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 大宋炮灰逆袭录 > 一百零四 初见范仲淹

一百零四 初见范仲淹

推荐阅读:自僵尸道长开始史上最强雾霾这个导演是拍土味广告的!大小姐带锅修仙腹黑大佬甜妻宠上天从忍界开始的第四天灾汉武帝禅让,求我登基重生后学霸只想种田最佳好莱坞华娱顶流天王

    皇帝就是个土鳖!不就是装了几扇玻璃窗户嘛,还是以冰裂纹拼接的那种,就忍不住要显摆显摆。为了显摆玻璃灯罩,还特意在崇政殿的偏殿赐宴勋贵大臣。
    李不弃因为是作出玻璃的人,因此才能跻身一群身穿紫袍、红袍的大叔之列,也有幸见到了大宋的良心——大文豪范仲淹,还有范仲淹的那位著名的大嘴猪队友——大文豪欧阳修。
    唉,文人凑在一起就要装高雅,毫无悬念的又要作诗。而且李不弃作为透明玻璃的发明人那是注定跑不掉的,谁让他现在有秀才的头衔了呢。
    不就是作诗嘛!反正李不弃脸皮厚,做不出好诗来还做不出差的来嘛,只要韵脚不出错误,作得不通就承认才情不够嘛,反正李不弃又不想作文豪。
    虽然李不弃不想作文豪,架不住这次所有人都关注他。刚做完诗,皇帝就让人读出来,章得象率先大摇其头:“不好,不好,做得粗率。”
    晏殊,杜衍等人也是不以为然直摇头。没想到范仲淹老先生却:“那一句‘烈火之中出春水,最喜骄阳透清波’还是有些可取之处的,不是会作玻璃的人恐怕难得写出这样的句子来。若是再斟酌一下就好了。”
    欧阳修接着:“是啊,我也以为这一句虽然文字少一点磨练但也有些文采。”
    皇帝也附和道:“是啊,这一句却是别人难写出来的。”
    皇帝这么一,大臣们也不好再什么。
    李不弃忙起身谢过范仲淹和欧阳修夸奖。联想到范仲淹在陕西能够重用狄青等武将,打下了后来西军的底子,不由对老先生多了几分好感。
    皇帝趁机:“不弃年纪却为朕操劳甚多,朕每每想起耽误了他读书就心中不安。只是有些事别人却替不得他。范卿,欧阳卿家,你们都是文章大家,以后也要多多点播不弃。”
    范仲淹和欧阳修连忙:“臣谨遵圣意。”
    皇帝立马对李不弃:“不弃,难得两位卿家愿意教导你。还不谢过范卿和欧阳卿家?”
    李不弃连忙向范仲淹和欧阳修行礼,配合上演了一出君臣相得的活剧。
    皇帝肯定是好心,但是办了坏事啊。李不弃只能心里苦笑。
    大概是皇帝看到李不弃和文臣之间闹的水火不容,想要通过这件事让双方冰释前嫌,可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皇帝的心思肯定白费了。
    再者等庆历改革失败后,改革派的人都会被赶出京城,到时候本来就看李不弃不顺眼的人肯定借机发难,可千万不要看他们普遍联系的本事。
    不过皇帝的面子不能驳,现在只能先这么着了,以后见机而作吧。
    李不弃心里其实还有个疑问:皇帝当着这么多人给他找老师,丁度的面子往哪儿搁啊。但是立刻他就知道自己想多了。
    散席时丁度老先生拉着李不弃走到范仲淹和欧阳修面前:“希文,永叔,中正之智不可测也,非老夫这等浅薄之人可以为师。因此老夫数次恳请陛下再为这友觅一名师,不可耽误了他,既然陛下把他托付给你们,老夫就放心了。”
    李不弃忙:“学士的学问子还没学得一分,为何学士不愿意教我了?”
    丁度却把眼一瞪:“要作文写诗你还差得远。可是要这做人做事的道理,老夫是真的辩不过你。这一点老夫有自知之明!希文乃是当世大儒,比老夫强得多矣。”
    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真正的儒者操守确实高尚,感到这学生自己教不了就光明正大请别人教,一点儿也不藏着掖着。可是丁老先生希望范仲淹和欧阳修能改变李不弃的三观可就看李不弃了。
    随丁度往外走时,皇帝身边的王中正又一路跑了过来,告诉李不弃明日皇帝要召见他。
    皇帝召见不能怠慢,第二天李不弃早早进宫候着。皇帝处理完政事就叫来李不弃,但是开口之前脸却微微一红:“不弃啊,眼看又到年节了,总要诸多赏赐。只是现在内库空虚,朕有意把试验场出产的玻璃器赏赐大臣,你那里能不能多生产一些啊?”
    喔,原来是皇帝又缺钱了。有难处,找不弃。这是个好习惯。
    但是李不弃还是:“臣只能尽力而为。”
    赵祯:“难道不能多修几座窑炉吗?若是缺钱,可以再找几家凑些银钱,只要分他们些股份就是了。”
    呵呵!这似乎是有人看着玻璃窑的利润眼红了,想分肥的节奏啊。几家顶级勋贵都在试验场有股份,不会这么着急,其他能和皇帝上话的十有八九是皇亲国戚。
    这些人能量也不,李不弃当然不能直接拒绝得罪了他们,只是:“陛下,这不是钱不钱的事。多修了玻璃窑总要更多的工匠干活儿。人多了不容易控制,就容易走漏风声。现在这制玻璃的法子其实很简单,破了就不值钱,天下那么多作琉璃的工匠都会做了,玻璃就不值钱了,我们到哪里挣钱去?”
    “尤其是传到海商手里,传到辽国,那么我们就没法向海商和辽人卖高价了。所以臣以为暂时还应该以保密为先,待这些匠人把造玻璃的法子完善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泄露的,那时再多建窑炉,多用工匠。便是走漏些消息,别人也做不出与试验场一样的精品来。这样才能保证试验场的利润。”
    “喔,还有这么多道。”听李不弃这么一皇帝也担心走漏风声没了利润,尤其是让海商和辽国得了制玻璃的法子去更是不可接受。这制玻璃的法子可是上天对大宋的恩赐啊。于是他:“那还是如你的安排吧。”
    今天皇帝兴致很高,站起身来走到李不弃面前:“好在想来也不过就苦这一两年了,过几年左右藏库都充实起来便好了。”
    按照穿越前陪领导聊天的经验,这是等着李不弃问原因呢。李不弃只好装作很感兴趣的样子问:“臣听国用不敷已有数年,可是陛下有什么新的法子?”
    赵祯拍了拍案上的一本书札:“前几日范希文在天章阁奏对之时向朕上了《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条主张。朕认为若是采纳这些主张,相信要不了几年国库就能重新充盈起来。”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6/16671/596531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