的家族,在得知营业税后闹出事情来。
    他对此哂笑一声,问道:
    “以你估计,苏州的商税能收多少?”
    “能达到苏州田赋的几成?”
    王文政知道皇帝注重数字,不敢胡言乱说,思量了一会儿才说道:
    “苏州商贸兴旺,至少能达到田赋的两成。”
    “估计能征收到二三十万两银子。”
    朱由检估摸着这个数字,又问王文政道:
    “苏州折银的标准是多少?”
    “二百万石田赋能折合多少银子?”
    王文政道:
    “以前折银的标准有高有低,平均接近五钱。”
    “曹巡抚和张先生商议的,是按一石米五角计算。”
    “所以二百万石米,能折合一百万元。”
    “如今苏州米价高,经常在七角以上,甚至能达到一元。”
    “曹巡抚估计除了刚分到田的雇工外,大多数人会选择纳银。”
    “估计苏州能收到七十万两银子,六十万石粮食。”
    “苏州漕粮七十万石,曹巡抚打算外购补上这十万石,寇知府则认为应该让三百亩以上的地主纳粮。”
    江南这块地方,如今种植经济作物的更多,早已不是国初“苏湖熟,天下足”的时候。
    现在江南的粮食都依靠湖广,很多人是从湖广外购粮食,才能交上赋税。
    所以江南的人当初对一条鞭法很支持,因为他们能直接缴纳银两,而非买粮交上去。
    如今朝廷允许纳粮、纳银自便,在粮价高昂、折银标准却较低的情况下,他们自然会选择纳银,而非缴纳粮食。
    朱由检想着这件事情,对此皱眉不已。以他本心来说,是想多收些粮食的,因为这才是朝廷最重要的物资。
    但是粮食从江南运过来损耗太大,远不如银子可以从账户上直接划过来。
    所以他考虑一番之后,还是道:
    “罢了,就按这个标准吧!”
    “以后以当年粮价下浮一两成确定折银标准,每隔三五年审议一次,由当地议会决定。”
    “这几年就按五角一石,苏州需要起运的二百万石田赋就是百万元。”
    “如果能征收到二十万两商税代替,田赋可以下降到八十万元、也就是一百六十万石。”
    “以每亩平均纳粮二斗五升计算,需要615万亩,这个田亩数字应该能清丈出来。”
    “就算按新度量衡纳粮,也能交上一百六十万石。”
    “朕就遂了他们的意,用新制度量衡重新丈量田亩。”
    “具体能量出多少、征收多少赋税朕不管,但是苏州起运朝廷的赋税,不能低于二百万石。”
    命王文政按这个意思让杨景辰写票拟,再批红给曹文衡发过去。
    他对江南是有些放任的意思,只要能交上赋税,别的不想多管。
    ——
    苏州,曹文衡收到朝廷的回复后,心情很是愉悦。
    本来他已经做好了按新制度量衡丈量土地后,把每亩平均赋税提高到三斗的打算。
    没想到皇帝如此通情达理,把苏州的田赋又降低了一些,只是要求用工商税补上去。
    如此一来,原本苏州士绅制造的民众和官府矛盾,便转移为农民和工人、商人的矛盾。
    尤其是营业税主要来源的商人,成为这个措施的主要受害者。他们不上缴足够赋税的话,别说苏州官府不答应,苏州农民也不会同意。
    想到那些经商的士绅家族,曹文衡心情愉快地道:
    “来人,请南京太府寺的人过来,商讨太湖巡阅府税务司组建事宜。”
    “太湖流域要按朝廷要求实行一税制,让每一艘缴纳赋税之后,都能畅通无阻。”
    这是按朝廷的要求做事,同时也是为征收商税做准备。
    之所以不单单在苏州收,而是选择整个太湖流域。是他担心今年在苏州可能收不到二十万,需要其它地方的税银补上去——
    作为江南的货物集散中心,很多在苏州的商人都不是本地人。不从整个太湖流域收,苏州的商税很可能收不上来多少。商人们会逃出苏州,以便规避赋税。
    不过在以水运为主的江南,他们再逃也逃不出太湖流域。曹文衡对皇帝设立太湖巡阅府极为佩服,认为确实应该以此划分区域征税。
    他这个新兼任的太湖巡阅使,会让世人知道这个职位的利害。
    巡抚衙门发生的事情,很快就被传了出去。
    在知道朝廷又一次降低赋税,只要求起运一百六十万石田赋、其他四十万用工商税补上后,苏州的农民一阵欢腾,对皇帝感恩戴德不已。
    苏州的商人则是坐蜡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打算老老实实缴纳营业税。如今却不缴也得缴,否则苏州农民会首先针对他们。
    甚至,现在就有农民骂苏州商人,认为他们为富不仁、一直在偷漏赋税:
    “这些狗娘养的,一个个如此豪富,养着豪奴美婢。”
    “交的税却那么少,还不如种地的我们。”
    “我看那些店都该砸了,看他们偷漏赋税!”
    这是想浑水摸鱼的,想要鼓动人们去砸商店,趁机抢些东西。
    不过江南民风柔弱,大部分不想如此暴力,有人说道:
    “砸店就不必了,但是咱们能不去他的店里买东西。”
    “以后凡是店里没有税单的,咱们都尽量不要去。”
    “被官府催着缴纳赋税的,在《苏报》上刊登,列入雇工协会的黑名单。”
    “看他们还敢不敢偷漏赋税,让我们多缴赋税。”
    显然,在朝廷定下税额后,苏州的民众迅速分化,农民、工人,都想要让商人多纳税,减轻自己的负担。
    商人对此当然是不愿意,尤其是那些闹出事来的绅商,对此更是不甘。
    只是如今的情况是,上有朝廷命令,下有民众支持,他们的抵抗根本没有多少作用,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很快,在太湖巡阅府税务司开出第一张催缴通知后,《苏报》上刊登了雇工协会制定的黑名单。
    这家商号遭到所有加入协会的雇工抵制,在里面做工的协会成员,也都纷纷辞职离开。
    甚至有很多民众去店前示威,要求缴纳赋税。
    面对如此多的工人和农民抵制,这家商号很快扛不住,足额缴纳了赋税和滞纳金。
    太湖巡阅府的税务司,取得一个开门红,很快开始向其他商家收赋税。
    这些商家鉴于那家商号的下场,对此不敢无视。很多人开始按照朝廷政策,主动申报应该缴纳的赋税。
    尤其是那些中小商家,对此甚至很支持。因为在实行一税制后,他们的负担反而有所降低。
    唯有那些以前偷漏赋税的大商家,要缴纳比中小商家更高的营业税。甚至要被朝廷入股,才能享受十一税。
    这让他们纷纷开动脑筋,找办法降低应该缴纳的赋税。后来还真被他们找到,那就是主动拆分成小企业,规避大企业应该缴纳的营业税。
    这造成江南的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在合乎税法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而且很多小企业关系还没断,组成了各种行业协会。
    甚至还共用同一品牌,统一采购和销售,组成了类似辛迪加的组织,联合形成垄断。
    大明的资本组织,在朝廷的政策逼迫下,开始发展起来。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0/20923/732691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