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万历明君 > 第142章 捰袖揎拳,进退两难

第142章 捰袖揎拳,进退两难

推荐阅读:顾倾城京澜辰万界交易直播间从火影开始的水雾刺客你是我一的N次方爽文男主刺杀计划开局签到捡破烂成神系统萌宝速递,爹地是大佬绝世皇太子重生东瀛当和尚快穿之末日奇妙屋

    捰袖揎拳,进退两难
    相比于春风化雨,需要长期维护的报纸而言,揭帖才是拿来就能用,方便又好上手的舆论工具。
    同时也是大明朝极其成熟的政争手段。
    早在嘉靖七年八月的时候,兵科给事中史立模就上奏弹劾这一现象。
    说官员政事有了分歧之后,某些小人不是雇说书人“昌言于广坐”,就是小作文“揭帖于幽阴”。
    反而正人君子束手无策,“刚正者特立,而见忌诡秘者杂出而难防。”
    史立模希望世宗皇帝能够惩处这种行为。
    世宗一听,说的有道理啊,有意见朝堂上说才对,怎么跑到民间写小作文。
    不让裁判干活,是想找新的裁判?
    于是世宗大手一挥,同意了这位言官的上奏,并且下令基层衙门“投匿名文书者,密访擒治”。
    可惜,世宗觉得有点道理,大臣们却不这么觉得,基层衙门处置的方法,立刻就走了样。
    张布揭帖的主使若查到是同僚,那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时又对上访喊冤的百姓重拳出击,指诉状为揭帖,大肆搜捕坐罪。
    于是“立模所奏多致纷扰”。
    一见形势有些逆风,世宗当即反了水。
    之前的政策“一切报罢”,史立模也因此“难居言路,其调外用”。
    一番整改做了无用功,私下散布揭帖,仍然是违法的行为,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出动衙门的人追究抓捕查办。
    一直到隆庆二年,都给事中郑大经和御史钟沂,都还在为此事上疏穆宗——“匿名文揭率奸人报复之私,尚宜申敕内外执法诸臣严行访逮。”
    可见大明朝一直都在姑息此事。
    以至于如今各缉拿衙门的差役,见了城中有揭帖张布,都极为钝感,并不如何放在心上。
    直到巡城御史黄家栋亲眼看到这份揭帖,慌张登门顺天府衙门与五城兵马司之后,整个北京城才开始后知后觉地动起来。
    如此自然是为时已晚。
    不说城内百姓,至少准备今春会试的举子之间,已然是闹得沸沸扬扬!
    ……
    若说古往今来什么地方心思最为活泛,议论最是纷纷,那便非学校莫属。
    加之事涉科场公平,显贵特权这等话题。
    国子监中的学子,几乎是一点就炸。
    “听闻海御史都看不下了,给主考之一的王希烈写信了,说‘谅公以公道自持,必不以私徇太岳’云云。”
    “张江陵当真是欺陛下年幼,恃宠而骄!”
    “其实,抛开是否裹挟舆论不论,这份揭帖上所言的事,又哪一字有失,哪一句有误?”
    “即便我等区区卑鄙之身,不敢质疑首辅的官声人品。但单单是掌一国枢要的权柄,对科举经义、策论的影响,难道还需要明言么?”
    “对啊!首辅本身的言行就是泄题!作为父子,但凡体察言行,领悟一二,其中的优势,对我等难道公平吗?”
    “老子登堂入室,儿子就能荫官,这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了。如今有些人却连荫官都不满足,还妄图插手科举,侵夺寒门最后的清白,如此下去怎么不干脆世袭算了?”
    “就是!如此不循国朝成例,是何异于古时举孝廉举了自己儿子?”
    国子监学堂内,一众学子嘈杂喧嚷,对今日出现在京城中的揭帖各自抒发自己的看法。
    但人多的地方,自然有不同意见。
    有人批判,自然也有人支持首辅儿子考进士。
    吕兴周拍案而起:“什么国朝成例!我朝哪有这般成例!”
    “早在永乐二年,会元杨相便是辅政大臣杨士奇的侄子。”
    “天顺元年,二甲进士许起便是次辅许彬的儿子。”
    “成化十一年,二甲进士王沂是南京吏部尚书王酒玙的儿子。”
    “嘉靖五年,庶吉士费懋贤是首辅费宏的儿子;庶吉士毛渠是次辅毛纪的儿子。”
    “嘉靖三十八年,吏部尚书吴鹏的儿子吴绍考中二甲进士。”
    “此般例子比比皆是!你们搬弄是非,国朝成例是由得你们随意编的吗?”
    其人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显然与聚成一团的学子,意见并不相合。
    方才义愤阔谈的学子们,也闻声回头。
    一众学子一看到吕兴周,立刻便有人冷笑一声:“我说是谁,原来是吕相公的长子,也难怪,你为张敬修张目,同样是为自己铺路。”
    “屁股决定脑袋,我们理解你,一边玩去吧。”
    科举必由学校,没有学籍的学子,是没资格参加考试的,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
    所谓学子,都是有官学学籍的。
    准备会试的举子,要么回省内的州学继续进修,要么就留在国子监修习。
    这也是国子监最正统的出身,称为举监。
    而与之相对的,国子监还有荫监、恩监二种,多是官老爷的子侄,或者以功赏赐的身份。
    虽同为区区一个监生出身,但由于生源不同,二者的立场、观念、主张,都有着天壤之别。
    吕兴周是吕调阳的儿子,见其说话,一众举监立刻为其划好了成分。
    成分不好,甚至懒得与他辩论。
    而自觉好好摆事实叫道理的吕兴周,莫名其妙被无端被折辱,当即怒不可遏。
    他口中也不择言语了起来:“我父为天下兴亡殚精竭虑,为家国陛下鞠躬尽瘁,你们这些蛀虫衰仔,于国寸功未建,享着国朝的恩惠,也敢攻讦我父!”
    “国朝柱石,功勋卓著,恩情你们还都还不完,竟然还想平白褫夺我等考试的资格。”
    “我的公道又何在!?我有罪耶!?”
    跟荫监不同,举监是领钱的。
    除了每年例发的布匹、丝绸、衣服、帽子和靴子等,还会发放子女的衣服两套,米两石等。
    所以才有吕兴周故意戳这痛处。
    这话一出口,一众举监勃然变色,怒气上涌。
    “好胆!汝等天街公卿,其无后乎!”
    不仅是鼓噪。
    已然有人奋袖出臂,跃跃欲试了。
    眼见场面就要失控。
    举监一方,余孟麟越众而出。
    他先是挡在了同伴身前,将其拦住,又环顾一周,各自行了一礼:“诸位有话好说,君子动口不动手。”
    在劝住众人之后,他这才看向吕兴周,语气沉稳,音色清朗道:“吕公子,气话你我不必再说,还是就是论事罢。”
    吕兴周冷哼一声,挪回方才欲走转过去的身子。
    余孟麟保持着礼节,继续说道:“你说国朝无有这般成例,遍举洪武至今的例子,以表辅臣子弟,亦能会试。”
    “那我且问你,到底是这些人合乎规制,还是只因皇帝姑息,乃至有人欺上瞒下?”
    “先说方才所提及的,吏部尚书吴鹏的儿子吴绍,考中二甲进士一事。”
    “此人乃是替考!天下公论,吕公子难道不知道吗?”
    “当是时,‘倩人入试,途人皆知,而言路无敢言’,难道不正是因为吏部尚书吴鹏官居要职,才敢如此兴科场大弊?”
    “这究竟是世宗遭受欺瞒,还是替考也合乎规矩了?”
    “再者,这揭帖上也说了,辅臣翟鸾二子登,晚点。
    这一科确实因为张居正儿子要考试,闹得有些沸沸扬扬,海瑞这句话,是写给主考官吕调阳的,出自海瑞集。之后还有说这一科张居正指使王希烈给儿子作弊的,不过这个说法出自《制义科琐记》,是清人写的,没找到信源,大概率生造的。至于说儿子没考上进士,张居正生气得取消了这一科庶吉士的选拔,这个说法出自《明史》,主观意味比较强,但也没找到本身为什么取消的这一届庶吉士,大家自行判断。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5/15750/574013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