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五百二十七章:朱标犹豫:答应吗?

第五百二十七章:朱标犹豫:答应吗?

推荐阅读:神级种植术废材纨绔之腹黑邪妃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重生末世之终极强化霸天战皇火影之我能垂钓万物盘点十大盛世,榜首竟是种花家!足球大师修仙就是这么科学混迹在末世

    第一次谈判破裂后。
    翌日。
    朱标就收到消息。
    朱棣低调陪着朱元璋,乘坐火车南下,离开燕京,前往棉兰岛,观摩棉兰岛的橡胶产业、猛火油开采……
    朱标对此,虽然没什么。
    可任谁都能感觉到,朱标身上的气压很低。
    对此,众人也都明白原因。
    朱棣此举,无疑表明了,对大十字铁路计划,成与不成的不在乎。
    至少,相比大明一方。
    燕华表现出了,并不迫切的态度。
    ……
    直到半月后。
    朱棣陪同朱元璋返回燕京。
    大明内阁首辅方孝孺,第一时间代表朱标,来到外务部。
    解缙官房。
    解缙亲自为方孝孺斟茶,坐下,等方孝孺抿一口茶,放下茶杯后,才笑道:“我为希直兄感到不值。”
    “不需要你时,你句话,都要担心人家给你扣帽子,现在这个时候,太子,怎么不自己来呢?”
    方孝孺口中苦涩。
    “我身为内阁首辅,对接谈判,肯定是我们臣子间率先对接,我来找解部长,合情合理。”
    解缙摇了摇头:“那黄子澄、齐泰这些人呢,狮子大开口的可是他们,现在想要重启谈判,他们怎么不来?”
    方希直,太想签订大十字铁路计划了。
    同时,为人也太谦谦君子了。
    所以才会被人欺之以方,总是接手这种烂事。
    方孝孺笑笑,转移话题,询问:“解部长,王爷已经回来了,什么时候,可以重启谈判?”
    解缙也没有继续刚才的问题。
    他只是欣赏方希直的人品、才华,同为人臣,又替方希直感到不公罢了。
    随即道:“只要朝廷,不,准确,太子有诚意,大明保守派势力能摆正双方的位置,我方随时都可以重启谈判,不过,希直兄一定要转告大明的同僚同仁,类似第一次谈判中,那种不切实际的条件,以及黄子澄嚣张跋扈的态度,切不可再发生。”
    “可一不可二,如果下一次谈判,贵方态度依旧高高在上,无法认清现实,我方会彻底终止谈判。”
    “王爷想为中原修建大十字铁路,根本原因,并不是要借助这个大工程,消化燕华的庞大钢铁产能,而是为了尽孝心,希望陛下有生之年,能坐着大明自己的火车,看陛下亲手打下的江山!”
    “其他利益,只不过是这个主要出发点的捎带罢了,本质上,我们内阁是希望,在帮助王爷尽一片孝心的基础上,实现贵我双方的共赢。”
    ……
    他很清楚。
    王爷当初两年多时间,带在研究司,和研究人员,一起搞蒸汽机车。
    就是为了尽孝。
    如果没有太子后来盗取盗用、炮击土桥村、水师逼近蓬莱这些行为。
    实话,他估摸着,这次的大十字铁路计划,朝廷提出一些苛刻的,无礼的要求,王爷也会答应。
    至于消化庞大的钢铁产量。
    并非只有为朝廷建设大十字铁路这一条路。
    随着马六甲海峡被打通后。
    要去更西边进行海贸。
    根据经济研究司的预测,海商对更坚固海船的需求会迅速增加。
    全装甲铁甲船,肯定不可能。
    首先,军用技术,不可能全面放开民用。
    而且价格也太高,海商未必能承担得起。
    但半装甲低速蒸汽船,在一两年后,一定会出现井喷式需求。
    炼钢厂只要坚持一两年,处境就会发生改变。
    至于炼钢厂有没有能力坚持一两年?
    对此,燕华上上下下都很有信心。
    燕华的经济形势,整体十分好,扶持三座炼钢厂坚持一两年,根本没问题。
    王爷当初在十年农村建设中,财政负担很大的情况下。
    推动第三座联合炼钢厂建设。
    其实,当时根本就不是为了满足农村建设,对钢铁的需求。
    本质原因,就是为了大十字铁路计划。
    王爷希望,在充足的原材料供应下,能在陛下离开前,建设好一条铁路!
    本质上,他们内阁都清楚,当初第三座联合炼钢厂,是强行上马的。
    当时,内阁就已经分析论证了,一旦大十字铁路计划无法实现,如何消化庞大的钢铁产量。
    并且,已经做出了应对预案。
    现在,他们内阁成员,还愿意积极推动和大明的谈判。
    并不是因为燕华已经完全没有退路。
    只是想帮王爷尽孝罢了。
    ……
    方孝孺听着解缙的话,沉默。
    ……
    两天后。
    外务殿。
    相同的谈判地点。
    双方第二次谈判再次展开。
    朱棣,朱标各领着双方臣子,隔着一张长条桌子相对而立。
    兄弟二人看着彼此。
    朱标犹豫一下,率先伸出手,朱棣也几乎同时伸手,兄弟二人握了握手,率先座。
    众人也跟着座。
    朱标含笑道:“老四,第一次谈判,伱们礼让我们先我们的方案,这次,你们先,你们的方案吧。”
    朱棣也没推辞,笑着点头,看向坐在身边右侧的解缙。
    解缙翻开方案书,低头看着,道:“首先,作为本次谈判,燕华谈判组一方副组长,我要先感谢,大明一方的礼让……”
    黄子澄瞥了眼低头看着方案书的解缙,唇角抽抽。
    假惺惺!
    解缙根本不看大明一方众人的表情,感谢后,继续道:“我们的方案,主要集中一下几点。”
    “一、未来大十字铁路建设中,我方提供地形勘探、轨道铺设的全套技术条件,以及有经验的工程师、钢铁,按照吕宋中央地区的建设经验,我方报价,每一公里建设成本,两千两白银来计算……”
    朝廷这边,黄子澄、齐泰等人,听到报价,脸都瞬间黑了。
    一公里两千两?
    大十字铁路的建设里程。
    至少都有八九千公里。
    这就意味着,朝廷要拿出,至少两万万两白银?
    是,朝廷这些年,自从完成乡土村社,自从开海后,国库充盈。
    朱皇帝又是个勤俭的皇帝。
    可国库盈余,拢共也就三千多万两白银!
    别黄子澄。
    朱标听到这个报价,先是震惊,紧接着,手指微微蜷曲。
    有些生气。
    不过,还是压下了火气,继续听。
    ……
    “在修建大十字铁路计划中,钢铁消耗,八成由我方提供,两成由大明朝廷提供,为确保,大明一方能满足建设需求的钢铁供应量,我方将为朝廷提供,更大的冶铁高炉,初步计划,提供八座二十吨级冶铁高炉,并配套提供,三座年产钢铁一万吨型炼钢转炉,以及配套的工程师,帮助大明一方,培养技术工人,以及,改进生产工艺。”
    ……
    “为大明修建一座,蒸汽轧钢生产线。”
    “修建一座,年生产制造,二十节车厢的车厢制造工厂。”
    “帮助大明修建一座,蒸汽机车组装工厂。”
    ……
    “上述所有援建工厂,均都配套技术支持,直到教会为止。”
    话罢。
    解缙抬头,看向朱标为首,大明一方,“这就是我方的方案,不知贵方对此方案,有什么异议?”
    方孝孺、蓝玉为首的革新派,脸上露出笑容。
    虽每公里的造价有些太贵了。
    不过,相信造价问题,是可以商量的。
    而燕华援建的配套工厂,林林总总加起来就有三十多项!
    单单蒸汽机车组装工厂,除了燕华提供一些,高精技术的零部件外,其他配套零部件生产工厂,就多达七八家。
    虽然,这些配套的工厂,都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厂,比如,气缸用螺丝、螺栓加工工厂、连杆铸造工厂之类。
    可也足以显示燕华的诚意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口吃不成个大胖子。
    那些,类似锅炉、气缸、橡胶密封环之类高精尖加工制造。
    即便燕华把技术交给他们。
    朝廷就能做好?
    还不如,先从这些技术含量低的配套加工中,锻炼培养人才,脚踏实地,一步步来。
    尤其燕华郑重承诺。
    会手把手教导援建工厂的工人,掌握生产工艺流程。
    事实证明。
    生产流程过程中的工艺技术。
    也十分重要!
    而这恰恰是朝廷工业发展中,最后的一环。
    朱标和大明一方众人低声交流商量片刻后。
    黄子澄把商量的结果一一记下。
    抬头,道:“首先,你们的造价太高,据我们了解,你们这个造价,包含了燕华的人工成本,而且,这个成本,占据了你们总成本至少一半,我们大明,没有这一项成本。”
    燕华没有徭役制度。
    燕华朝廷的基础建设,都是花真金白银,雇佣百姓。
    而且,燕华的人口短缺,更是加剧了燕华的用工成本。
    可朝廷不同。
    建造大十字铁路,那些愚民必须服徭役!
    “其次,我方提供两成钢铁需求,太低了,至少五成。借于我方没有这个生产能力,燕华必须提供援建一座,十万吨级的大型转炉炼钢厂……”
    解缙、叶茂等燕华内阁,听闻后,顿时想笑又想骂人。
    明知自己的生产能力不足,还提出至少占五成的要求。
    更是,要求援建十万吨级大型转炉炼钢厂。
    每一个字眼,都表露一种,穷横穷横的气势!
    方孝孺、蓝玉等人,听到这一条,也羞愧低头。
    这是刚才讨论,保守势力一定要加上的一条,他们虽然反对,却没有实现。
    这些条件,是革新和保守两派,相互妥协的结果。
    他们反对的原因也很简单。
    步子太大了。
    在此之前,朝廷连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炼钢厂也没有。
    即便是那种炉子土法炼钢,成品率都很低。
    一下子上马十万吨级,真的好嘛?
    他们都参观过燕华十万吨级的炼钢厂。
    除了燕王带他们去,后来,自由参观期间,他们又花费很长时间,仔细参观了解了。
    那种十万吨级的炼钢厂,生产中,涉及的技术工种就多的吓人。
    他们认为,朝廷现在,仓促上马十万吨级,太难,步子太大,可能反而得不偿失。
    “为此,十万吨级炼钢厂,可以不在援建序列,我方可以花钱购买,但必须是十万吨级!”
    叛徒!
    黄子澄着,暗骂一句。
    花钱购买这一条,是革新派那些叛徒,要求加上的。
    这不是给燕华,给朱四郎送钱嘛!
    暗骂后,继续道:“最后,我方要求,在机车组装的配套工厂中,增加锅炉制造的工厂援建,以及技术支持,我方必须掌握,自行生产锅炉的技术,而且,锅炉体型巨大,运输不便,贵方援建我方锅炉制造,对贵我双方都有利。”
    朝廷匠作监那些废物。
    让他们仿照燕华第一代六六蒸汽机,造蒸汽机。
    多少年了。
    连那种最原始的锅炉都铸造不了。
    简直都是一群废物!
    黄子澄对这些改进条件十分不满,又不敢对燕华发火,担心朱棣再次直接中断谈判,只能像个怨妇一般。
    一边提改进条件,一边暗骂。
    片刻后,停下来,“这就是我方,在燕华方案基础上,提出的改进条件,我方已经拿出了最大诚意,希望燕华认真考虑,抓住这个机会!”
    撂下一句,自认为,较为强硬,有压迫性的总结后。
    黄子澄停下来。
    眼神,暗暗看向朱棣。
    朱棣笑笑,瞥了眼黄子澄,看向朱标,“大哥,朝廷确定要十万吨级?”
    朱标嘴唇动动,下意识想,确定。
    可话到嘴边,看到朱棣有些无奈的笑意,又咽下去,看着朱棣。
    朱棣无奈道:“帮助朝廷建设十万吨级的炼钢厂,燕华这边没有问题,实话,对此,我们根本不怕技术泄密什么,十万吨级的大型转炉炼钢厂,整个天下,除了我们燕华有能力建设,别无分号。”
    十万吨级炼钢厂涉及的技术。
    朝廷除了不断向燕华购买成套设备,根本不可能仿造。
    “而且,十万吨级的炼钢厂,在生产实践中,涉及的工艺技术,以及需要配套的技术工人,对工人素质的要求,也是一万吨级的数十倍……”
    给朝廷提供三座一万吨级型转炉炼钢厂,其实是根据朝廷的实际状况决定的。
    即便如此,燕华都得派出大量技术工人,去手把手教很长时间。
    绝不是几个工程师,就能搞定。
    更何况,十万吨级。
    “十万吨级在生产中要求高,在维护中,要求更高,每一次维护,以燕华技术工人现在的素质,都需要花费至少七天时间,同时,需要至少一千人参与……”
    ……
    朱标看着朱棣,从老四的神态,他能判断。
    老四似乎的确,并不是不想提供十万吨级的,而是真诚认为,一万吨级更适合朝廷。
    这倒是与方希直、蓝玉等人的观点一致。
    可……
    燕华那种十万吨级的,太让人羡慕了。
    那种钢铁巨兽的狰狞,他这段时间,好几个晚上,都被出现在梦中的钢铁巨兽惊醒。
    ……
    “好,这一条就按照燕华方案执行。”朱标犹豫挣扎许久,最终决定接受朱棣的建议。
    黄子澄张了张嘴,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朱棣继续:“成本价砍一半,不合理……”
    “老四!”朱标直接打断朱棣的话,“这一条,我认为很合理,我们砍一半,也不是无的放矢,根据我们的了解,你们建造吕宋中央地区铁路的营建成本中,的确人工成本占据了一半。”
    即便砍掉一半,每公里都一千两白银。
    八九千公里,就是八九百万两白银!
    “太子。”叶茂坐在朱棣身后,突然插口,“太子也了,你们了解到的,是营建成本,我们燕华为朝廷建设大十字铁路计划,一旦建设成功,朝廷在经济、军事上可以得利多少?”
    “我们双方现在谈判的是商业合作,我们是和朝廷做生意,不是救济朝廷,我们总要盈利,所以,朝廷不能要求我们,用成本价,帮朝廷建设铁路,这不是做生意。”
    朱标微微皱眉,“可你们的建造成本中,除人工成本,材料成本中,例如钢铁消耗,你们在采购中,已经给了炼钢厂足够利润,现在,朝廷按照燕华的采购价格,也给了燕华炼钢厂足够的利润……”
    叶茂苦笑。
    太子或许对商业懂一些,可明显懂得不多。
    随即解释,“太子,为朝廷营建铁路的商业体,是燕华的铁路建设公司,是,朝廷采购燕华的钢铁,给了炼钢厂足够利润,可按照成本计算,没有给铁路建设公司利润啊。”
    “铁路建设公司,也拥有一系列施工技术,朝廷建设铁路,要用到这些技术,就必须为这些技术付费……”
    这些技术,又不是刮大风白得的。
    那都是在建设中,耗费了很多工程师的脑力,很多施工人员,甚至付出生命,总结得来的。
    对于这些献出生命的施工人员。
    补偿、赡养施工人员妻儿,这都要铁路建设公司承担。
    ……
    朱标脸有些发烫。
    朱棣抬手制止叶茂。
    道:“大哥,按照扣除人工的成本进行施工,乃至援建锅炉技术,都不是问题,不过,朝廷要答应我方一个条件。”
    朱标微微皱眉。
    他感觉,这个条件,一定是一个,让他十分难以接受的。
    因为,老四突然的让步太大了!
    朱棣伸出三根手指,“未来十年内,朝廷为燕华,提供三百万迁民!”
    “并且,朝廷在建设中,征召徭役,即便不给百姓工钱,也至少,要管百姓的日常饮食。”
    徭役制度,对百姓太苛刻了。
    建设铁路,又是强度很高的劳动。
    他无法改变朝廷的徭役制度。
    但,想给百姓争取一点利益。
    比如,不要再让百姓,自己携带食物了。
    他当过农民,参加过徭役,知道,徭役一分钱也挣不到,还要自带吃食,对百姓的负担有多大。
    朱标眉头紧拧。
    为百姓提供吃食,他倒并不在意。
    朝廷这些年的粮食储备,这点消耗,根本不是负担。
    可……
    三百万迁民!
    胡惟庸、吕本等人的脸色也十分凝重难堪。
    人口!
    这是朱四郎燕华发展最大的制约。
    要知道,即便现在,燕华总人口,也不过刚刚超过四百万罢了。
    一旦再给他三百万。
    十年之内。
    依着燕华的医疗条件,恐怕总人口就会突破一千五百万!
    朱棣知道,这个条件,一定很难让朱标接受,继续加码:“一旦征召徭役,青壮劳力离开,必然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燕华可以无偿向征召徭役的村庄,提供一批畜力播种机、联合收割机,而且,参与铁路建设的百姓,拥有优先迁民燕华的权力!”
    “王爷……”叶茂开口,这条件实在是太优惠了!
    朱棣抬手制止叶茂。
    眼睛紧盯朱标……
    大哥会答应吗?
    赚不赚钱无所谓,只要大哥肯答应,给他三百万迁民名额。
    就算是免费为大明承建大十字铁路计划,他都敢答应。
    之所以没有直接把这条底线出来,是怕把大哥吓到,反而让大哥疑神疑鬼,缩回去。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2/12968/487352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