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机器时代 > 瀚海驭风 > 第91章 维稳与留存

第91章 维稳与留存

推荐阅读:顾倾城京澜辰万界交易直播间从火影开始的水雾刺客你是我一的N次方爽文男主刺杀计划开局签到捡破烂成神系统萌宝速递,爹地是大佬绝世皇太子重生东瀛当和尚快穿之末日奇妙屋

    起初,磨工车间里,没人觉得那个叫邱代东的男人能留下来。
    他是从宝安那头转过来的,原本在一家电子厂干贴片,手快,但也废眼。
    后来厂里换线,他没抢到名额,只能跟着中介四处转。
    最初介绍人把他塞进来,说“手细,耐心好”,彼得当时就冷笑了一声——风电主轴上的螺栓不是贴电容,内孔同心度差一个丝,就不是报废,是事故。
    彼得不抱希望,随手把他扔去练最基础的套筒研磨。几天下来,邱代东的手指头被金属屑割得一道道血口,油污进了裂缝,渗进指甲,眼睛也盯得通红,回去连吃饭都得用左手扶碗。
    “你回去吧。”彼得语气不带起伏,没有责备,也没有挽留。
    “我再试一天。”邱代东没抬头,只低低说了一句。
    这一“试”,就是整整一个月。
    没人教过他图纸怎么看,他就晚上借彼得画的工艺草图,照着残旧的模子一点点临摹;没人告诉他联轴器怎么居中,他就自己用卡规和千分尺,画表格、记数据、对比样件。
    他不多说话,也不偷懒,最苦最脏的活他抢着上——晚上别人都去街口打桌球,他坐在门卫室灯下削量块、擦工刀,一坐就是仨小时。
    没人真注意过他,只是第四十五天那天早上,彼得站在一边,看他把修复后的尾座圈卡回转台,一锤不偏,目光才变得凝重了些。
    “他肯自己钻研,听得懂图纸。”彼得事后跟麦麦提说,“说明他也开始能听懂设备的脾气了。”
    麦麦提点点头,没多说什么。
    下班时,他在车间后门等着,走过来把一支崭新的0.01级量表放到邱代东手里,装在黑色丝绒套里,还带着行李牌一样的小吊牌。
    “以后你会用得上。”
    邱代东愣了一下,然后低头,轻轻鞠了一躬。
    走了几步,麦麦提又回过身,从上衣口袋里抽出个折好的旧信封,塞进他手里。
    “这几天你眼神都快没了……去配个好点的眼镜吧,就当做是我这个厂长给你发的‘奖金’。”
    他说得轻,带着笑,像真是厂里多出来的那点零头。
    邱代东没拆信封,只是指节攥得发白,过了一会儿才闷声说了句:“谢谢。”
    “这厂里的活不好干。”麦麦提拍拍他肩膀,“但只要你撑得住,我不赶人。”
    厂子就这样,一点点地运转起来了,也零星有了些订单,这是很好的开局。
    麦麦提站在窗前,看着楼下车间那台旧龙门铣缓慢切入金属,冒出的火花映着工人弯着腰的背影。
    他甚是满意,重新回到了案台上。
    与此同时,另一座城市,另一张桌子上,马文斌正一页页地翻着风能公司上季度的内部资料。
    屋里静得只剩风扇摇头的哒哒声。
    茶杯里的茉莉花早已失了香气,只余几瓣茶叶黏在杯壁上,一股说不清的陈气。
    这一年,形势逼人。
    他们原本计划是稳扎稳打:先从国外引进一批二手设备,选几台成熟机型作为样板,进行结构反解和工艺复刻。
    靠这套“技术引进+再设计”老路子,用三年时间,争取拿出自主品牌的国产样机。
    但时间不等人。
    隔壁二场那边已经先动了手。
    王老师——王曦权,那个在部里敢拍桌子的大脾气老工程师,居然不声不响就把“整机采购+强行捆绑技术工艺”的合资方案落了地。
    听说还是找得丹麦人,甚至于,还天天磨着要人家把一条叶片的生产线搬到新疆来——貌似,丹麦人表面还在扛着,实际已经在内部论证水电接入和工艺间布置了。
    这要是真落地,他们这边再守着几张图纸反复论证,就不只是慢半拍那么简单,而是被彻底边缘化。
    马文斌坐在桌前,盯着财务报表上最后一栏净余资金。
    风能公司不是完全没钱。几笔旧项目结余,加上最近电价涨幅后的收益,账面短期还过得去。
    但那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维稳不等于前进,留存不等于转化。
    该调整的还是得调整。部分流程可以合并,项目结构可以再精简一点,协调调拨要快一些,该聚焦的就不能再分心。
    技术口子的钱,必须省出来!
    省下来,不是再去引进一套设备、按部就班“学一遍”,而是要直接冲着图纸、工艺、模块去,摸清楚国外那几家风机真正的“脊梁骨”在哪儿——转子、控制器、偏航系统,尤其是那个总被“技术保密”搪塞掉的变桨控制模块。
    他一边翻材料,一边在脑海里梳理路径,眉头紧锁。
    直到翻到附录那一页调拨清单,他的笔尖,忽然停住了。
    一项备注为“设备外调,协助试调”的记录赫然写着:目的地——南澳。
    编号为空,附件缺失,责任人一栏却只写着“技术部转签”。
    马文斌眉头一皱。
    南澳?那地方几年前还有个协作厂区,现在基本处于半封状态,只保留了几个定点打样单位维持账目。
    按部里的意见,跨区域合作目前虽没有明确限制,但涉及设备外调和测试演练,都要层层报备审批。他翻遍了近期批文,也没找到这条的影子。
    况且“协助设备试调”这个字眼,含糊得很,说白了,什么都可以是,也什么都可以不是。
    他放下报告,又调出了上季度的出差报备记录,逐一对照人员流向。
    麦麦提的名字很快跳了出来——一趟趟往返乌鲁木齐与深圳,名义上是“对接供货方”“核对运输清单”“技术服务协调”,可时间点卡得极巧,几乎都完美避开了所有集中检查和验收周期。
    再往前——他还向计划科借调过一批旧线缆、电控元件,理由是“系统演示板调试”,可系统部始终没见到入库单。
    马文斌轻轻靠近椅背,手指在桌面轻敲两下。
    麦麦提这个人,他太熟悉了。
    手脚麻利,反应快,天生擅长在政策和结构的缝隙间找通道。
    他不是拗,甚至可以说是“能人”。
    但他做起事来——也确实不怎么循规蹈矩。
    尤其是这段时间,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动作,连在一起后。
    分明像是在沿着某种“计划之外”的路径,一步步地往前推进。
    整齐的不像巧合。
    马文斌那晚几乎没合眼。
    他坐在书桌前,一页页翻着南澳老厂的基建图纸,脑子里却缠着另一组愈发清晰的线索:零碎、不成系统。
    但直觉告诉他,有人正在借“协作”“演示”“技术服务”这些模糊名目,在南边搞些什么。
    第二天一早,他便给技术部打了电话,调来南澳协作厂最近三个月的水电记录和入场登记。
    几通电话打完,情况逐渐清晰,马文斌默默合上本子。
    ——
    麦麦提是在第三天上午悄咪咪回到风电场的。
    大楼门口,吐莱珊一如既往地第一个看到他:“麦工回来了?下午有个例会,记得参加啊。”
    “好勒!”麦麦提一边答应着,一边加快步伐溜进办公室。
    他脸上挂着笑,眼底却是藏不住的几分疲倦。
    赶路赶得紧,除了考虑南边厂子的事,还得时不时思考风能公司的一些琐事,身体的确有些吃不消了。
    他倒头睡了个昏天黑地,直到下午会议前半小时才惊醒,匆匆洗了把脸,小跑着往会议室赶。
    刚到门口,还没来得及推门进去,就被一个人稳稳挡住了去路。
    “你这半个多月,又去哪里潇洒了?”马文斌声音不大,但眼神不松。
    麦麦提愣了一下,继而笑着抬手抹了抹额角的汗,“在部委那边——他们那边有套系统太老,数据对不上,我帮着清点了一批电控柜。光一个柜子就拆了三遍,核数、修数据、盯发运,拖着拖着就晚了。”
    他说得不急不慢,甚至带着点无奈,“我想着再晚点耽误后面的调试计划,就索性多盯几天。”
    马文斌盯了他两秒,点了点头,“嗯,辛苦了。”
    没再说别的。
    会议进行到一半,气氛依旧平淡。
    直到谢世齐翻着预算表,低头问道:“文斌,咱们腾挪的预算怎么样了?预计购买德国REpower的生产转让技术与生产许可合同,究竟要花多少钱?”
    马文斌抬起头,轻轻放下笔,语气沉稳:“那边报价给出的数,我们还不够。购买图纸和生产许可这块,资金要比原先预估的要高不少。我们这边要做的项目不少,硬是再腾出钱来已经没太多空间了。”
    谢世齐叹了口气,眉头紧锁:“那如果预算不够,我们得想办法节省,不行就得考虑到那件事。”
    他顿了顿,目光在众人之间扫视了一圈:“去年底的《电力辅助服务与资源配置改革意见》大家应该都看过,国家经委也已经明确了——
    国企要围绕‘主责主业’瘦身健体,财政补贴的那些钱只能投向基础设施和保障群众公共利益,不能再为冗余项目兜底,更不该继续养着一堆低效人力。”
    马文斌眉头微微皱起,语气稍显缓慢:“人员分流确实是个办法,但现在——时机不太合适吧。毕竟账面上我们还有一些闲钱,大家现在的工作积极性都还不错,如果这个时候提分流,恐怕会影响到基层员工的士气,甚至丧失风电场的信任。”
    谢世齐的眉头更深了,沉默片刻,他缓缓开口:“这事儿,确实不太好操作。但咱们也不能放弃技术吧?”
    麦麦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眼神微微一凝。
    这边风能公司为了开源节流愁眉苦脸,他深圳车间那边倒是为缺技术人员发愁。
    眼下倒似乎是个讨论员工分流的好机会。
    但他犹豫了一下,决定再观察一阵子,索性没有开口。
    谢世齐见众人没有回应,似乎也察觉到了这个话题的沉重。
    他转而望向马文斌,问道:“那如果真的没办法节省,你准备怎么办?”
    马文斌皱眉想了想:“我再想想办法吧,现在的情况,首先是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到位,再看看能不能调整一下,尽早给大家找好出路。
    毕竟都是跟着风电场的多年的老员工了,贸然让他们下岗——我们也不忍心。”
    这话说得不轻不重,却仿佛是给这场会议平添了几分沉重。
    散会后,麦麦提正要往外走,却听到背后有人喊他:“等下。”
    他回头,见马文斌站在走廊转角,脸上看不出情绪,“你跟我来一下。”
    两人并肩走到楼道尽头的小会议室。
    门一关,隔音就足够了。
    马文斌率先开口,声音不大,但语调沉稳:“我说你小子,是不是有什么事没说?”
    麦麦提没急着答,反倒露出一丝笑意,“马总工,我有啥事没说啊。”
    “你这半年来,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大家?”马文斌顿了顿,“我掉过单据。”
    他不等麦麦提插话,直接抬手掰着手指数起来:
    “你绕开验收周期去了几趟深圳,理由是对接供货商,可运输单和出入境记录时间对不上。”
    “你从计划科调了一批旧线缆和电控元件,理由是‘系统演示板调试’,但系统部的人根本没见过东西进库。”
    他目光一顿,“还有南澳老厂的事,我查了那儿三个月的水电记录吗?几乎是空跑状态,零进零出。根本没人在那里干活。”
    他的话一出,空气骤然凝滞
    麦麦提倒吸了一口凉气,暗自佩服马文斌的调查能力,同时也在琢磨自己是不是哪儿露了破绽。
    “所以你这半年真就一直在部委那里?部委什么时候这么缺技术人员了?”马文斌的眼神犀利,直指麦麦提。
    “不好意思啊,马总工,我确实骗了你。”麦麦提叹了口气,略带几分无奈,“部委那边我只是开了简会。我后来又去南方,主要是考察零部件加工厂。”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那边有一些很有潜力的厂子,尽管他们的设备和技术还不够完善,但不乏有能力制作风机零部件的。
    原本我是想看看有没有合作的可能,但现在想想,既然公司在为购买技术发愁,面临分流困境。
    不如我们干脆点,把一些基层员工对行业输送出去,让他们在那些厂子里工作,既能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也为公司节省人力成本。”
    麦麦提解释自己行踪之余,还是提到了分流的事,既将马文斌的注意力引回技术突破的事情,又顺势提出了自己之前一直想做的事。
    马文斌微微皱眉,似乎有些惊讶,“你是说,把这些人送到深圳去做零部件加工?”
    “是的。”麦麦提点了点头,“这样也能解决风能公司目前技术攻关资金不足的问题,等他们熟悉了那边生产线,甚至可以考虑让他们直接参与到我们风电场设备生产上来。”
    马文斌沉默了一会儿,眼神中闪过一丝深思,“这个建议倒是新鲜,但你确定那边的厂子能接得住这么多员工吗?”
    “这我就不知道了。”麦麦提故意卖了个关子,“那边我了解得还不深嘛,但眼下更重要的,应该是有没有人想背井离乡,去那么远吧?”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0/20778/727949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