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 > 第二百七十二章 初闻北疆,宋国丞相震惊

第二百七十二章 初闻北疆,宋国丞相震惊

推荐阅读: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回到八零机械厂万历小捕快美警生存实录:以德服人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战锤:从伊斯塔万开始最强雄狮老婆入我怀黄金家族,从西域开始崛起满门忠烈被抄家,我直入陆地神仙

    大宋皇城,临安府。
    日头攀上中天,临安御街化作煮沸的江湖,全然一副市井的喧嚣场面。
    包子铺的蒸笼掀开白雾,伙计扯开嗓子吆喝:“新出的大包子嘞!”
    “新出炉的定胜糕——”
    “卖西湖醋鱼嘞——”
    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里,挑着担子的贩甩动扁担,铜铃铛随着步伐叮当作响。
    绸缎庄伙计抖开一匹匹蜀锦,艳丽的色彩引得众多女子的驻足观望。
    珠宝行的西洋镜里,猫儿眼宝石泛着诡谲幽光,掌柜抚着山羊胡,正与穿锦袍的富商讨价还价。
    街角老槐树下,书人李瘸子的醒木重重一拍,惊得的周围百姓顿时精神抖擞。
    “各位看官!且那韩侂胄韩相爷,辅佐官家登基时,何等的胆魄!”
    他摇着折扇,唾沫星子飞溅,慷慨激昂的道:“绍熙年间,太上皇拒不出面主持孝宗丧仪,满朝乱作一锅粥!”
    “韩相爷揣着联名奏疏,三步一叩首闯进慈福宫……”
    “最终拥护当今官家登基……”
    茶摊前挤满了伸长脖子的听众,挑夫们放下扁担,贩们支起耳朵,连骑马经过的镖人都忍不住勒住缰绳。
    而在这些人的后面,一名穿着粗布单衣,脸庞粗犷,皮肤粗糙的汉子,骑马快速掠过大街。
    仅仅是听了一耳,便略有所思的微微眯起了眼睛,喃喃自语道:“的是韩相爷的事迹吗?”
    这个汉子,正是利州路皇城司干当官李本忠。
    在被北疆军释放之后,便回到了兴州,立马轻骑简从,前往临安府向朝廷汇报这件事情。
    又恰巧听见了书人的话,便立马意识到了此事的不简单。
    这是在为韩相爷造势啊!
    而韩相爷又是坚定的主战派,如此看来,开启北伐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尤其是想到了自己带回来的这个情报,李本忠心神就更加的振奋。
    北疆这一势力的出现,必然会为主战派加上重重的一颗筹码。
    随后,李本忠顾不上疲惫,带着随从快速来到了临安皇城司的总部。
    ……
    今年的韩侂胄又升官了,成为了正一品的太师,被封为平原郡王。
    同时还兼任着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也可以称之为左丞相。
    真正做到了大权独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但此时的韩侂胄还远没有到达他的人生巅峰,开禧元年,宋宁宗下令北伐,还会给韩侂胄增加更重的担子。
    平章军国事!
    此职位凌驾于丞相之上,拥有亲掌军国大事的权力,含权量远超左、右丞相的职权范畴。
    相府,书房。
    书架上的书册堆积如山,韩侂胄正坐在书桌前,凝望着面前的两位前辈。
    五十出头的面容已显岁月痕迹,剑眉虽依旧凌厉,却少了几分朝堂上的锋芒,鬓角新添的白发被随意拢在耳后。
    他的年纪已经不,但面前两位却更甚于他。
    陆游,如今已经年近八十岁了,早已经告老还乡,赋闲在家。
    但随着韩侂胄推动北伐,便开始大量启用主战派人员,重新将陆游征召回朝。
    担任朝议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
    “放翁,幼安兄,这是皇城司探子刚从金国传来的消息。”韩侂胄将一份密信递给两人。
    陆游拄着雕花龙头杖,如鸡皮般的手指颤巍巍展开信件,白发在透窗阳光下泛着银光。
    “河北路大旱,流民易子而食。”
    看到第一条情报的瞬间,这位年近八旬的老者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叹息道:“如此人间惨状.女真鞑子误我华夏百年啊~”
    坐在了一旁的辛弃疾也有六十多岁了,尽管身形佝偻,这位老将的眼中却依然跳动着炽热的战意。
    摩挲着密信上“金国宗室争权夺利”的描述,浑浊的目光中闪过了微微的冷厉,轻哼一声道:“当年海陵王篡位的戏码又要重演?”
    “如此看来,完颜璟此人的能力和威望,比起他的祖父来要差得远。”
    他忽然抬头望向韩侂胄,浑厚的声音坚定道:“相公,此时不北伐,更待何时?”
    “下官虽老矣,但犹效廉颇,愿持三尺剑,随大军收复中原!”
    而陆游也是如此情绪,虽然已经年近八十,无法随军征战,但只要还在朝堂之中,就是主战派的定海神针。
    韩侂胄微微点头,沉声道:“幼安兄莫急,再看看这个。”
    罢,便将另一封密信推至二人面前,信件上的字迹歪扭潦草。
    “草原诸部叛乱,时有部族南下扣边劫掠。”
    这个情报不是很准确,因为南宋探子只能根据民间的传闻来推断草原上的事情。
    实际上是因为克烈部、乞颜部和扎木合联军大战,导致众多牧民生存出现了问题,不得不南下劫掠金国边疆。
    但在草原没有形成一个强大势力之前,边境上的这些劫掠,根本对金国造不成威胁。
    可因为信息差的原因,韩侂胄却认为这个情报相当重要。
    而且这个情报也必须是真的。
    毕竟主和派虽然已经被他压制了下去,但随时都在准备反扑呢。
    此时,韩侂胄的手掌拂过桌子上的天下勘舆图,指尖重重按在金国北部边境,沉声道。
    “草原诸部对金国虎视眈眈,金人却在抽调边军镇压山东路叛乱。”
    “幼安兄,放翁,这把火,该我们添柴了。”
    因为干旱等自然灾害以及贪官害民等人祸,山东路等地已经出现了部分叛乱,但此时却都还没成气候。
    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叛军奠定的基础,才造就了日后大名鼎鼎的红袄军。
    还是那句话,政制决定一切,山东路的叛乱也必须是真的。
    随后,韩侂胄又抽出一份绢帛,神色凝重道:“诸位再看,这是关于金国米价的消息。”
    “如今金国多地灾荒,粮产锐减,河北路、山东路等地米价已涨至平常的五倍有余。”
    “市井之中,一斗米便能引得百姓哄抢,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之事屡见不鲜。”
    陆游听闻,眼眶愈发湿润,声音哽咽:“百姓何辜,遭此大难。”
    “金国朝堂不顾民生,只顾争权夺利,此等腐朽,怎能不亡!”
    辛弃疾一拳砸在案几上,震得茶盏倾倒,茶汤四溢:“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此时出兵,中原百姓必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幼安兄得对。”
    韩侂胄微微点头,脸庞上闪过了坚定,凝声道:“事到如今,北伐势在必行。”
    随后,几人又在书房中分析情报,商议粮饷、兵员的筹备。
    一场大型的战争,不是简单就能打起来的。
    要经历大量的前期准备。
    搜集情报、筹备兵员粮饷只是最基础的,对于南宋这样的国家来,最大的问题是来自内部。
    人心复杂,各有各的利益需求。
    想要做成一件事情,就有开不完的朝会,吵不完的架。
    好在如今的韩侂胄大权在握,乃是事实上的‘权臣’,否则换成其他人,根本无法压服其他不同声音,强势推动北伐。
    但即便是如此,想要真正发动北伐,阻力也是相当之大。
    所以,韩侂胄也是在不断的搜集情报、增加筹码,借此服朝堂众臣,坚定官家的决心。
    不久后,随着陆游面露疲倦,事情也已经商议的差不多了。
    于是韩侂胄准备亲自将两人送出府外。
    而就在三人刚刚走出书房的时候,却是看到一名管事站在院中,似乎在等着韩侂胄。
    “什么事情?”
    韩侂胄背负双手,面露威严的道。
    管事先是看了辛弃疾两人一眼,然后在韩侂胄的耳边声了一句。
    “欧?”
    韩侂胄面露惊讶,随后转头看向辛弃疾两人道:“放翁,幼安兄。”
    “夏国的消息已经传回了皇城司,刘提举正在门外等候,要不要一起听一听?”
    辛弃疾和陆游两人自然不会拒绝。
    只要是有利于北伐的事情,他们都会舍了命地去推动。
    就连陆游脸上的疲倦也是一扫而空。
    “当然。”
    “北伐怎能少的了夏国那群秃毛狗?”
    “哼,当初若不是他们背信弃义,我大宋岂能丢失关中膏腴之地?”辛弃疾轻哼道。
    若不是情况不允许,他都想将西夏一起收拾了。
    很快,一名中年汉子便在管事的带领下来到了书房,分别向坐在椅子上的三人问候道:“皇城司提举官刘东长,见过相爷,见过放翁,见过辛宣抚。”
    在名义上,皇城司的最高官员乃是皇城使,但是这个官职不常设。
    所以,实际上的最高话事人就是提举官。
    提举之下就是李本忠这些干当官。
    而且皇城司原本应该直接听命于皇帝,但是由于如今北伐的呼声越来越大。
    宋宁宗也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收复中原,成为一个有军功的皇帝。
    所以为了支持韩侂胄北伐,将皇城司交给了韩侂胄调遣。
    当然,所有的情报也都会送到宋宁宗手中一份。
    “不必多礼,夏国有何消息?”韩侂胄坐在上首,沉声道。
    “回相爷。”
    “属下派遣利州西路干当官李本忠,带人潜入夏国查探情报,但是在行至西宁府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
    刘东长着,抬头看了三人一眼,实际上心中也满是震惊。
    夏国竟然变天了?
    微微调整了一下情绪之后,刘东长继续道:“在西宁府,他们被一支名为‘北疆’的军队所擒获。”
    “根据他们打探来的消息,此时的夏国正在和这个‘北疆’激战。”
    “而且已经战败,丢掉了整个河西走廊,至少损失了八万大军,甚至已经被北疆军打到了河西。”
    “就连河湟谷地都被这北疆军所占领……”
    听到刘东长的话,韩侂胄三人全都是目瞪口呆,好像就像是在听天书一样。
    陆游手中的茶盏“当啷”坠地,滚烫的茶汤泼在了脚踝处,都浑然不知。
    浑浊的老眼瞪得浑圆:“八万大军全军覆没?河西走廊尽失?这北疆军.究竟是何方神圣!”
    颤抖的手指死死攥住桌沿,仿佛要从这方寸之地寻得一丝真实感。
    而辛弃疾也同样是皱着眉头,一副难以置信的模样,摇头道:“不可能,怎么可能会有这种事情?”
    “夏国曾与我大宋对峙百年,其实力如何,我等自知一二。”
    “夏国的兵力强横,兵甲犀利,曾与辽军、金军都有过交手,全都不损国体。”
    “岂会如此不堪一击?”
    “更何况,若是失去了整个河西,夏国与亡国又有什么区别?”
    辛弃疾凝重的声音道,并不相信曾经和宋国斗了上百年的西夏,竟然如此的不堪一击。
    被这个从来都没有听过的北疆夺取了整个河西走廊?
    天方夜谭。
    韩侂胄也不相信,凝重的声音道:“北疆?”
    “他们是哪里来的?又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紧接着又皱着眉头问道:“利州路干当官李本忠呢?”
    “下官已经将其带来,就在府外。”
    “把他叫进来。”韩侂胄道,这种大事可不敢耽搁。
    而且还是询问本人得来的消息更全面。
    很快,李本忠便在管事的带领下,来到了书房,这还是他第一次来到相府,也是第一次见到韩侂胄这等大人物。
    自然有些紧张,按照刘东长的交代,抱拳行礼道:“利州西路干当官李本忠……”
    但话还没有完,便被韩侂胄打断:“好了。”
    “本相面前不必多礼,北疆是怎么回事?”
    李本忠直起身来,连忙道:“回禀相爷,其实属下对北疆也是所知不多。”
    “属下带人行至湟州城的时候,恰逢北疆军进攻湟州,为了消息,我等只能忍辱负重……”
    先为自己的行为解释了一下,又道:“北疆具体是在什么地方,属下并不知晓。”
    “但据属下猜测,北疆应该是位于夏国北部的草原上,或许是如克烈部、乃蛮部那般的游牧部族。”
    “因为他们全部都是骑兵,所有人都骑着战马,甚至是一人三马。”
    听到这话,韩侂胄的眉头紧锁,轻声呢喃道:“草原的游牧部族?”
    “没听过有叫‘北疆’的啊。”
    随后目光又看向了陆游,这是一个古董级的存在,知识丰富,见多识广。
    而且还是靖康之前的人。
    岂料陆游捏着胡子想了好久,也没有想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摇头道:“老朽活了将近八十年,从未听过有‘北疆’这个部族。”
    于是,韩侂胄再次看向李本忠道:“你继续。”
    “是。”
    “北疆骑兵全部穿着种像麻布一样的白色甲胄,却异常坚固。”
    “属下亲自看到其被箭矢射中,但着甲士兵却并无大碍。”
    “北疆旗帜,也是白色的,周围镶着红边,中间是一副日月图案……”
    负责攻打河湟谷地的乃是大虎麾下的第六镇万户,所以李本忠见到的北疆军都是白旗白甲。
    自然不知北疆全貌。
    “对了,相爷。”李本忠忽然想到了什么。
    “有很多北疆军士卒的是咱们汉家的官话,虽然有些听不太懂,但属下可以肯定,那就是官话。”李本忠坚定道。
    之所以听的费劲,那是因为方言的差别,但都是汉语,还是大概能明白意思的。
    尤其是他本人还受到了大虎的亲自接见。
    李家的祖籍乃是燕云,的自然是燕云官话,和李本忠这个关中汉子交流起来,也不是太费劲。
    但对于这一点,就更令韩侂胄三人诧异了。
    相互对视,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浓浓的震惊。
    疑似草原游牧部族,消灭了八万夏国精锐,占领了河西走廊不,而且还是的汉家官话。
    这不合常理啊!
    “草原上,有汉民吗?”韩侂胄疑惑道。
    陆游摇头:“不可能。”
    “即便是有,那也早变成了草原蛮夷,怎么可能还汉话?”
    可辛弃疾这个时候,却是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只是依旧对李本忠带来的情报存疑罢了。
    但依旧喃喃道:“若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北疆’的出现,对我大宋来,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辛弃疾虽然是个宋人,但心底里装的是整个华夏。
    在他看来,若是真有这样一群兵力强大的北疆汉子存在,对大宋甚至是对整个华夏,都是天大的好事。
    于是,辛弃疾看向韩侂胄,沉声道:“夏国一向尾附于金国,与我大宋为敌多年。”
    “若我大军进攻关中,定然会遭到夏国的横加阻挠。”
    “可是若有了‘北疆’的牵制,夏国哪还有精力顾得上关中?”
    “甚至到时候,我们还可以与‘北疆’进行联盟,共同夹击夏国。”
    “收复关中,指日可待啊!”
    辛弃疾都已经六十多岁的年纪了,此刻却像是年轻伙子一样,在堂中激动的转来转去。
    韩侂胄自然也明白这件事情的好处。
    而且若是李本忠没有撒谎,北疆军中有很多汉人的话,那么宋国倒是真有机会与其进行联合,夹击夏国,甚至是共同进攻关中。
    相比于蛮夷,那些北疆人对宋国应该有更多的认同感。
    不过这种事情还是要打探清楚才行,于是他的脸色变得更加凝重,眼眸死死的盯着李本忠。
    沉声问道:“李本忠,北疆军占领河西走廊,你是亲眼所见?”
    这话一出,李本忠有些尴尬,摇头道:“属下也只是听湟州当地百姓所,并没有亲自去过河西。”
    “但属下却是亲眼见过北疆军队的战力如何。”
    “一丈余高的湟州城,在短短半个时辰之内便被北疆军攻破。”
    “且北疆士卒的战斗力更是非同一般,我皇城司的探子大都是军中精锐,但面对北疆军士卒的时候,却很难有还手之力。”
    不知为何,李本忠在那些北疆骑兵的身上,似乎是看到了金国重骑兵的影子。
    不仅仅是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很多北疆士兵的身上都有一种强大的战斗意志。
    他们在战斗的时候,似乎全都悍不畏死,拼了命的往前冲,仅仅是那种凶狠不要命的劲头,就足够让敌人胆寒了。
    这和传中,靖康年间的生女真人,有很大的相似。
    “所以,属下认为,湟州百姓的话是可以相信的。”李本忠沉声道。
    “夏国,恐已生巨变!”
    听完这些话之后,韩侂胄陷入了沉思。
    而旁边的辛弃疾却是迫不及待的道:“相公,在下认为还是派遣更多的人手,去探听西夏和北疆的消息。”
    “最好请示官家,派遣正式的使团出使北疆,促成结盟。”
    “若河西走廊真为北疆所占领,那便是天赐我大宋良机。”
    “在我大宋北伐之际,联盟北疆出兵南下,攻克关中将指日可待。”辛弃疾激动的声音道。
    而韩侂胄则是皱着眉头在继续考虑此事。
    辛弃疾虽然文武双全,但只是一个浙江东路安抚使,且年纪已经大了,一心想要北伐。
    最大的希望就是在有生之年,看到收复中原。
    其他事情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但韩侂胄却是大宋的宰相,位置不同,考虑的事情也不一样。
    最大的顾虑反而是北疆汉人的身份。
    对于统治者来,正统之争更甚于外敌威胁。
    攘外必先安内便源于此。
    但不管如何,当前若是能够与北疆结盟,对宋国是利大于弊的。
    其他事情,都是以后的了。
    韩侂胄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那一天。
    于是,沉声的点头道:“幼安兄所言甚是。”
    又看向刘东长道:“皇城司安排更多的人手,继续搜集夏国和北疆的消息。”
    “本相这就进宫,与官家商议此事。”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7/17366/938538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