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明弘治家的二皇子 > 第144章 愤怒的西北主簿

第144章 愤怒的西北主簿

推荐阅读:驭兽毒妃狂又拽,魔尊甘做裙下臣九域神荒我在无定河捞尸提取词条财阀小娇妻:叔,你要宠坏我了!失忆五年,想起身世的我已无敌弃妃嫁给皇叔后,与他君临天下魔狱神帝沙雕小师妹靠炼气期带飞整个宗门黄帝秘藏全球警告,那个男人出狱了

    按照朱厚炜的理解,弘治皇帝应该不会准许安南的使臣多在大明逗留。朱厚炜能想明白的道理,弘治皇帝肯定也能想明白。
    可让朱厚炜意外的是,弘治皇帝居然答应了,还准许安南使臣队伍在大明多待一个月,这让朱厚炜百思不得其解。
    今日大清早,坤宁宫的早操依旧。
    弘治皇帝经过这段时间的鞭策,也养成了习惯,大清早便来到坤宁宫,先吃了早膳,自觉的开始列队调操。
    “父皇,你答应安南使臣在京师多待一个月啦?”朱厚照一边跳着操,一边问弘治皇帝。
    “可是他们在大明能学到咱们大明的先进技术啊,等他们回去了,定会让国家强大,那个时候咱们在南边又会多一个强大的邻居。”
    弘治皇帝气喘吁吁,不过相较于前些日子来说,现在跳操已经轻松了许多,也能正常开口说话。
    “你倒是让朕刮目相看,竟还能想到这一层?不得了啊!”
    朱厚照呼哧呼哧的道:“不好意思父皇,这是弟弟告诉我的。”
    弘治皇帝:“……”
    等早操跳完,弘治皇帝才带着朱厚照和朱厚炜坐在大殿的茶几前喝着茶水。
    “你们觉得安南使臣会学我大明先进技术然后回国发扬光大?乃至国家国富民强?”
    “难道不是吗?”朱厚炜好奇。
    弘治皇帝道:“宣德九年,安南遣使来中华,月余后归去。成化九年、十二年、十六年,安南先后派遣使臣再访中华,月余归去。”
    “可是这么多次来访大明,为什么他们国家依旧落后贫穷?难道之前他们就没想过要来学习大明的先进技术?”
    “难道只有他们现在的国王才有这个雄心壮志?”
    朱厚炜彻底有些不明白了,问弘治皇帝道:“这是为什么呀?”
    弘治皇帝道:“因为他们怕呀!”
    “他们不敢让百姓开化,他们怕控制不住自己国家的国民。”
    “要是他们的百姓富有了,要是他们的百姓知晓大明的强大了,他们的子民且不说会不会逃来大明,乃至人口损失。”
    “更大的隐患是,他们国王就没办法控制国家百姓了,只要百姓愚蠢,那国家还是黎氏的。”
    “如果百姓全部开化,那黎氏就控制不住一群聪明的老百姓,因为他们的国君和臣僚还不具备控制整个安南的能力。”
    “他们需要一群愚蠢的安南国民,而不是一群聪明的可以造反、作乱的老百姓。”
    安南国家的军队本就不足,国家贫穷,不足以维持高昂的军队开支,但好在百姓们服从管理,即便他们国君统治残酷,国民也都安之若素,可一旦他们国家百姓开化,开始纷纷造反起义,那这个结果就不是安南国王能接受的了。
    他们王氏高高在上,享受一切最顶尖的资源,这就足够了。
    他们国家上层从来不希望老百姓开化知礼。
    朱厚炜听的一愣一愣的。
    “如果他们愿意发展国家,机会太多了,我们在西南边境的农耕畜牧手工业,他们难道真没机会学习吗?”
    “有的,可是老百姓被蒙在鼓里,只要安南上层不对外宣扬大明的强大,他们的百姓就无法知晓外面的世界,依旧会沉浸在安南国王布控的桃花源内。”
    “这个例子很简单,观朝鲜国就知晓了。”
    “现在朝鲜人读的是论语,考的是科举,构架是三省六部,他们一直在学习大明的文化经济。”
    “朝鲜可以如此,安南为什么不行?”
    弘治皇帝微笑道:“退一万步说,朕不让人家学习大明的技术,就能阻止了吗?农耕手工业在两京十三省随处可见,他们只要想学习,这还不简单啊?”
    朱厚炜想了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不过也由衷感受到安南国的子民们生活多么水深火热,遇到这些权力欲望巨大的国君,真是一件不幸的事。
    “治国从来都不是那么简单的。”弘治皇帝语重心长的对朱厚照和朱厚炜道,“你们两个小家伙要多想,多思考!”
    “很多你们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但背后却蕴含很多复杂的逻辑学问。”
    朱厚照捂着脑袋:“停!父皇不必多说,我已知晓。”
    弘治皇帝瞪着他道:“我看你是不愿听!”
    大明每年年末都会分发大统历书给朝鲜、安南等周边国家,为什么?因为这些国家的术士连制大统历的能力都没有。
    没办法,几千年发展出来的各方面人才,从来都不是这些小国能学会的。
    让他们学习天文历法,你看看他们会不会抓瞎?他们得先从天干地支学习,还要学习道家学问,学习八卦、易经学问……可以说学个几天人就懵了,更别提自己去编纂大统历了。
    这一刻朱厚炜才深切的感受到,中世纪的大明在外邦眼中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存在。
    难怪朝鲜每次遇到别人攻打,就会请老大哥大明去帮忙,这是刻在骨子里对大明的臣服啊!
    ……
    西北,都穆这些日子并不好过,虽然名义上是军政主簿,但整个西北自下而上基本没有人将他放在眼中,就连胥吏们都拿这名进士老爷不当一回事。
    他在哈密卫的所有权力几乎全部被架空,每日去衙门无所事事,胥吏根本不将任何的畜牧、农耕和盐池的文书交给他,他也不需要做任何事,权力产生的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分工和资源配置。
    当他不再具备社会分工的任务和资源配置的途径,自然就被架空。
    整个西北的文武官考核都在王越手中,每一次都穆的政绩考核都是劣等。
    都穆敢怒不敢言,这样下去,他基本就没有任何可能被调离哈密,未来如果一直在哈密,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和前途可言?
    本以为考中了进士,就能获得金钱和地位,可这两项他都没有获得,每月仅靠着那几两银子活着,都穆怎能甘心?
    直到这一天,都穆外出,一名羌族的商人找到了他。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215/9379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