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临安不夜侯 > 第570章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第570章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推荐阅读:暗夜夫宠之司君要命一斤肉一个属性点一剑破青天一笔开天纯禽BOSS:扑倒小猎物开局签到一只妖帝老婆灌篮之小田龙政在别人眼里我是世外高人斗罗:圣域传说千金巨星时代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这桩明明并不复杂,判决却一波三折的案子,最终被送到了官家的御案之上。
    都察院、大理寺、刑部,各有各理。
    张宓等人该不该死此时已经不重要了。
    三法司之间变成了纯粹的意气之争,他们在争话语权,在争谁说了算的问题。
    以前的御史台虽然有权力监督大理寺断案和刑部执法,但是这个监督权实际上很少使用。
    实在遇到案件特别重大、影响过于广泛,各方意见又不统一的事情,来个“三司会审”,三方共同协商也就解决了。
    但是现在御史台改成了都察院,如果你只是改个名字也无所谓,可你还真要对我们指手画脚了?
    这是权力问题,这是领地意识,今天让一步,明天你就要骑到我们头上拉屎撒尿了。
    所以,三法司之间寸步不让,满朝文武则围观看戏。
    毕竟,谁也不愿意被人约束着。
    从根儿上讲,三法司都不招文武百官们喜欢。
    只不过平时没有切身的矛盾,不会表现出来而已。
    都察院都御史朱倬年逾七旬,白发苍苍。
    他是大宋都察院首任都御史,史书上是要留下浓重一笔的重要人物。
    他绝对不允许都察院的权威在他任上受损。
    否则,来日都察院在三法司中的地位最低,他就是都察院的,言语之犀利,单听其中某一个人说的话,都叫人觉得大有道理。
    这一番争论,整整持续了近一个时辰,三方都喷得声音嘶哑,口干舌燥,尤自不肯罢休。
    赵瑗只听得头大如斗,便出言制止道:“三位卿家不要着恼,今日之争,不是为了权柄,而是为了天下公义。
    众卿之所言,皆是国之大义。众卿家亦当以大局为重。对于三法司的意见,朕会深思熟虑,再作决断。你们先退下吧。”
    三位老臣无奈,只好恭应一声,退出大殿。
    吴书还想过来跟朱棹唠上两句,大家都是为了公事,没必要剑拔弩张的。
    可朱倬马上就要告老还乡的人了,哪还管你这个。
    朱倬把大袖一拂,冷哼一声,便扬长而去。
    “嘿,这老匹夫……”
    吴书闹了个没脸,不禁恼羞成怒。
    析折走到他身边,微笑道:“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人家现在就是随心所欲了,随他去吧。”
    吴书道:“这老东西,临了临了,也不考虑留一份好人缘。都察院而已,有事没事的给官家进个言,弹劾个官员也就算了,现在还真想插手我们两司的细务了。”
    他看向析尚书,强调道:“如果我大理寺今日被都察院压了一头,任由他们插手进来,下一个可就轮到伱们了。”
    析折道:“本官自然明白。此事,还需你我两司联手,务必要打压一下都察院的气焰,他们太嚣张了!”
    ……
    虽说已经过了正月十五,但临安城的繁华热闹,比节前也差不了几分。
    街上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店铺门前还挂着元宵节时的大红灯笼,走在街上的人,脚步并不匆匆,人人喜气洋洋。
    街道两旁,摊贩们叫卖声不绝,茶楼酒肆之内,聚会饮酒的朋友,都在高谈阔论。
    如果你仔细听的话,会发现他们讨论的大都是张宓这桩案子。
    内河边上,柳条轻拂着水面。
    有农家女在河边浣衣,捶打、聊天。
    她们如今的聊天内容也少了家长里短、男人孩子,聊的最多的,同样是张宓这桩案子。
    民意重要吗?重要,却也不重要,看你能够运用到什么程度。
    许多事情,如今都在发酵中。
    临安小报每日连篇累牍,集中报道此案相关与进展,都快变成临安法制报了。
    临安的勾栏瓦子,各家杂剧团,都在演岳家班排演的“杨沅探案”,并且每家依据自己不同的演出风格和特长,在不断丰富、改变它的内容。
    比如那习惯于用下三路吸引眼珠的,就把节目的重点放在了张宓如何强占儿媳上。
    有那习惯拍鬼神戏的,就改编了原剧情,增加了杨佥宪接受高素莹母子冤魂报案,从而开始破案的情节。
    在这家戏班的故事里,大恶人没有受到国法制裁,是遭到了鬼神报应,却也格外受人欢迎。
    当然,所有这些剧目里的人名大多做了改变,不过谁人一看,都知道这是演的什么故事,原型又是何人。
    民间对此尚且如此热议,官员们自然更是对此话题乐此不疲。
    他们上衙当值时辩论,私下聚会饮酒时还是会辩论,其中与同僚、与友人争的面红耳赤、坚持张宓应该处死的官员不在少数。
    一股无形的力量在不断发酵,就等着炸缸的那一刻了。
    ……
    夜幕降临,远处的雷峰塔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庄严而神秘。
    孤山上的亭台楼阁沐浴在夕阳之下,远处正有兴尽而归的游船在水面上缓缓而行。
    不过,如果有船向孤山这边靠的近了,就会马上有一艘小船迎上去。
    三言两语之后,那艘游舫就会改变航向,驶离孤山水域范围。
    因为拦截游船的,是便衣的皇城司亲从官。
    孤山上,一座小亭。
    骆听夏站在亭外,眺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
    亭中,探出两根鱼竿,亭外就是湖水,鱼线就探在那湖水中。
    赵瑗和赵璩,一身公子袍服,并肩坐在亭内,手持一根鱼竿。
    赵瑗眉头紧锁,目光透着凝重的忧思,缓缓地道:“璩哥儿,一个张宓的生死,并不重要。
    皇帝可以因为水灾、旱灾而大赦天下,也可以因为太后的诞辰、皇子的诞生而大赦天下。
    如今自然也可以下旨,法外加刑,置张宓于死地!”
    “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法外’。法外杀和法内杀,意义大不相同。
    子岳这一回是想借助此案,撬动不杀士大夫的规矩。
    而士大夫又是国家之根本,我不能不予担心呐。”
    你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又说刑不上大夫,两者冲突吗?
    不冲突。
    同罪,可他不同罚呀!
    大宋士大夫的特权之一,就是犯罪成本极低。
    而张宓案迄今为止,还集中在三法司之间撕逼,是为了各自的尊严与权利,互相撕打争吵阶段。
    满朝文武对此乐得看笑话。
    但是随着杨沅的推动,很快就要上升到士大夫犯了死罪,受不受死罚的问题。
    到那时可就捅了马蜂窝,今天还在看戏的文武百官恐怕要纷纷下场,到时候会是个什么局面,殊难预料。
    赵瑗是皇帝,是天下共主,他担心的是,士大夫阶层的强烈反应,会让随着金国的内乱,形势一派向好的大宋也陷入混乱之中。
    赵璩没搭理他,赵璩刚看到自己的鱼漂颤动了几下,他觉得快有鱼要咬钩了。
    赵瑗沉吟片刻,又道:“我朝自立国以来,一直是以文治国,以德服人。若无士大夫之效力,何来今日之繁华?我担心,会不会操之过急了?”
    鱼漂不跳了,赵璩提了一下竿,看到饵被吃掉了,却没咬钩。
    他一边收竿挂饵,一边横了赵瑷一眼,道:“如果诸国归附,你的威望如日中天之际,都不能挟此威势而变易规矩,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改?”
    赵瑗苦笑道:“你倒洒脱,我是担心,如果与士大夫产生激烈矛盾,或许会让如今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因此不敢不慎。
    我是皇帝,士大夫枉法,亦可判死罪,这是强化皇权的事,我有不愿意的道理?如果不是为此担心,我为何要犹豫?
    什么勒石三诫,我还不知道咱们大宋从来就没有过那玩意儿吗?谁会给自己的子孙头上,套上这么一个枷锁?
    太祖在位时,杀的贪赃枉法的官可不少,太宗在位的时候也是如此,真宗朝的时候,文官犯了死罪,一样是杀。
    直到仁宗年间,才开始对文官法外开恩了。仁宗啊,这个谥号,是文人士大夫们白送的么?
    只是,士大夫的力量日益庞大,列代先帝长于深宫,早已失去了开国二帝时的杀伐果断,皇权被重重束缚,假的慢慢就变成了真的,法外就变成了法内。”
    说到这里,赵瑗深深地叹了口气。
    说起来,就是宋仁宗心太善,耳根子太软,被士大夫集团给Pua了。
    不过,他也没有立下过“士大夫有罪不杀”的制度,只是事实上,在他任皇帝期间,是这么干的而已。
    随后的一代代皇帝更加软弱,士大夫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皇帝的不作为就使得“不杀士大夫”成了一条士大夫们炮制出来“祖制”。
    赵璩奋力一甩鱼竿,说道:“既然知道,你还怕什么?”
    赵瑗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遭到强硬反抗,只怕两败俱伤,等再恢复元气,怕要错过收复故土的大好时机。”
    赵璩想了一想,道:“既然如此,不如你先躲开,如果这篓子捅大了,真的补不上的时候,你再回来收拾残局。你给我一个‘监国’,我来做。
    我要真的没做好,你回来后,削了我的亲王爵位,贬个郡王,士大夫们也就息怒了。”
    “嗯?”
    赵瑗诧异道:“你让我去哪?”
    赵璩道:“去哪儿不行?你先出杭州,这边让我来折腾,我不怕他们,他娘的,谁怕谁?”
    赵瑗想了想,此法大有可为啊。
    这就像当初两兄弟都是储君人选时,只能故作对手一样,倒不失为一种策略。
    赵瑗遂一拍额头道:“倒也可行,只要我不是最后的决策者,眼见事机不对,我再收拾残局也就是了。那……我去径山寺逛逛?”
    赵璩嫌弃地看了他一眼,道:“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就去个径山寺,从临安到余杭是吧?来回快一点就一天的路程?”
    赵瑗老脸一红,道:“那你说,我去哪?”
    赵璩想了一想,两眼一亮,道:“去成都怎么样?”
    赵瑗一愣,道:“这么远?”
    赵璩道:“你要走,就走远些,省得那些士大夫三两天功夫就能找到你哭诉一番。
    再一个,成都府乃国朝重镇,现在又有西夏蠢蠢欲动,你去巡幸成者,就近接见边军诸将领,必然会给西夏和金国一个错误判断。可谓一举两得,有什么不好?”
    赵瑗听了大为意动,皇帝说是普天之地,莫非王土,可皇帝却大多只能困于深宫,一辈子也没离开京城多远。
    宋朝的皇帝尤其如此,出过远门儿的除了开国二帝,还有远赴泰山封禅的第三帝真宗,也就是先帝赵构了。
    他的江山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掌控江山、治理江山的皇帝全凭想象。
    赵瑗道:“这……倒也使得。不过,百官一定会劝谏不许的吧?”
    赵璩更不耐烦了:“偏你担心那么多,他们不想你出京城,你找个他们拒绝不了的理由嘛。”
    “比如说……”
    “比如说,太皇太后身体有恙,夜梦金甲神人谕示,须得官家亲往……嗯……,成都青羊宫上香,方能痊愈。官家要尽孝道,怎么啦,谁敢拦阻?”
    赵瑗欣然道:“此计可行!只是,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舟车劳顿的,万一……”
    “那就皇太后,皇太后年轻,还一身武功呢,老闷在宫里也不是办法,正好请她老人家出去散散心。”
    赵璩一拍大腿,道:“对!太后更合适,我去跟太后说。”
    吴太后是赵璩的养母,与他感情最为深厚,由他出面说项,自然没有问题。
    亭外,小骆的耳朵微微一松。
    皇帝要巡幸成都了啊,我也可以跟着去巴蜀走走了。
    只可惜,去了巴蜀,就无法看到杨沅如何捅篓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
    杨沅今日放衙之后,邀请了国子监司业晏丁饮酒。
    晏丁这位司业,在国子监里就相当于“教导主任”这么个职务,同他以前的临安府通判的权力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过日子久了,便也安之若素了。
    虽然他是因为杨沅而离开了临安府,但是一番接触下来,对杨沅倒也没有什么恶感,两人反而交情不错。
    今天杨沅请晏司业吃酒,为的就是把“张宓该不该死,能不能判死”这个话题,引入到“不杀士大夫”这个主题上。
    这个话题,由士大夫的预备军,太学生还有国子监生们提出来,最合适不过。
    虽然他们就是未来的士大夫,可少年人的理想感、道德感更纯粹,没有人认为自己学业有成,入仕作官之后,是奔着做一个赃官贪官去的。
    他们尤其地痛恨败坏了士大夫群体、败坏了官僚群体的那些贪官污吏。
    不过,杨沅在国子监除了晏丁,没有别的人脉。
    所以,他只能借助晏丁的帮助,引导国子监监生们主动介入。
    对于晏丁这样一个在临安府通判位置上,就尸位素餐、懒政怠为的庸官,你和他谈正义谈公道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谈改革弊政利国利民,那无异于对牛弹琴。
    所以,杨沅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用这样的办法去说服他。
    什么东西都是有价格的,只要你能拿得出叫人动心的筹码。
    杨沅当然是有筹码的,对一个仕途无望,数着日子等致仕养老的庸官来说,他最需要什么,杨沅恰好就有什么。
    所以,这顿酒两个人喝的很开心。
    第二天,杨沅就给到了晏丁他想要的一切,晏丁马上就利用他国子监司业的身份,技巧地引导起国子监的学生来。
    学生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张宓一案,他们也都听说过。
    但是他们原本也没有想及那么深的根源问题,而是把论点集中在了张宓这一个例、这一个人身上。
    晏丁只是在每月小考的时候,把这个月小考的试论题考题,和张宓杀人藏尸案联系了起来,并且在题目中提到,试论此案令三法司争执的根本原因与“不杀士大夫”的传统理念之间的联系。
    小考结束了,但是这个话题才刚刚开始,它就像决了堤的洪水,成了整个国子监争论热议的焦点。
    在杨沅款待晏宁的时候,王大少和樊举人也宴请了曾响应杨沅,为岳飞鸣冤的太学学生程宏图、宋芑。
    作为学长,王大少请这两位一腔热血、满心正义的学弟喝了顿酒,席间只一番议论,程宏图和宋芑就成了两个火种。
    随着他们的归去,“不论何种情形,都宽赦不杀士大夫”的利与弊,就成了太学的议论焦点。
    张宓倒下了,那座无形的诫石碑,现在驮到了他的背上,能否随之倒下,就和张宓个人的生死,密切地联系了起来。
    这时,枢密院勘印房也有动作了。
    勘印房主事徐洪诚把一批油墨悄无声息地运出了枢密院,早就在盯着他和寇黑衣的刘商秋,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
    刘商秋马上亲自跟了上去。
    一共十四桶油墨,在临安城中兜兜转转的,奔了“李巧儿书坊”。
    李巧儿书坊负责“临安小报”的印刷,李巧儿是苏乔苏主编的合伙人。
    李巧儿书坊图便宜,勘印房这种闲衙门想搞创收,所以两边合作,一个调制印刷油墨,一个购买印刷油墨,合情合理。
    近来“临安小报”的销量暴增,油墨用量增加,也属寻常。
    每一个环节,看起来都没有问题。
    但是,当天晚上,就有六桶油墨运出了“李巧儿书坊”。
    老苟叔的人马上跟了上去……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590/114854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