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唐明宗李嗣源

推荐阅读:贫道姓张,嚣张的张老六修仙:我靠捡修为横扫三界斩神:月神?王者女神修炼法则死遁归来,禁欲佛子为我带崽三年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逍遥四公子万圣毒仙全民:求生游戏,我有空间戒指权力之巅哎呦,谁家权臣抱着昏君亲呀

    唐明宗李嗣源
    唐明宗·李嗣源
    {巅峰时期的后唐,四分天下有其三!如果统一全国,那就是。”
    “随后率领千骑,先行扑向开封封丘门,迫使敌将开门出降!”
    赵匡胤望着天幕,嘴角带笑道:
    “继位之后又以宽厚治天下,刀兵罕动,五谷丰登……”
    “可惜啊,春秋即位……”
    “不然……”
    ……
    【公元926年四月,六十岁的李嗣源在李存勖的灵前继位。】
    【虽然行伍出身、目不识丁,文采什么的也比不过唐庄宗,但唐明宗的文治却是庄宗拍马也不及。】
    【可以说在五代时期,论个人品质、事功德业,他都能排在很前面。】
    【因为亲眼目睹唐庄宗李存勖是怎样失去了天下,唐明宗实行了一套利国惠民的开明政策。】
    【驱逐伶人,清肃宫廷。大诛宦官,杜绝宦祸。】
    【穷治贪官,平息民愤。奖励清官,改善官民。】
    【拒受美人,将李存勖留下的千余宫女放出宫外。】
    【后宫只留了“老成宫女”一百人,各级宦官三十人,鹰坊二十人,御厨五十人,教坊乐队一百人。】
    【在一票皇帝之中,生活如此节俭、宫中建制如此简单的,历朝罕见。】
    【崇尚节俭,不事奢华,禁止中外诸臣进献珍奇玩物。废除内库,把贡品全部归入国库。】
    【拒绝大臣兴修宫殿的建议,以减轻百姓负担。】
    【同时下令严禁豪强官僚兼并土地,欺凌百姓。】
    ……
    大汉·文帝时期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看来这个皇帝出乎孔子意料了。”
    刘启一脸错乱惊愕的神情。
    “阿父……这评价未免……”
    刘恒看着刘启,再一次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
    “启儿,这个世界上喜欢过奢侈生活的人多,喜欢过简朴生活的人少。”
    “但简朴而又合理的生活才是符合天道,事实上也符合人性的。”
    刘启双眼透露出清澈的单纯。
    刘恒握住窦漪房的手,帝后对视一笑。
    “奢华,尤其是那种过度的奢华,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一种虚荣与道义的缺乏在作乱。”
    “帝王出于虚荣而追求奢靡生活,处处透露着内心精神的缺失。”
    “相反,那些出于天性而不是刻意表演简朴的帝王,反而有一股直通大道的大气。”
    “而李嗣源就是这种人。”
    “绝大多数世人是摆脱不了人欲的。”
    “而李嗣源在动静之间的切换,实乃大智慧之人。”
    “杀人无数的猛将要压制内心的那种冲动是不容易的,就如善于经营的商人对金钱欲望的抵抗其实比常人要薄弱。”
    “体道者逸而不穷,循天者,与道同游。”
    “在治理天下这个问题上,李嗣源以得黄老精义。”
    “只要再处理好朝堂与藩镇的信任问题,保持好子孙的嗣位才德。”
    “他就能再兴大唐了。”
    刘恒望着天幕,目含惋惜。
    “但显而易见,他失败了。”
    ……
    【下诏废除地方巧立名目的加收捐税,统一课税征收。】
    【为了防止地方官吏从中牟利,下令由中央来征收赋税和徭役,地方官吏只能作为辅助。】
    【鼓励生产,若有人家缺少耕牛,下诏由官府拨给耕牛,以供百姓耕种。】
    【允许民间自由使用铁器,铸造农具,并命人挑选官府上好的农具模式让百姓们依着样子铸造。】
    【开放酒禁,许百姓造酒。】
    【凡此种种,就相当于取消了国家对盐铁业和造酒业的专营垄断。】
    【这是汉代以来儒学倡导的一种经济模式,相当于放开了民营经济。】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一脸沉思的看着天幕,不停上下打量着。
    他大约能明白这套模式是怎么玩。
    似乎是从百姓的交易中抽取一点税收,积少成多。
    不过……
    想了想大汉目前的状况,刘彻放弃了这个想法。
    国情不同,不能硬融。
    但开放农具这个可以考虑考虑。
    “让桑弘羊再过来一趟。”
    ……
    【在“与民争利”相沿成习的国家惯性中,唐明宗做了一次不俗的努力。】
    【而对于敢于直言上书、讨论政事的大臣,他也总是给予鼓励和表彰。】
    【他不喜欢听阿谀奉承,常召文武百官“极言时政得失”,要大臣们将国家优劣现状真实反映给他,他接纳臣下忠谏,在位期间从未杀过一个谏官。】
    【一个目不识丁的纯异族武夫能做到百分之八十的皇帝都做不到的程度。】
    【唐明宗是足以自傲的。】
    ……
    {对于一个连年在沙场征战的人来说,当皇帝没有贪图享乐而是选择造福百姓,也算是顶天立地,对当时的百姓也是一件幸事了。}
    {目不识丁啊,能做到这样绝对是个人品性、格局以及自身的智慧所致了。}
    {至少治国能力比李存勖强多了。}
    {没文化的李嗣源也可以是个好君王。}
    {李嗣源在军事上和文学上不如李存勖,但是在治理上只掌握一个原则就好了,和李存勖反其道而行之必然没错。}
    {果然电视剧不能信啊,不良人把李嗣源刻画的阴险狡诈、诡计多端、心狠手辣、贪恋权位,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李嗣源是为数不多始终以民为本,把民众放在最要紧的地位,尽心为民众考虑的皇帝。}
    {作者真能扯淡!真当唐明宗是好人啊?}
    {继位的当年,命汴州控鹤指挥使张谏等三千人戍卫瓦桥。军士出城复还,焚掠坊市,杀权知州、推官高逖。马步都指挥使李彦饶尽杀张谏及乱兵四百人。然后李嗣源命枢密使孔循知汴州,复诛兵士三千家。}
    {同年,滑州都指挥使于可洪等纵火作乱,李嗣源下诏斩可洪于市。首谋滑州左崇牙全营族诛,右崇牙将校百人亦族诛,死者当在数千人以上!}
    {天成二年三月,发魏州牙兵三千五百人,使军校龙晊率领,戍卫芦台军以备契丹,龙晊所部牙兵杀河北道副招讨使乌震,戍卫守芦台的骑兵杀乱兵,得幸免者十无一二。}
    {四月,李嗣源将芦台乱兵的在营家属和满门一并处斩。邺都驱杀三千五百家凡万余人于石灰窑,永济渠为之变色!}
    ……
    大明。
    朱元璋皱着眉头看着天幕。
    “这人有病啊?李嗣源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他不也说了吗?”
    “违反军纪难道不能杀?还得供起来?吃错药了吧!”
    马皇后仔细看了看,略带迟疑道:
    “似乎是说……过于牵连家人了,动不动就族诛什么的。”
    朱元璋端起手边的青玉盏冷哼一声:
    “这些牙兵骄蹇不命不是一天两天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难道不知吗?”
    “他们家人所享受的财禄难道不是其他百姓们的身家性命吗!”
    “杀得好!”
    ……
    【虽说唐明宗是明君,但也有不少过失。】
    【起初重用枢密使安重诲让他全权掌握政务,等到他闹出乱子闹得影响了自己的地位,又轻率地将他杀了。】
    【同时立嗣的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结果,次子李从荣趁他病危之际,发动兵变。】
    【虽然这次兵变最后被镇压下去,但也成为了皇室成员争位的肇因。】
    【而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兼并两川,成割据状,他征剿无力,一筹莫展。】
    【攻打夏州定难军李彝超失利,致使夏州洞悉中原虚弱的本质,开始逐渐做大,最后世袭为西夏国。】
    ……
    后唐·明宗时期
    一身粗布麻衣,头顶挽着一根木簪。
    发须皆白的李嗣源扶膝叹气。
    平夏州是自己过于急躁了,没有查明地利。
    夏州城墙被赫连勃勃修筑的如铁石一般,任凭斫凿,都不能破毁。
    城垣地基还极为坚固,根本挖不动。
    党项人的四万多骑兵又在四野流动,飘忽而来,飘忽而去,专以劫掠为目的。
    而官军的人嚼马喂,全靠关中输运。
    但从关中到夏州,山路艰险狭隘,运输一斗米要费钱数贯。
    但关中早已困竭,无力供应
    药彦稠的五万大军围困夏州三个月,粮草耗费无数。
    旷日持久随时都会面临粮草不继的危局。
    但李仁福暗中与契丹勾结,如果李仁福与契丹联合一气,就会对西北边境造成无法测度的危害。
    河西之地如果落入契丹之手,就会危及关中。
    关中落入契丹之手,就会危及中原……
    “时不我待啊……”
    ……
    【公元933年,年老的李嗣源突然中风,月余未见群臣。】
    【同年十一月,李嗣源病情加剧,次子李从荣入宫探望,问得哭喊声以为李嗣源已经病逝。】
    【随即回府率千余牙兵,列阵于天津桥胁迫群臣拥戴自己。】
    【此时苏醒的李嗣源命令将军孟汉琼率领禁军讨伐李从荣,李从荣被擒杀。】
    【而李嗣源听到儿子被诛杀的消息后,悲骇之中病情加剧。】
    【追废李从荣为庶人,并从邺都召回第三子宋王李从厚。】
    【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终年六十七岁。】
    ……
    大汉。
    刘邦看着天幕逐渐进入下一个人像,不由叹息一声:
    “虽说只是个藩镇国,还是个异族皇帝。”
    “但纯厚仁慈,宽仁爱人。”
    “假借唐名,可也保留了几分大唐颜面,如此皇帝也不给些评绩未免有些不体人情了。”
    吕雉端坐一旁,淡淡道:
    “就伱多嘴。”
    刘邦挠了挠眉梢,晒然一笑道:
    “发发牢骚罢了,毕竟是个好皇帝。”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略带几分惋惜:
    “即位之时已经六旬,但生民实赖以休息。”
    “天不假年……何其可悲。”
    “若能多些时日,也许能稳定天下吧。”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内无声色,外无游畋。”
    “不任宦者,废内藏库。”
    “赏廉吏,治赃蠹。”
    “贤主也。”
    刘庄看着刘秀,目露疑惑。
    “阿父……你这是……”
    刘秀背负双手淡淡道:
    “给他、给天下,寻一线生机。”
    ……
    大唐。
    李世民于龙座上端正身形,朗声道:
    “戒游观、安社稷,无声色、肃宫庭。”
    “五谷丰登,寡过修身。”
    “束兵息马,人无争夺。”
    “虽非文景之治,亦平安之世也。”
    “嗣源虽胡人,然以国泰民安留意天下!”
    “诸卿,其可为中原天子乎?”
    “可为李唐后世贤主哉?!”
    众臣肃穆正颜,躬身行礼道:
    “然也!可为大唐贤主也!”
    ……
    天幕上。
    原本浮现出的人影缓缓隐藏下去,李嗣源的身形再次出现。
    ……
    【唐明宗·李嗣源】
    【军事成绩: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出力颇多,然对夏州军事的错估,导致用兵失误,遗祸甚深。
    评价C级,得两分】
    【制度建设:限制节度使与刺史奏请判官的权力,命令县、镇拒绝藩镇的增税要求。
    下令节度使若除移,其任命的僚属要随其移镇,而不是留任旧职。
    下令不再任命监军,不再以宦官掌握内诸司。
    明令禁止朝廷官员干预地方行政,向地方举荐人员。如有发现,一律罢官严惩,不仅干预者要贬官,被举荐人也要流配。】
    【允许地方官员举荐人才,并且对各类官员的举荐人数作出规定,作为考核标准。
    为确保举措人才的质量,推行举荐者与被荐举者的表现、业绩挂钩的连坐制度,形成一股举荐人才的热潮。
    每年对内外文武臣僚都要进行考核,选优罚劣。】
    【党项等蕃族常常以献马为名,把劣马送到京城,朝廷都按照原价给钱,还提供吃住,进行赏赐,花费很大。
    李嗣源要求在边疆设置马匹买卖场所,不许蕃族再到京城献马,为朝廷节约开支。】
    【禁止中外之臣贡献鹰犬奇玩,并大大限制了节度使供奉的频率,明确禁止节度使以供奉为名科敛百姓。
    取消酒曲专卖,改为听民自造、计亩增加秋税的形式。】
    【罢亩税曲钱(亩税曲钱,唐代宗时以国用急需为理由,不等秋粮成熟就向民间田亩征收附加税,按青苗地每亩税钱十五,又征地头钱每亩二十,总一亩税三十五,通称青苗税。)】
    【因官府经营的农具质次价高,百姓不愿购买,故开铁禁,允许百姓自铸农具,并按亩输农器钱一文五分。
    加上之前对酒曲专卖的解禁,地租的增加弥补了财政的亏空。
    评价A+,得四点五分】
    ……
    后唐·庄宗时期
    李存勖坐在椅子上,手里抛弄着面具。
    台上的伶人拖着唱腔,台下的李嗣源一言不发。
    “朕其实不明白……”
    李存勖另一只手托腮,目光幽深。
    “不明白为什么天幕会给你评绩。”
    “朕戎马一生,虽未一统天下,但秦汉之地也尽收于手。”
    李存勖托腮的手缓缓伸出,慢慢收拢成拳。
    “天下尽在朕一掌之内,朕凭什么不得功绩?”
    单膝跪地的李嗣源抬头看向李存勖,对方面色平静,眼底却含着一股疯狂之色。
    “陛下,臣不识字,不懂得那么多道理。”
    “但观太宗之行便知王者有无形之宝,此宝名为仁义。”
    “陛下可记得天幕里的那句唐之光武。”
    “可除了收复天下外,陛下哪点像汉光武呢?”
    李存勖收回手掌,垂下目光。
    李嗣源慢慢低下头,平静道:
    “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
    “太宗皇帝早已指出明路。”
    “是陛下要倒行逆施啊。”
    李存勖看向手中的面具,一翻掌扣在脸上。
    身体一跃而起,纵上戏台。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正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李嗣源沉默不语。
    大唐落幕,但仁义不会。
    ……
    【外交策略:与辽国之间彼此互派使者朝觐,互通贡物。
    期间偶尔会有一些审慎的谈判,双方也经常互相跨越边境进行劫掠。
    这就很难评。评价C级,得两分】
    【民生经济:粟斗不过十钱。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称得上“小康”的也不过就有限的那么几个朝代。
    五代乱世,能令国家走上“小康”够得上是奇迹了,虽是“粗为小康”。
    评价A级,得四分】
    【用人识人:善用权术,以宰相空位引两派大臣相争,相持不下之下推选出一个众人都不满意的大臣为相。在众人都不同意之后引冯道为相。
    两人相辅相成治理天下。
    在位之时众藩镇基本平静无事,但连续诛杀宰相任圜和枢密使安重诲,使得君臣离心。
    评价C+级,得二点五分】
    【后世影响:五代贤君。
    一生主张引进文臣,特别开设端明殿,招纳了不少读书人。
    期待天下由藩镇跋扈走向文治。评价C级,得两分】
    【总分:十七分】
    ……
    后唐·明宗时期
    从天而降的金光笼罩住一脸惊愕的李嗣源。
    金光之中,李嗣源抬手看去。
    那双布满褶皱的双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充盈肌肤。
    “呛啷!”
    金光化作片羽消散。
    李嗣源迫不及待的一把拔出壁架上的宝剑,借着剑身上的反映,他看清自己此时的相貌。
    原本苍老的容颜再次恢复到四十岁上下的威重之色。
    “为什么?”
    收回宝剑,短暂欣喜过后,李嗣源心中又充满忧思。
    自己子嗣不丰,儿子也离心离德。
    就算用二十年时间治理好这天下,那宝位又能传于谁呢?
    还是说朕有什么要完成的天命吗?
    李嗣源正皱眉苦思着,下一瞬,他明白自己“天命”是什么了。
    ……
    【公元933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宋王李从厚赶至洛阳后为李嗣源发丧,并于柩前即位。】
    【李从厚虽怀有谋求天下大治的志愿,却不懂得求治的要领,宽容软弱,缺乏决断。】
    【正因如此,虽当了皇帝,大权却掌握在“顾命大臣”朱弘昭和冯赟手里。】
    【二人撺掇李从厚削藩。】
    【李嗣源的养子,凤翔节度使兼侍中潞王李从珂遂反,七天时间攻入京师洛阳,李从厚弃城逃亡。】
    【公元934年四月初三,五十岁的唐末帝李从珂取得皇位。】
    【即位后的李从珂对李嗣源的女婿,在太原拥兵自重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同样十分忌惮。】
    【公元936年,迫令石敬瑭移镇郓州,同时派大军围攻。】
    【石敬瑭一面部署抵抗,一面向契丹求援,许诺奉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上贡绢帛三十万匹。】
    【耶律德光闻讯大喜,派兵南下,在契丹军队的驰救下,石敬瑭粉碎围攻,并把兵锋指向了洛阳。】
    【此时后唐的兵力还很强,但李从珂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坐等灭亡。】
    【各镇将领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
    【公元936年闰十一月,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880/13340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