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论工匠之重

推荐阅读:乡村小神医无双王者全文免费阅读海军之陆战荣耀最强龙宠末日提督千秋月落别楚将美女之贴身仙医情深不寿:卧底老公很难搞释放天赋8号娇宠:宝贝,你要乖!

    听到陈蕃想要旁听,王潜不由皱了皱眉头,心里着实猜不透这个老家伙的来意了。
    思来想去,王潜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能得太傅旁听,是在下的荣幸,稍后还望太傅能够多加指正才是!”
    “嗯,好说!”
    陈蕃倒也不客气,当即便答应了下来。
    “既如此,那就请吧!”
    王潜无奈,只得在前引路,领着陈蕃朝那草棚走去。
    “先生来了,都快坐好!!”
    看到王潜过来,草棚内的匠人们,赶忙依照之前各自的座次,然后正襟危坐的跪坐了下去。
    “见过先生!!”
    王潜刚一进入草棚,那些匠人便齐刷刷的躬身行礼。
    动作之齐整、声音之洪亮,让随同而来的陈蕃,也不禁脚下一顿。
    “伯渊,这些人都是你的弟子??”
    看了那些匠人一眼,陈蕃满是诧异的问道。
    他虽刚正清廉、忧国忧民,但出身却并不差,身边的人们,要么是非富即贵、要么是累世经学。
    这些工匠们,于陈蕃而言,却是非常陌生,且从未接触过的。
    所以在看到那些匠人称王潜为“先生”的时候,才会有此一问。
    当然,陈蕃更多的还是不理解,这位新君的老师,到底是如何想的,怎会收一帮下九流的匠人为徒?
    “弟子倒也算不上。”王潜摇了摇头,毫不在意说道:“在下不过就是随便教他们识些字而已!”
    听到这话,陈蕃不禁更加迷糊了!
    且不说,这个时代求学是多么的不容易,关键是,这都是一些寻常的匠人啊。
    即便这些他们学会识字了,不还是匠人吗?学与不学,又有何差别?
    轻吸了一口气,陈蕃看了王潜一眼,道:“伯渊,请恕老夫多嘴,你如今好歹也是新君之师,理当将精力放在教导新君、并为君分忧之上,何故在此徒废光阴?”
    “太傅此言差矣,在下教这些人读书识字,正是在为君分忧!”
    面对陈蕃的疑问,王潜想也不想便反驳了回去,就连语气也有些不太好了。
    “是吗?不知伯渊可否解惑?”
    对于王潜的反驳,陈蕃似是并未放在心上,依旧只关心自己的疑问。
    “既然太傅想听,在下自然不会藏私!”
    王潜淡淡的回了一句,随即迈步走上了讲台。
    而陈蕃也自觉的找了一个地方,然后看向王潜,做出一副洗耳恭的模样。
    看了陈蕃一眼之后,王潜将目光投向一众匠人,“诸位,今日我来为你们讲一讲,“工”者为何!”
    一众匠人闻言,立马挺了挺胸膛,目光灼灼的看向王潜。
    “工一字,首出于共工。共者,大也,共工则是“大工”之意,亦为工匠之神。
    共工有子术器,为了治水,首创疏导之器物。
    术器有子方颠,为了开沟挖渠,创掘土之器。(一种上方下尖的器物,类似今天的铁锹)
    后有少嗥之子,为了方便人们打猎,创造出了弓箭。
    帝俊之曾孙番禺,为了方便人们渡河,发明了舟船。
    番禺之曾孙吉光,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发明了车……”
    听着王潜细数的这些上古人物的事迹,底下的一众匠人们,一个个全都忍不住激动了起来。
    他们也没想到,自己承袭下来的技术,和这个“工”字,竟是如此的源远流长,那些老祖宗们竟是如此的尊贵。
    王潜也适时的看向一旁的陈蕃,“太傅,让您说,工匠的出现,于我炎黄的传承与发展,可否有利?”
    “这是自然,若无工者,我等今日,怕是依旧过着茹毛饮血、不识礼仪的生活!”
    陈蕃点头说道。
    方才王潜列举出来的那些上古先贤,以及他们发明出来的东西,几乎每一件,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时代的进步。
    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那太傅可知,先秦之所以能够覆灭六国、统一海内,主要靠的是什么?”王潜又问。
    “嗯?”
    陈蕃微微一怔,看了王潜一眼,“伯渊莫不是想说,先秦主要靠着工匠才完成统一的?”
    “不错!”王潜点了点头,“若是让在下来说的话,确实如此!”
    “这种说辞,老夫倒还是头一次听说,还请伯渊细细道来!”
    对于王潜的话,陈蕃不仅未曾反驳,反倒是充满了兴趣。
    王潜点点头,继续说道:“众所周知,秦之所以能够崛起,除去历代秦王的奋发图强之外,主要还是依靠着商鞅变法之后留下的各项制度。
    不过,除了秦国之外,其他大国也不乏一些英明君主,而且也都进行过变法改革,但为何最后只有秦国成功了呢?”
    陈蕃说道:“这个老夫倒也知道一二,秦国之所以能够变法成功,除秦孝公的及后世君主的全力支持之外,跟老秦人的生活文化,也有很大的关系。
    当时的秦国,不容于其他六国,被人视作蛮夷不曾开化之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政策,老秦人都能接受并快速适应!”
    听到陈蕃的侃侃而谈,王潜也不由点了点头。
    到底是名留史书的人物,不得不说,陈蕃的这番见解,的确颇为独到。
    “太傅此言倒也在理,不过您若翻看一下战国时期的各国史书和律法条文,就会发现,秦与六国最根本的差距,便是在于对工匠的管理和奖惩。”
    “秦律中规定,凡参与营造者,无论砖石、箭矢,都必须依照一个尺寸进行制造,并在上面篆刻下制造者的名字,以便出了问题进行追责。
    当然,除去惩罚制度之外,对于工匠的奖励也很细致,凡倒做工者,不仅为其提供食宿,还发放工钱,做的好了甚至还能博得爵位。(感兴趣的,可以去查阅一下睡虎地秦简,里面有相关记载。)”
    “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国对于工匠的重视,堪称绝无仅有。”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秦朝的工匠们,得以全心全力的投入到各种生产需求当中,使得秦国的农业、水利、营造等方面,全面超越了其余六国。
    还有秦国大军,那足以傲视群雄的秦弩、甲胄及各种器械,皆是出自工匠之手。”
    “可以说,正是因为出于对工匠的重视,才使得秦国的国力在变法的加持下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并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不知,太傅以为然否?”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819/12701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