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曹操喊我去盗墓 > 第七百七十八章 与我有关?(4000)

第七百七十八章 与我有关?(4000)

推荐阅读:赶山1978,我在深山当猎王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抄家后,她赚疯!权臣跪着求入赘全球末世:开局觉醒吞魂天赋老婆飞升后,我靠躺平成仙!天灾降临:我靠御兽苟到最后!回到八零机械厂万历小捕快美警生存实录:以德服人捉奸当天,豪门继承人拉我去领证

    两颗宝珠?
    吴良在齐哀公墓中处理掉痋虫巨人之后,得到的便是两颗神秘珠子,这会不会便是巫女呼所说的宝珠?
    极有可能就是!
    因为当时吴良便怀疑那些痋虫之所以会汇聚成为痋虫巨人,便与这两颗神秘珠子有着极大的干系,只是因为对这东西没有丝毫了解,因此没有办法做出令自己信服的解释。
    如今吴良还没有给巫女呼观看木匣中的神秘珠子,巫女呼便能够说到这些信息,足以说明此事不是假的。
    “你可知道那两颗宝珠是什么?”
    心中如此想着,吴良接着又问。
    “吴太史可听说过‘骊龙’?”
    巫女呼不答反问。
    “倒是有所耳闻,《庄子》中有一个故事便提到了‘骊龙’,而在比《庄子》更早成书的《尸子》中亦记载了此物,原文好像是:‘玉渊之中,骊龙蟠焉,颔下有珠’……”
    说到这里,吴良立刻反应了过来,凝视着巫女呼道,“你的意思是说,这两颗珠子便是骊龙颔下的珠子?”
    后世对于“骊龙”的主流解读是“纯黑色的龙”。
    因为“骊龙”之中的“骊”字,指的便是纯黑色的马,两者结合在一起,那么便应该是“纯黑色的龙”。
    吴良觉得这种解读略微有些牵强,既然是“纯黑色的龙”,完全可以用“黑龙”或是“墨龙”来代替,这样意思将会更加明确,为什么偏偏要用这个指代马的“骊”字呢?
    后世又没有人真的见过龙,难道“骊龙”就不能是一种似龙又似马的独特生物么?
    “先祖的传记中的确是这么记载的。”
    巫女呼微微颔首,“我记得里面写道,骊龙共有七珠,其二是虫珠,虫珠七色而多赤,乃是天地造化之物……而姜太公偶然所得的两颗宝珠便是虫珠,巧妙使用虫珠便能够控制那些精心培育出来的痋虫,使得痋术变得更加灵活更加强大。”
    “七色而多赤……”
    又对上了!
    吴良得到的那两颗红色珠子总体便是赤红色,远看是两个红色的珠子,但近距离观看便会发现其间也的确夹杂着一些斑驳的其他色彩,混杂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是两颗波纹球。
    如此一来。
    便没有必要将那两颗神秘珠子展示给巫女呼观看了,免得她知道的太多,现在要做的便是将这两颗珠子的情况问的更详细一些,最好能够问出“虫珠”的使用方法。
    至于“痋虫”。
    吴良当然不会去培育,这是一种丧尽天良的邪术。
    培育的过程中可不仅仅只是害人性命,还必须以最为痛苦与绝望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压榨出寄主的恐惧、怨念与憎恨,甚至为了令痋虫更加强大,还会专门使用怀有身孕的女子,令恐惧、怨念与憎恨在母性的催化下变得更加强烈……
    这种事非但吴良自己做不出来,若是亲眼见到有人在做这种事,在对自己没有太大影响的情况,他可能还会悍然出手,教那施术的人也好好体会一下他施加在旁人身上的痛苦。
    不过这并不妨碍吴良对“虫珠”的兴趣。
    若是能够掌握使用“虫珠”的方法,有必要的话他或许可以再去一趟乐安国,前往那已经被他封起来的齐哀公墓瞧上一瞧,毕竟当初他只是封了陵墓,并未将里面的东西毁掉。
    那么墓中的那些痋虫亦有可能存活下来,或许能够为他所用。
    另外。
    “痋术”是丧尽天良的邪术,这点毋庸置疑。
    但“痋虫”却未必,如果有人能够操控并节制它们,未必便不能利用它们的某些特性造福人类,就像后世经常用于医疗界的蚂蟥一样,这本是一种令人头皮发麻的吸血害虫,但同时它的一些特性却在外科与内科中都得了广泛的应用,帮助人类解决了许多疾病,甚至早在汉朝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便已经肯定了它的医用价值。
    当然这只是吴良的设想,必须经过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验,才能够证明痋虫是否具有利用的价值。
    “骊龙共有七珠,其二是虫珠。”
    吴良沉吟片刻,接着又颇为好奇的问道,“那么你家先祖的传记中可记载了其他宝珠的信息,它们又分别有什么样的功用?”
    “先祖的传记中只提到了虫珠,剩下的并无任何记载。”
    巫女呼摇头道。
    “可惜。”
    吴良不无惋惜的道。
    首先骊龙是什么他就不知道,后世只推测这可能是一种“纯黑色的龙”,其实也没有一个定论。
    其次有许多古籍中都记载了骊龙与骊龙的七种宝珠,但这些古籍也无一例外都只写出了“虫珠”,对于其他的宝珠则连只言片语都没有,更不要说相关的名字与功用。
    因此这对于吴良来说,亦是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若是能够记载下来自然是件好事。
    结果巫女呼也说不上来。
    这说明可能自先秦时期起,相关的记载便已经彻底遗失了,如今得不到答案,今后可能也很那在找到答案。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5/15105/54976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