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瓯江行
推荐阅读:从小程序开始、九州天王、快穿之主角您的外挂已到期、诸天之开局被识破、重生之不负恩泽、神级金钟罩、重生后被偏执王爷宠上天、为所欲为就变强、韩教授总想碰瓷我、全球首富从推演高考卷开始、
送走了省城来的专家组,离春节也没几天了。李建军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要办。他要在节前看看自己的小妻子。
腊月二十七,他说服父亲和他一起去瓯江。本来他是预备一个人去的,但知道父母外婆都不会答应的,只得叫上父亲,还编了一通非去不可的理由,说是要去考察市场。他上一回也是这么说的,但这次加上了国家政策已改变,市场开放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李舜承因为儿子的缘故,也经常关注起国家大事,知道这次中央要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儿子说这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心工作。瓯江在这方面已经起步,儿子建议趁着贵妃县这边老白性还在迷糊,他们应该先走一步,说不定有商机。
李瞬承这段时间发现自己担心的事,就是怕再一次遭遇什么运动,但这种事好像越来越没有发生的迹象。反而政策越来越宽松,特别是最近虽然学校放假了,但传达室的报纸经常被一些教师拿走了。
报纸上对这次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好多解读,这些长年被困在业务中的老师也发现了藏在文字里的重要信息。李舜承经常遇到和自己一样来迟了的同事,拿不到报纸,在传达室骂骂咧咧。
李舜承被儿子洗脑洗得很有成效。现在他可以没有负担地在家里聊起怎么赚钱,怎么改善生活。外婆和妻子也会参与进来,而且在院子里也会聊起这样的话题,邻居们也开始慢慢地参与进来。
当儿子说要去瓯江考察市场时,李舜承除了说快过年了,时间太赶,没有阻止,只是提议等过了年再去。
李建军摆出好多理由,李舜承终于被说动了。父子二人在外婆的再三叮嘱中走出了家门。
到瓯江,他们沿着各商业街看了好多商铺。快到十一点了,李建军说去看一下姗姗。这是他们昨晚就计划过的。李舜承对那个小女孩印象很深。
他们找了一家汤面店吃过中饭,出得店门,很快就有三辆黄包车向他们骑过来。李建军上了最前面的那辆,说了地址,车主说这地方他很熟悉。
李建军一路过来,街上比上次来的时候多了好多黄包车。车主告诉他们,很多瓯江乡下的农民也开始来这里骑起了黄包车。车主说自己的黄包车是他爷爷时代留下的,他父亲这一代没人骑,车子被闲置了好多年,前年自己从储物间翻出来,农闲时就骑骑,赚点外快。
怪不得这车子看起来和别人的不一样。李建军恍然大悟的样子。
车主熟练地在街上东拐西拐,嘴上也没闲着,说这一年来,他发现外地人来瓯江越来越多,就开始把这当成了主业,生产队的活就不干了。现在,他交足一年的口粮钱,还攒下了二百五十元。只是今年好多人都加入了这个行列,竞争大了起来。不过即使这样,他一天下来也有五元以上!他也太实在了,就不怕车上的人惦记这钱。
李瞬承听他唠叨,本来是有些不爱听的。当车主说到每天至少有五元钱的进账,还是被惊到了。要知道,他一个十几年工龄的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多元。虽然学校还有一些隐形的福利,但和眼前的黄包车师相比,这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李舜承的心里有一点失衡。他以前对金钱的概念比较淡薄,但禁不住儿子这些年的不断灌输。不知从那一天开始,他对儿子的那套歪理越来越能接受了,只是怕哪一天被运动了,有时候心里会生出一些担忧。
李建军了解父亲,是个明理的人。只要逻辑上没毛病,他都会接受,何况,一个人的心里怎么会真正拒绝利益。
黄包车师傅还在喋喋不休地晒着自己的喜悦,李建军看着街景,发现这些店铺里进进出出的顾客比上次来的时候多了好多。当然,这是一年中最旺的商情。
黄包车停在了戴记门口。店里有好多顾客,柜台前,一三十左右岁数的女人笑吟吟地在盘秤上称着糕点。李建军一眼就认出了,是自己未来的丈母娘颜岚菲。
李瞬承还在口袋里掏钱包,李建军已经进了店。他穿过挡道的顾客,寻找起姗姗来。果然,在屋子最里面的一堆落地玻璃瓶中间看见了那个瘦瘦的小人儿。她正拿着一个纸袋在抓绿豆糕,身边围着三个中年妇女。
“珊珊!”李建军喊了一声。
珊珊没有回答,也没抬起头。说:“你等一等,我这里三个抓好了就轮到你了。”她以为又来生意了。
李建军没有再开口,看着她小手拿着一把大金属夹子,飞快地一下一下夹起玻璃瓶中的绿豆糕,而且每次都是三个。
不一会儿,三个顾客拿着纸袋去柜台过秤去了。珊珊抬起头看着李建军说:“到你了……”话没说完,突然从小凳子上跳了起来:“是你?大哥哥。”
柜台前的颜岚妃也听到了,盘盘上还放着一包桃酥,回过头来,问:“大哥哥?”看了一眼李建军,没认出来,继续打着秤,算好了价,收了钱,让下一个顾客等一下,向女儿走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腊月二十七,他说服父亲和他一起去瓯江。本来他是预备一个人去的,但知道父母外婆都不会答应的,只得叫上父亲,还编了一通非去不可的理由,说是要去考察市场。他上一回也是这么说的,但这次加上了国家政策已改变,市场开放的条件已完全具备。
李舜承因为儿子的缘故,也经常关注起国家大事,知道这次中央要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儿子说这是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心工作。瓯江在这方面已经起步,儿子建议趁着贵妃县这边老白性还在迷糊,他们应该先走一步,说不定有商机。
李瞬承这段时间发现自己担心的事,就是怕再一次遭遇什么运动,但这种事好像越来越没有发生的迹象。反而政策越来越宽松,特别是最近虽然学校放假了,但传达室的报纸经常被一些教师拿走了。
报纸上对这次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有好多解读,这些长年被困在业务中的老师也发现了藏在文字里的重要信息。李舜承经常遇到和自己一样来迟了的同事,拿不到报纸,在传达室骂骂咧咧。
李舜承被儿子洗脑洗得很有成效。现在他可以没有负担地在家里聊起怎么赚钱,怎么改善生活。外婆和妻子也会参与进来,而且在院子里也会聊起这样的话题,邻居们也开始慢慢地参与进来。
当儿子说要去瓯江考察市场时,李舜承除了说快过年了,时间太赶,没有阻止,只是提议等过了年再去。
李建军摆出好多理由,李舜承终于被说动了。父子二人在外婆的再三叮嘱中走出了家门。
到瓯江,他们沿着各商业街看了好多商铺。快到十一点了,李建军说去看一下姗姗。这是他们昨晚就计划过的。李舜承对那个小女孩印象很深。
他们找了一家汤面店吃过中饭,出得店门,很快就有三辆黄包车向他们骑过来。李建军上了最前面的那辆,说了地址,车主说这地方他很熟悉。
李建军一路过来,街上比上次来的时候多了好多黄包车。车主告诉他们,很多瓯江乡下的农民也开始来这里骑起了黄包车。车主说自己的黄包车是他爷爷时代留下的,他父亲这一代没人骑,车子被闲置了好多年,前年自己从储物间翻出来,农闲时就骑骑,赚点外快。
怪不得这车子看起来和别人的不一样。李建军恍然大悟的样子。
车主熟练地在街上东拐西拐,嘴上也没闲着,说这一年来,他发现外地人来瓯江越来越多,就开始把这当成了主业,生产队的活就不干了。现在,他交足一年的口粮钱,还攒下了二百五十元。只是今年好多人都加入了这个行列,竞争大了起来。不过即使这样,他一天下来也有五元以上!他也太实在了,就不怕车上的人惦记这钱。
李瞬承听他唠叨,本来是有些不爱听的。当车主说到每天至少有五元钱的进账,还是被惊到了。要知道,他一个十几年工龄的教师,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十多元。虽然学校还有一些隐形的福利,但和眼前的黄包车师相比,这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
李舜承的心里有一点失衡。他以前对金钱的概念比较淡薄,但禁不住儿子这些年的不断灌输。不知从那一天开始,他对儿子的那套歪理越来越能接受了,只是怕哪一天被运动了,有时候心里会生出一些担忧。
李建军了解父亲,是个明理的人。只要逻辑上没毛病,他都会接受,何况,一个人的心里怎么会真正拒绝利益。
黄包车师傅还在喋喋不休地晒着自己的喜悦,李建军看着街景,发现这些店铺里进进出出的顾客比上次来的时候多了好多。当然,这是一年中最旺的商情。
黄包车停在了戴记门口。店里有好多顾客,柜台前,一三十左右岁数的女人笑吟吟地在盘秤上称着糕点。李建军一眼就认出了,是自己未来的丈母娘颜岚菲。
李瞬承还在口袋里掏钱包,李建军已经进了店。他穿过挡道的顾客,寻找起姗姗来。果然,在屋子最里面的一堆落地玻璃瓶中间看见了那个瘦瘦的小人儿。她正拿着一个纸袋在抓绿豆糕,身边围着三个中年妇女。
“珊珊!”李建军喊了一声。
珊珊没有回答,也没抬起头。说:“你等一等,我这里三个抓好了就轮到你了。”她以为又来生意了。
李建军没有再开口,看着她小手拿着一把大金属夹子,飞快地一下一下夹起玻璃瓶中的绿豆糕,而且每次都是三个。
不一会儿,三个顾客拿着纸袋去柜台过秤去了。珊珊抬起头看着李建军说:“到你了……”话没说完,突然从小凳子上跳了起来:“是你?大哥哥。”
柜台前的颜岚妃也听到了,盘盘上还放着一包桃酥,回过头来,问:“大哥哥?”看了一眼李建军,没认出来,继续打着秤,算好了价,收了钱,让下一个顾客等一下,向女儿走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9/19974/74573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