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 > 第279章 李承乾:最后都是我的(新年好)

第279章 李承乾:最后都是我的(新年好)

推荐阅读:年代1960:穿越南锣鼓巷,长生从灵画师开始大唐混子生活还没毕业,系统非说我独断万古?出门在外,谁不隐藏亿点点修为我的身份曝光后,出轨前妻跪求复婚抱歉,我真没想到自己这么强惊悚游戏:诡异都是我的邻居千金归来:装绿茶,谁不会似的糟糕,大佬们竟然都自我攻略了

    这是登州附近的海域,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
    李承乾的船队沿着大唐的海岸稳稳行驶,船帆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
    去年,李世民为了给太子一些便利,将赵节改任为登州刺史,封汉王李元昌为登州都督,这片海域也因此与他们有了更深的关联。
    一艘船朝着李承乾的旗舰快速驶来,船上汉王李元昌和赵节并肩而立,海风肆意翻卷着他们的衣衫,二人脸上满是紧张与期待交织的神情。
    汉王李元昌牢牢握住船舷,指节因用力微微泛白,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心底暗自思忖:
    “终于又能见到太子殿下了,这一年多来,虽时常有书信往来,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也不知道他这一路顺不顺利,此次紧急召唤我们,想必是要有大事发生了。”
    脑海中不断闪过与李承乾过往相处的画面,想到即将面临的未知局势,兴奋与忐忑两种情绪在心中不断翻涌。
    赵节微微皱眉,目光紧锁着那艘越来越近的旗舰,心中五味杂陈:“此次会面,关乎我们的未来,只盼一切都能顺遂。”
    其实,赵节心里早有揣测,李承乾此番动作绝非平常。
    这一年来,他们暗中在洛阳四处布局,广泛联络各方势力,种种迹象都让他觉得,李承乾或许正在谋划一场惊天大事,甚至有可能打算占据洛阳,不再返回长安。
    只是这想法太过大胆,一直不敢轻易出口,只能在心底默默思量。
    “殿下行事向来沉稳,若真有这样的打算,想必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只是这一步一旦迈出,便是与长安彻底决裂,其中的风险难以估量。”
    “但无论如何,我既然已经选择追随殿下,便会生死相随,绝无二话。”
    船终于稳稳停靠在旗舰旁,在刺眼的阳光下,两人心翼翼地顺着绳索爬上甲板。
    一踏上甲板,强烈的阳光让他们微微眯起眼睛,与此同时,便有侍卫迅速迎上来。
    侍卫们身着精良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手中的长枪笔直挺立,彰显着皇家船队的威严。
    “两位,请随我来。”
    为首的侍卫语气平淡却不失礼貌,转身引领他们前行。
    李元昌和赵节跟在侍卫身后,目光忍不住四处打量。
    甲板上,水手们在烈日下忙碌而有序,有的在用力整理船帆,汗水湿透了他们的后背;有的在仔细检查绳索,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们无关。
    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对他们的到来似乎并不在意。
    然而,赵节敏锐地察觉到,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隐藏着一股紧绷的气息,仿佛整个船队都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做着最后的准备。
    他们沿着洒满阳光的通道前行,通道两侧的墙上挂着的盾牌和兵器,在阳光的反射下,刺得人眼睛生疼。
    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腥味和木材被烈日暴晒后的焦灼味,混合在一起,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终于,他们来到了李承乾所在的船舱门口。
    侍卫抬手轻轻叩门,得到应允后,缓缓推开舱门。
    船舱内,李承乾坐在茶座上,正等着他们。
    李元昌和赵节赶紧作揖行礼:“拜见殿下。”
    “免礼,入座。”
    李承乾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谢殿下。”两人应道。
    太久不见,哪怕是曾经跟李承乾自玩到大的李元昌,这次再见到太子,都感觉有些拘谨了。
    李承乾自己没有感觉,但对于旁人来,尤其是很久没见的人来,这样的感觉是天翻地覆的。
    曾经是太子,只是身份尊贵。
    然而这次东征,李承乾亲率大军,攻克高丽,再克新罗百济,一统辽东。
    这种经过战场洗礼,尤其是战无不胜的情况下,养成的气势是很足的。
    这一刻,李元昌看向太子,犹如看到曾经战功赫赫的李世民一般。
    更别作为嫡长子,长相上李承乾跟李世民也有三分相似,这让李元昌感到些许恍惚。
    李承乾微笑着迎向他们,试图让气氛轻松些:“元昌,赵节,快过来坐。这一年多,你们在外也辛苦了。”
    声音温和,带着几分关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些一同商讨大事的日子。
    赵节走上前,行了一礼后道:“能为殿下效力,是臣等的荣幸。”
    目光在李承乾脸上停留片刻,看到殿下依旧沉稳自信,心中也安定了许多,同时又在想:“殿下这般淡定从容,看来心中早有定数,只是不知这洛阳局势,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
    李承乾也没有一开始就起洛阳的事情,而是询问两人的近况如何。
    李元昌有些惭愧,道:“我对不起殿下,虽被封为登州都督,然而煤炭厂那边的钱,现在都已经入了陛下内库了。”
    这个事情,李承乾自然早就知晓了。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利益的交换,李世民在这件事上,对于太子是有些不好意思的。
    册封赵节跟李元昌,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拿走了煤炭厂利益的补偿。
    李承乾也没多计较,很明显,这是没打算吐出来。
    不仅仅是煤炭厂,包括东宫的其他产业,大概也是要被李世民给拿走的,还有那些先进的设施,比如水利锻锤,大概都是要入李世民的内库里。
    对于这些,李承乾并不在意。
    只要自己一直是太子,只要赢得最后的胜利,这些东西,终归还是自己的。
    安抚道:“此事怪不得你。父皇的手段,我们都清楚。”
    “煤炭厂利润如此之大,谁能不动心呢。”
    都已经比得上大唐岁入了,先前李承乾在长安,李世民也不好抢太子的买卖。
    但太子都东征了,转到内库,自然也是理所当然。
    李元昌跟赵节,可不敢抗旨不遵。
    李承乾倚于椅背,手指轻叩扶手,神色沉稳,缓声而言:“元昌、赵节,钱财之事不必挂怀。我于辽东之际,已开设辽东通报行,发行纸币,今财力充裕,足可支撑吾等后续诸事。”
    其语尽显底气,目中亦透对局势之掌控。
    李元昌与赵节闻之,面露惊色,相视一眼,李元昌拱手道:“殿下真乃雄才大略,竟有此等手段,实令我等钦佩不已。既有此雄厚财力为基,我等在洛阳行事,亦能顺遂许多。”
    李承乾微微颔首,旋即话锋一转:“好了,钱财之事暂且搁置。当下,我更关心洛阳之局势,且细细道来。”
    赵节正襟危坐,神色恭谨,开口禀道:“殿下,如今洛州刺史已非唐俭,唐俭因触犯律法,被降为光禄大夫,现任洛州刺史是裴怀节。”
    李承乾微微皱眉,目中闪过疑惑,问道:“唐俭身为开国功臣,素日稳重,怎会触犯律法,致此下场?”
    李元昌向前倾身,语气带几分感慨:“殿下有所不知,唐俭此番获罪,实乃咎由自取。其身为户部尚书,却在任玩忽职守,对政务敷衍塞责,下值之后,还与亲宾纵酒作乐,且有公款挥霍之嫌。”
    赵节点头附和,补充道:“不仅如此,其为谋私利,竟嘱托其他刺史为其高价售卖私养之羊群。此等行径,实失朝廷官员之体统与操守,被御史弹劾,亦是情理之中。”
    “陛下念及旧情,法外施恩,免其罪责,仅贬为光禄大夫。”
    李承乾问道:“这新上任的洛州刺史裴怀节是什么情况。”
    赵节道:“裴怀节为人行事颇为谨慎,在官场之中一直不温不火。”
    “其先前在地方任职之时,政绩虽无显著之处,但亦无明显过失,处理事务循规蹈矩,未与各方势力起冲突。”
    李承乾微微颔首,手指轻敲桌面,思忖道:“如此性情,倒有可争取之处。只是这裴怀节背后之裴氏家族,在洛阳根基如何,又该如何谋取其支持?”
    众人正陷入沉思之际,一直侍立在旁之太子内侍文忠,恭敬地上前一步,拱手道:“殿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否?”
    李承乾抬眸,看向文忠,道:“但无妨。”
    文忠恭敬道:“裴行俭与这裴怀节同出河东裴氏一族。”
    “裴行俭在殿下身边屡立奇功,深受殿下恩宠与器重。”
    “或许可借此同宗之谊,凭借裴行俭在殿下身边之地位,来赢取河东裴氏之支持。”
    此言一出,船舱内众人目光皆聚焦于文忠。
    李承乾微微眯目,若有所思。
    李元昌眼中闪过惊喜,连忙拱手道:“文内侍所言甚是!”
    “裴行俭在殿下麾下尽显才能,在裴氏家族之中,想必亦有一定威望。”
    “若能借他牵线搭桥,与裴怀节建立更为紧密之联系,进而争取裴氏家族之支持,此事大有可为。”
    赵节亦点头赞同:“不错,裴氏家族虽如今勉强算得上豪族,比不上五姓七望那般显赫,可在洛阳也有一定之势力与人脉。若能将其拉拢过来,对殿下在洛阳之布局,无疑是一大助力。”
    李承乾微微点头道:“元昌,你即刻安排裴行俭与裴怀节私下相见,以同宗情谊叙旧为名,探探裴怀节之心意,了解裴氏家族之意向。”
    “切记,一切行事务必谨慎,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起裴氏家族之反感与警觉。”
    “是,殿下”李元昌领命应道。
    随后,话题又转至洛阳之世家势力。
    李元昌接着道:“殿下,洛阳城内世家林立,势力盘根错节。”
    “定鼎门大街北部之里坊区,乃高层文武官员与部分世家大族之聚居之所。”
    “就如长孙氏,因长孙皇后之故,在朝中地位尊崇,家族中有不少人在洛阳任职。”
    “为便于参与朝廷事务,与皇室往来,他们在这一区域购置宅邸。”
    “平日里,长孙氏子弟频繁出入皇城宫城,与各方势力交往密切,在洛阳官场之上亦有一定之话语权,对洛阳之政治走向,有着不可忽视之影响力。”
    赵节补充道:“洛北里坊区,尤其是漕渠以北,是开国元从功臣与部分世家之聚集之地。”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在道政坊等地建有宅邸,他们家族子弟多为官。这些崔氏子弟凭借家族之声望与人脉,在仕途上一路顺遂。”
    “他们在洛阳城内广结人脉,与各方势力均有联系,无论是官府议事,还是地方事务,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李承乾微微皱眉,神色凝重,问道:“那以洛阳南市为中心之里坊区呢?那里情形如何?”
    李元昌连忙回应:“殿下,洛阳南市乃商业中心,经济繁荣。”
    “一些注重商业之世家盘踞在此。”
    “凭借家族在洛阳之根基与人脉,在南市附近购置产业,经营商铺。”
    “他们与各地商人往来频繁,积累大量财富,同时也利用赚来之钱财,与其他世家和地方势力建立联系。”
    赵节接着:“太原王氏在洛阳也有一定之势力范围,在定鼎门大街北部和南市周边皆有产业和宅邸。太原王氏子弟常常举办诗文集会,吸引众多文人墨客,与朝中官员相互呼应。”
    “弘农杨氏,自东汉起便极为显赫,家族成员在朝廷和地方都有任职,在洛北里坊区亦有宅邸。”
    李承乾靠在椅背,陷入沉思。
    许久,缓缓道:“这些世家势力错综复杂,欲掌控洛阳,必须审慎对待。”
    即便是李承乾,也不可能直接跟大唐天下世家为敌。
    世家在大唐根基深厚,其影响力渗透到朝堂、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朝堂之上,众多世家子弟身居要职,他们相互勾结,形成庞大的政治网络。
    对于在大唐,首先打击的是五姓七望,毕竟他们本身就是魏王党,这不会有多大影响。
    其次就是提升科举,废除投行卷,对考卷进行糊名。
    这样才能真正从寒门中选拔人才,断掉世家垄断的路子。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2/2145/90856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