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奉孝自荐,幽州动荡
推荐阅读:六零年代:一个人生活美滋滋、红星双穿:我在陕北卖物资、那一晚我才知道他禁欲下疯狂、你不努力我怎么统一忍界、斯莱特林的养蛇人、风流杀手、伤心暂停,姐要干翻娱乐圈、第41周生存报告、斩神:吾乃华夏始祖蚩尤、俄罗斯风云录、
安邑,大将军府。
府内,钟繇跪坐于榻上,与眼前的年轻士人坐而论道。
士子身型削瘦,面容如玉,眉目间有英慧之气。而钟繇作为山西军中的二把手,在与士人交谈时,神情少有露出温和之色,态度更是友善。
“夫智者择主多是谨慎,以求得遇良主,立功名于世间。奉孝旧侍曹操,谈及曹操时多有赞赏,然不知为何舍曹操而投君侯?”钟繇好奇问道。
郭嘉放下茶盏,道:“实不相瞒,曹操虽有大志,行事雷厉,用兵出众,然却无坚毅之心,且性情多疑,好杀多暴,故有张邈、陈宫之叛,吕布袭取兖州之事。曹操内忧外困时,为求霸业遂南走江淮开业,今或略有基业,但其仅能为一方之主,而难以称雄中原。”
着,郭嘉强调道:“故以嘉之拙见,若使曹操居中原,能乱人而不能为治;若曹操乘间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钟繇故意问道:“既曹操不能治中原,那试问袁绍、袁术二人何如?”
“袁绍四世三公,地跨四州,兵多将广,名满天下;袁术受命称帝,坐拥江汉,群豪从之,威震荆楚。莫非二人亦有所不足?”
郭嘉神色微正,道:“钟君何以出此戏言?”
“袁氏如能成事,嘉何以舍近而求远,远走山西以投大将军?”
“袁绍效周公之礼下士,而未能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之共济大事,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侃侃而谈,言语中悉数剖析二袁之弊,道:“袁术效高祖之为待人,而未有其行事之风,肆意妄为,骄纵乱为,欲辅之以成大业,更汉室之祚不能也!”
“君侯有兴平天下之志,待人以诚,赏罚分明,尊奉大义,将能成高祖之业!”
钟繇大笑几声,道:“繇岂敢口出戏言,今是欲观奉孝之能。”
郭嘉看透钟繇得心思,道:“嘉若欲求官职,则寻族人郭公则以谒君侯,而非先拜军师以求自证才能。”
随着袁术称帝,孙坚割据,曹操下江淮,及张虞与袁绍交兵等一系列大事件,让郭嘉坐不住了。他明白若再不出山建业,莫成为开国功臣,往后怕不是连立功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郭嘉在几经思考下,凭借多方面的信息,最终北上投奔张虞。而为了更好施展自身才华,他并未联系郭图,而是通过辛毗联络上钟繇,以求得当面策对的机会。
之前因荀彧之故,郭嘉没有受郭图之邀,在第一时间投奔张虞。过了些年,郭嘉见张虞已是坐拥山西,并且有灭袁绍之势,他不得不承认看错人了。
见郭嘉智谋非凡,钟繇有意考究大事,让人取来书信,问道:“君侯自与袁绍对峙以来,虽斩颜良,破文丑,但至今未有破敌之机。相反,因用兵累月之故,存粮消耗一空,仅够月余之用。不知奉孝可有见解?”
浏览张虞所写的催粮书信,郭嘉沉吟良久,道:“袁绍聚众兵于寝水,欲与君侯决分胜负,故今如有稍退,则不能制袁绍。反之,君侯如能取胜,则形势在山西。昔刘、项羽争锋于成皋、荥阳,高祖困守荥阳,项羽威逼雒邑,而今大军兵粮虽有短缺,但形势较而言,是乃大利我军,故无需迟疑,今当竭出兵粮以供给大军。”
“至于取胜?”
郭嘉停顿了下,补充道:“昔高祖先纳陈平之策,离间范增以乱军心;再用张良之策,联络群雄扰南北。而当下两军对峙近半年,袁绍连折大将,敌军士气动摇,锐气渐渐衰竭,故以嘉之拙见,形势或不日将变。”
闻言,钟繇大为欣喜,称赞道:“奉孝有国士之能,君侯如见奉孝必会大喜。”
着,钟繇考虑一番,道:“奉孝既有高见,而军中正值用人之际,我欲荐君至军中效力,不知奉孝意下如何?”
“仆愿见君侯久矣,今多谢军师举荐。”郭嘉不假思索,道。
“善!”
待郭嘉起身告退,钟繇便提笔而书,在信中赞扬了一番郭嘉的才能,并将郭嘉刚刚所之语记下,以便张虞后续录用郭嘉。
“军师,关西兵粮已运抵河东,共有三十五万石。”
杜畿步入堂,向榻上的钟繇禀道:“其中八万石粮为张则向羌、氐二胡支借,另有两万石军粮乃汉中太守张鲁出借。”
钟繇大喜而笑,道:“河东、河内、太原、雁门四郡出粮十万石,计关西所出三十五万石粮,将能有四十五万粮。以上之粮扣除损耗,将能供大军两月之用。”
杜畿道:“大军尚有月余之粮,今得四十余万石粮供给,大军可用度至秋、冬。彼时若形势未分,则需再供军粮,故筹粮之策不能止啊!”
钟繇从榻上起身,踱步道:“怕是不然,君侯与袁绍对峙数月,兵马皆已疲惫。依兵法之见,不日将分胜负矣!”
“莫非君侯已有破敌之策?”杜畿问道。
钟繇摇了摇头,颇有自信道:“破敌之策未有,但凭君侯之能,及观战况进展,我军何愁不胜!”
或许是因张虞过往耀眼的战绩,让以钟繇、郦嵩为首的元老,对张虞击败袁绍莫名充满了信心。
瞧见案几上举荐郭嘉的书信,杜畿换了个话题,问道:“郭奉孝口出狂言,自诩有良、平之能,今军师与之策对,如何?”
钟繇捋须而笑,道:“有国士之才,才略不弱郭公则。我今欲举荐至大军,让君侯观其才能。”
杜畿点了点头,道:“如真有良、平之才,或能助君侯破袁氏矣!”
着,杜畿露出玩味之色,道:“君侯帐下已有荀公达、郭公则、贾文和三君,而郭奉孝不弱三人,不知三人是何反应?”
“君侯可非袁绍!”
且不郭嘉得到钟繇的认可后,被举荐前往大军任职。而今幽州在蹋顿、公孙瓒二人南北并击下,战局则是急转直下。
初期时,公孙瓒从易京北上,趁幽州兵马分散之时,连破涿郡数县,将涿郡守齐周困于城中。鲜于辅集结兵马欲南下救援涿郡,而彼时蹋顿率乌桓之众从右北平入境,劫掠渔阳、右北平二郡,鲜于辅不得不率兵向东,打算先驱逐蹋顿,再击退公孙瓒。
鲜于辅收到张虞固守的消息,心中颇是认可,于是派兵固守险要,欲让乌桓无粮而撤。然却不料涿郡太守齐周被公孙瓒旧部所杀,涿郡被公孙瓒所下。涿郡的失守,得以让公孙瓒率兵北上蓟县。
得知公孙瓒兵近蓟县,刘和担忧之下,急令鲜于辅率兵回援。而鲜于辅、田畴明知不能仓促撤退,但考虑到刘和的安危,最终不得不撤军回援。蹋顿见有破敌良机,遂率乌桓精锐昼夜追击,大破鲜于辅。
兵败之后,鲜于辅与鲜于银分兵,让鲜于银留守渔阳城,而他则与田畴回守蓟县。而蹋顿击破幽州兵马之后,留难楼围渔阳城,他自率大军西进,与公孙瓒汇合于广阳郡,数万步骑重围蓟县。
蓟县,城楼上。
刘和在众人的簇拥下,望着城外连绵的营寨,平淡的脸色下隐藏有忧惧之色。
“公孙贼子与蹋顿苟合,劫掠幽州士民,大军重围蓟县。而我军兵马不足两万,粮草仅够三月,今当如何是好,可战否?”刘和问道。
田畴神情凝重,道:“自我朝以来,镇压贼寇、羌兵,征讨边胡皆用乌桓骑,今乌桓骑甚是精锐。公孙虽勇而无谋,但帐下兵马悍勇。两军兵马之合既众于我军,悍勇又胜我军,故眼下不宜与之出城野战,当固守坚城!”
自乌桓依附东汉以来,东汉便常驱乌桓征讨叛军,长久以往下来,乌桓深习汉家兵法,因此战斗力有了不少的提升。如十几年前的张纯引起的乌桓叛乱,直到雒阳派出禁军才稍微遏制其叛乱。
“守城恐是难以久守!”
鲜于辅叹息道:“外无援兵之下,城中存粮一旦消耗一空,我军将何以自处?”
“但不固守城郭,出城与公孙瓒、蹋顿交兵,我军必败矣!”田畴道。
刘和迟疑了下,道:“何谓无援军?张君侯率兵与袁绍对峙于寝水,今遣使求援,或能得援兵解围!”
“这~”
鲜于辅面露难色,道:“使君,冀州战况焦灼,袁绍兵多将广,张君侯所部兵马略少之,今正与之对峙。而乌桓、公孙兵马有四、五万之众,援军少则无用,多则危及战况,故张君侯纵有心救援,亦无余兵北上。”
刘和摇了摇头,道:“话虽如此,但我军与并军为同舟之人。我军兵败受困于蓟县,张君侯若知消息,岂会无动于衷。”
田畴眉头微蹙,心有所动,道:“使君所言不无道理,张君侯之所以与袁绍对峙,实因无必胜之把握。而今袁绍若知幽州变化,恐会据守而不战,以待幽州生变,再趁机击破并军。”
停顿了下,田畴补充道:“而张君侯若知幽州变化,断不会见幽州沦陷,况使君与张氏有姻亲之交,他若不救则失天下人之心。”
鲜于辅抓着胡须,思索道:“那依田君之语,岂不是张君侯必救我幽州?”
“差不多!”
田畴蹙眉而叹,道:“我军若是兵败,幽州被袁绍所取,则是役难胜。而我幽州若在,则袁绍将受制于张虞。故以我之见,张虞将会救援我军为先,与袁绍交兵为次。”
“然畴不敢断言,恐张虞知幽州动荡,将欲先破袁绍,再北援我军。”
在田畴眼中,张虞为何要救幽州,其原因倒是简单。
幽州地理位置关键,与并州组合的话,对冀州有高屋建瓴之势,将能死死钳制住袁绍。
是役中,张虞如果失去了幽州这一盟友,与大败没什么区别。如能保住幽州,即便今下撤军,张虞还能卷土重来,对袁绍仍有地理优势。
当然了,另外一种可能便是,张虞知道幽州动荡,乌桓、公孙围困蓟县,不会撤军解围幽州,而是会与袁绍决战,以求击败袁绍,再解幽州之围。
“那今是否向张君侯求援?”刘和问道。
“求援!”
鲜于辅思虑片刻,以拳捶掌,果断道:“今时若不求援,待敌设垒重围阻击,则候骑难出城难矣!”
“至于张君侯是否遣兵求援,则非我军所能决断。”
“善!”
见众人无意见,刘和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便遣机敏之士趁夜出城,尽快将幽州军情告于张君侯。”
“诺!”众人齐声而应。
刘和巡视完城楼后,让左右文武退下,私下让人叫住田畴。
不同在众人面前,今时刘和的神情忧虑不已。
“田君,张虞知幽州形势,是否会遣援兵解围?”刘和担忧问道:“今城外敌军有数万,张虞除非撤军,否则何来大军解我幽州之围!”
田畴如实道:“幽州情况复杂,我今恐张虞撤军来援,袁绍亦会率兵北上幽州。彼时张虞远道而来,兵粮供给匮乏,形势依旧不利于幽州。”
闻言,刘和神情转为惊惧,道:“如按卿之所言,岂不是蓟县难守?”
“非也!”
田畴沉吟了下,安抚道:“今城中兵粮充足,节衣缩食之下,有兵吏竭力拥护,至少能据守五月。而城外敌军有数万之众,故如能将敌粮耗尽,蓟县尚能固守。况有张虞大军在外,其用兵如韩、白,今或有计策能解蓟县之困。且幽州地理关键,幽州如被袁绍所有,则张虞将难以制衡袁绍,故使君勿忧,其断不会弃幽州而不顾。”
“好!”
刘和自我安慰,道:“我与张虞尚有姻亲之故,今儿妇尚在城中,张虞岂会视若无睹!”
着,刘和握住田畴的手,道:“城中守备由于君负责,而库粮则劳发卿督用。”
“必不负使君之望!”
刘和虽无刘虞之才德,但凭借刘虞的遗恩,以及他沿袭刘虞的旧政,故他依旧能得到鲜于辅、田畴等幽州士人的辅佐,即便在此危机时刻。
府内,钟繇跪坐于榻上,与眼前的年轻士人坐而论道。
士子身型削瘦,面容如玉,眉目间有英慧之气。而钟繇作为山西军中的二把手,在与士人交谈时,神情少有露出温和之色,态度更是友善。
“夫智者择主多是谨慎,以求得遇良主,立功名于世间。奉孝旧侍曹操,谈及曹操时多有赞赏,然不知为何舍曹操而投君侯?”钟繇好奇问道。
郭嘉放下茶盏,道:“实不相瞒,曹操虽有大志,行事雷厉,用兵出众,然却无坚毅之心,且性情多疑,好杀多暴,故有张邈、陈宫之叛,吕布袭取兖州之事。曹操内忧外困时,为求霸业遂南走江淮开业,今或略有基业,但其仅能为一方之主,而难以称雄中原。”
着,郭嘉强调道:“故以嘉之拙见,若使曹操居中原,能乱人而不能为治;若曹操乘间守险,足为一方之主。”
钟繇故意问道:“既曹操不能治中原,那试问袁绍、袁术二人何如?”
“袁绍四世三公,地跨四州,兵多将广,名满天下;袁术受命称帝,坐拥江汉,群豪从之,威震荆楚。莫非二人亦有所不足?”
郭嘉神色微正,道:“钟君何以出此戏言?”
“袁氏如能成事,嘉何以舍近而求远,远走山西以投大将军?”
“袁绍效周公之礼下士,而未能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之共济大事,定霸王之业难矣!”
郭嘉侃侃而谈,言语中悉数剖析二袁之弊,道:“袁术效高祖之为待人,而未有其行事之风,肆意妄为,骄纵乱为,欲辅之以成大业,更汉室之祚不能也!”
“君侯有兴平天下之志,待人以诚,赏罚分明,尊奉大义,将能成高祖之业!”
钟繇大笑几声,道:“繇岂敢口出戏言,今是欲观奉孝之能。”
郭嘉看透钟繇得心思,道:“嘉若欲求官职,则寻族人郭公则以谒君侯,而非先拜军师以求自证才能。”
随着袁术称帝,孙坚割据,曹操下江淮,及张虞与袁绍交兵等一系列大事件,让郭嘉坐不住了。他明白若再不出山建业,莫成为开国功臣,往后怕不是连立功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郭嘉在几经思考下,凭借多方面的信息,最终北上投奔张虞。而为了更好施展自身才华,他并未联系郭图,而是通过辛毗联络上钟繇,以求得当面策对的机会。
之前因荀彧之故,郭嘉没有受郭图之邀,在第一时间投奔张虞。过了些年,郭嘉见张虞已是坐拥山西,并且有灭袁绍之势,他不得不承认看错人了。
见郭嘉智谋非凡,钟繇有意考究大事,让人取来书信,问道:“君侯自与袁绍对峙以来,虽斩颜良,破文丑,但至今未有破敌之机。相反,因用兵累月之故,存粮消耗一空,仅够月余之用。不知奉孝可有见解?”
浏览张虞所写的催粮书信,郭嘉沉吟良久,道:“袁绍聚众兵于寝水,欲与君侯决分胜负,故今如有稍退,则不能制袁绍。反之,君侯如能取胜,则形势在山西。昔刘、项羽争锋于成皋、荥阳,高祖困守荥阳,项羽威逼雒邑,而今大军兵粮虽有短缺,但形势较而言,是乃大利我军,故无需迟疑,今当竭出兵粮以供给大军。”
“至于取胜?”
郭嘉停顿了下,补充道:“昔高祖先纳陈平之策,离间范增以乱军心;再用张良之策,联络群雄扰南北。而当下两军对峙近半年,袁绍连折大将,敌军士气动摇,锐气渐渐衰竭,故以嘉之拙见,形势或不日将变。”
闻言,钟繇大为欣喜,称赞道:“奉孝有国士之能,君侯如见奉孝必会大喜。”
着,钟繇考虑一番,道:“奉孝既有高见,而军中正值用人之际,我欲荐君至军中效力,不知奉孝意下如何?”
“仆愿见君侯久矣,今多谢军师举荐。”郭嘉不假思索,道。
“善!”
待郭嘉起身告退,钟繇便提笔而书,在信中赞扬了一番郭嘉的才能,并将郭嘉刚刚所之语记下,以便张虞后续录用郭嘉。
“军师,关西兵粮已运抵河东,共有三十五万石。”
杜畿步入堂,向榻上的钟繇禀道:“其中八万石粮为张则向羌、氐二胡支借,另有两万石军粮乃汉中太守张鲁出借。”
钟繇大喜而笑,道:“河东、河内、太原、雁门四郡出粮十万石,计关西所出三十五万石粮,将能有四十五万粮。以上之粮扣除损耗,将能供大军两月之用。”
杜畿道:“大军尚有月余之粮,今得四十余万石粮供给,大军可用度至秋、冬。彼时若形势未分,则需再供军粮,故筹粮之策不能止啊!”
钟繇从榻上起身,踱步道:“怕是不然,君侯与袁绍对峙数月,兵马皆已疲惫。依兵法之见,不日将分胜负矣!”
“莫非君侯已有破敌之策?”杜畿问道。
钟繇摇了摇头,颇有自信道:“破敌之策未有,但凭君侯之能,及观战况进展,我军何愁不胜!”
或许是因张虞过往耀眼的战绩,让以钟繇、郦嵩为首的元老,对张虞击败袁绍莫名充满了信心。
瞧见案几上举荐郭嘉的书信,杜畿换了个话题,问道:“郭奉孝口出狂言,自诩有良、平之能,今军师与之策对,如何?”
钟繇捋须而笑,道:“有国士之才,才略不弱郭公则。我今欲举荐至大军,让君侯观其才能。”
杜畿点了点头,道:“如真有良、平之才,或能助君侯破袁氏矣!”
着,杜畿露出玩味之色,道:“君侯帐下已有荀公达、郭公则、贾文和三君,而郭奉孝不弱三人,不知三人是何反应?”
“君侯可非袁绍!”
且不郭嘉得到钟繇的认可后,被举荐前往大军任职。而今幽州在蹋顿、公孙瓒二人南北并击下,战局则是急转直下。
初期时,公孙瓒从易京北上,趁幽州兵马分散之时,连破涿郡数县,将涿郡守齐周困于城中。鲜于辅集结兵马欲南下救援涿郡,而彼时蹋顿率乌桓之众从右北平入境,劫掠渔阳、右北平二郡,鲜于辅不得不率兵向东,打算先驱逐蹋顿,再击退公孙瓒。
鲜于辅收到张虞固守的消息,心中颇是认可,于是派兵固守险要,欲让乌桓无粮而撤。然却不料涿郡太守齐周被公孙瓒旧部所杀,涿郡被公孙瓒所下。涿郡的失守,得以让公孙瓒率兵北上蓟县。
得知公孙瓒兵近蓟县,刘和担忧之下,急令鲜于辅率兵回援。而鲜于辅、田畴明知不能仓促撤退,但考虑到刘和的安危,最终不得不撤军回援。蹋顿见有破敌良机,遂率乌桓精锐昼夜追击,大破鲜于辅。
兵败之后,鲜于辅与鲜于银分兵,让鲜于银留守渔阳城,而他则与田畴回守蓟县。而蹋顿击破幽州兵马之后,留难楼围渔阳城,他自率大军西进,与公孙瓒汇合于广阳郡,数万步骑重围蓟县。
蓟县,城楼上。
刘和在众人的簇拥下,望着城外连绵的营寨,平淡的脸色下隐藏有忧惧之色。
“公孙贼子与蹋顿苟合,劫掠幽州士民,大军重围蓟县。而我军兵马不足两万,粮草仅够三月,今当如何是好,可战否?”刘和问道。
田畴神情凝重,道:“自我朝以来,镇压贼寇、羌兵,征讨边胡皆用乌桓骑,今乌桓骑甚是精锐。公孙虽勇而无谋,但帐下兵马悍勇。两军兵马之合既众于我军,悍勇又胜我军,故眼下不宜与之出城野战,当固守坚城!”
自乌桓依附东汉以来,东汉便常驱乌桓征讨叛军,长久以往下来,乌桓深习汉家兵法,因此战斗力有了不少的提升。如十几年前的张纯引起的乌桓叛乱,直到雒阳派出禁军才稍微遏制其叛乱。
“守城恐是难以久守!”
鲜于辅叹息道:“外无援兵之下,城中存粮一旦消耗一空,我军将何以自处?”
“但不固守城郭,出城与公孙瓒、蹋顿交兵,我军必败矣!”田畴道。
刘和迟疑了下,道:“何谓无援军?张君侯率兵与袁绍对峙于寝水,今遣使求援,或能得援兵解围!”
“这~”
鲜于辅面露难色,道:“使君,冀州战况焦灼,袁绍兵多将广,张君侯所部兵马略少之,今正与之对峙。而乌桓、公孙兵马有四、五万之众,援军少则无用,多则危及战况,故张君侯纵有心救援,亦无余兵北上。”
刘和摇了摇头,道:“话虽如此,但我军与并军为同舟之人。我军兵败受困于蓟县,张君侯若知消息,岂会无动于衷。”
田畴眉头微蹙,心有所动,道:“使君所言不无道理,张君侯之所以与袁绍对峙,实因无必胜之把握。而今袁绍若知幽州变化,恐会据守而不战,以待幽州生变,再趁机击破并军。”
停顿了下,田畴补充道:“而张君侯若知幽州变化,断不会见幽州沦陷,况使君与张氏有姻亲之交,他若不救则失天下人之心。”
鲜于辅抓着胡须,思索道:“那依田君之语,岂不是张君侯必救我幽州?”
“差不多!”
田畴蹙眉而叹,道:“我军若是兵败,幽州被袁绍所取,则是役难胜。而我幽州若在,则袁绍将受制于张虞。故以我之见,张虞将会救援我军为先,与袁绍交兵为次。”
“然畴不敢断言,恐张虞知幽州动荡,将欲先破袁绍,再北援我军。”
在田畴眼中,张虞为何要救幽州,其原因倒是简单。
幽州地理位置关键,与并州组合的话,对冀州有高屋建瓴之势,将能死死钳制住袁绍。
是役中,张虞如果失去了幽州这一盟友,与大败没什么区别。如能保住幽州,即便今下撤军,张虞还能卷土重来,对袁绍仍有地理优势。
当然了,另外一种可能便是,张虞知道幽州动荡,乌桓、公孙围困蓟县,不会撤军解围幽州,而是会与袁绍决战,以求击败袁绍,再解幽州之围。
“那今是否向张君侯求援?”刘和问道。
“求援!”
鲜于辅思虑片刻,以拳捶掌,果断道:“今时若不求援,待敌设垒重围阻击,则候骑难出城难矣!”
“至于张君侯是否遣兵求援,则非我军所能决断。”
“善!”
见众人无意见,刘和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便遣机敏之士趁夜出城,尽快将幽州军情告于张君侯。”
“诺!”众人齐声而应。
刘和巡视完城楼后,让左右文武退下,私下让人叫住田畴。
不同在众人面前,今时刘和的神情忧虑不已。
“田君,张虞知幽州形势,是否会遣援兵解围?”刘和担忧问道:“今城外敌军有数万,张虞除非撤军,否则何来大军解我幽州之围!”
田畴如实道:“幽州情况复杂,我今恐张虞撤军来援,袁绍亦会率兵北上幽州。彼时张虞远道而来,兵粮供给匮乏,形势依旧不利于幽州。”
闻言,刘和神情转为惊惧,道:“如按卿之所言,岂不是蓟县难守?”
“非也!”
田畴沉吟了下,安抚道:“今城中兵粮充足,节衣缩食之下,有兵吏竭力拥护,至少能据守五月。而城外敌军有数万之众,故如能将敌粮耗尽,蓟县尚能固守。况有张虞大军在外,其用兵如韩、白,今或有计策能解蓟县之困。且幽州地理关键,幽州如被袁绍所有,则张虞将难以制衡袁绍,故使君勿忧,其断不会弃幽州而不顾。”
“好!”
刘和自我安慰,道:“我与张虞尚有姻亲之故,今儿妇尚在城中,张虞岂会视若无睹!”
着,刘和握住田畴的手,道:“城中守备由于君负责,而库粮则劳发卿督用。”
“必不负使君之望!”
刘和虽无刘虞之才德,但凭借刘虞的遗恩,以及他沿袭刘虞的旧政,故他依旧能得到鲜于辅、田畴等幽州士人的辅佐,即便在此危机时刻。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627/11729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