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四百三十七章:东番是不是比福建更加震撼!

第四百三十七章:东番是不是比福建更加震撼!

推荐阅读:反穿后她成了顶级大佬超级拳王企鹅系玩家直播神豪史上最强小萝莉快开门啊,我是你们队长阿威!多元地球之主蔡文姬和她的病娇夫君人在斗罗,我一剑封号斗罗一人得道

    “可以啊!”
    朱允炆听着朱标回答,抿唇忍着心中激动窃喜,手攥着马缰,更紧了几分。
    “吕大人……”
    后面马车内,胡惟庸看着朱标、朱允炆父子,放下车窗帘,笑道:“吕大人了解太子爷的性格,今后培养允炆皇太孙,就照着太子爷的方向培养……”
    他倒不奢求,朱允炆像极了太子。
    太子将来就会废了太孙,立朱允炆为储君。
    这种可能性很。
    太子的光芒,这些年虽然被朱四郎遮掩了很多。
    但谁要是把太子当做一个昏聩之人,谁就要倒大霉。
    “允炆殿下越像太子爷,太子爷在太孙身上,看不到的东西,就会在允炆殿下身上看到,必然会更加喜欢允炆殿下……”
    反观太孙朱雄英。
    太像朱四郎了。
    若是将来朝廷和朱四郎的燕藩交恶,太子爷看到太孙,就好像看到了朱四郎。
    必然心生抵触。
    此消彼长。
    未来可就有意思了!
    “这种局面,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很高,太子爷即便不废太孙,也会把更多的父爱给允炆殿下,更会给允炆殿下更大的权力……”
    吕本听到这里时,眼睛顿时一亮。
    更大的权力,若是再有他们倒燕联盟的支持。
    太子爷百年之后。
    他家麒麟儿,就能挑战朱雄英了!
    吕本强忍激动,抱拳,手微微颤抖,“胡相金玉良言,我记住了!”
    ……
    “舅舅……”
    不远处,常升骑马追上蓝玉,隐晦看了眼朱标的方向。
    和蓝玉一起的沐英、瞿能、朱能、丘福等人察觉常升有话要和蓝玉,相继告辞离开。
    瞿能、朱能、丘福等朝廷军中,年轻一代佼佼者,是朱元璋点名伴驾南巡。
    朱元璋的目的也很简单。
    这些年轻一代,在他心中,未来会承担,大明军改的中坚力量。
    此番军改。
    朱元璋吸取之前编练四镇新军的教训,痛定思痛,决定进行深入改革。
    不要一扫所有旧军风气。
    但大明百万精锐,一旦重新整顿改编。
    至少要达到朱棣燕藩陆军八成的水准。
    同时,还要依托蓝玉、沐英、丘福、瞿能、朱能这些表现优秀的将领,打造几支绝对的精锐王牌。
    作为大明朝,最利的拳头!
    这几支王牌精锐。
    努力目标就是朱棣的陆军第一镇!
    至少要和陆军第一镇齐平!
    所以,才带着丘福等人南巡,让他们再去整体观摩朱棣的新军。
    ……
    蓝玉收回视线,严厉看着常升,不等常升开口,就率先警告:“我提醒你,燕王是咱们常蓝两家的恩人,见了燕王,你给我夹着尾巴!常茂死了,我一点不可怜,你若是像常茂,就算伱娘,我姐姐再疼你,我也会亲自动手!”
    他太怕,死了一个常茂。
    这个亲外甥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再跳出来针对朱老四。
    人与人之间的情谊是有限度的。
    肆无忌惮消耗这种情谊。
    一定会丧失殆尽。
    一场北征,太子一些做法,已经让朱老四心凉一大截。
    若非有雄英这个朱老四当儿子抚养教导数年的纽带。
    恐怕朱老四……
    至少,当初北征之后。
    朱老四就不是只搞一个关中血案了!
    提及朱棣。
    常升脸微微变白,忙摇头,“舅舅,我就是有一百个胆子,我也不敢和燕王交恶,而且他对雄英这么好……”
    大哥常茂‘自尽’的消息传回后。
    他虽然有点窃喜。
    可更多是对朱老四的恐惧。
    暗杀啊!
    政治斗争中,直接搞暗杀!
    这等没有底线的手段,太可怕了!
    蓝玉见常升是真的害怕了,这才转移话题,“你想什么?”
    常升眼神再次隐晦看向朱标的方向,低语:“舅舅,太子爷对朱允炆是不是太好了,会不会威胁到雄英?”
    蓝玉看了眼朱标方向,拧眉低语提醒:“我不做什么,你也不要做任何动作……”
    这样叮嘱,还不放心,补充道:“南巡回朝后,你们兄弟就跟着舅舅去示范区吧。”
    他们常家这些男丁,比起徐家真的差太远了。
    当然,徐家徐辉祖、徐增寿、徐膺绪能有现在这般优秀。
    朱老四功劳很大。
    他肯定比不上朱老四。
    但这些年,他和过去的自己,也完全不同了。
    他相信,把这些外甥带在身边,让他们去军中,去示范区的乡土村社摸爬滚打,一定能有所长进。
    他和张玉相处的很不错。
    张玉也是个有能力的人。
    相信张玉也愿意教常升兄弟几人。
    ……
    至于朱允炆……
    他不准备对此事,发表任何态度。
    他相信太子即便再喜欢朱允炆,也不可能废了雄英。
    只要这条底线不动摇。
    太子的父爱给哪个孩子多点,关系不大。
    “太子喜欢哪个皇孙,这是太子的家事,我们不要插嘴,我们插嘴,只会引起太子对我们的反感,甚至对雄英的反感,明白了吗?”
    常升低下头,心中很不舒服,可还是点了点头。
    ……
    心思各异的庞大南巡队伍,缓缓前进。
    ……
    朱棣在嘉兴府海宁卫登陆。
    沈旺、沈至父子亲自前来迎接。
    前往湖州府路上。
    沈至在沈旺有事离开朱棣身边时,满脸歉疚道:“王爷,本来我大伯、二伯他们也应该来迎接王爷和王妃的……”
    最初,资产税的消息传到江浙。
    江浙地方士绅豪强,纷纷怨气冲天,对王爷充满敌意时。
    大房、二房压力虽然很大。
    但也决定,顶住压力来嘉兴府迎接王爷。
    “可我姑父顾学文从金陵回来,带回了金陵的消息后,大房、二房就有很多人跳出来反对……”
    朱棣笑笑,“无妨……”
    他倒是能理解沈家大房、二房。
    毕竟他们还要留在中原。
    事情虽然做的有些不地道,可他也懒得计较。
    相较于沈家大房、二房没来迎接他,他对资产税在金陵的消息,更加感兴趣,“你详细与我,你姑父带回来的消息。”
    “王爷的资产税论述传回金陵后,士绅官员对此再度喊打喊杀,这些人趁着百姓搞不懂资产税到底好不好,就展开一场资产税污名化行动,听,现在金陵百姓,都不敢提资产税了。”
    朱棣含笑摇头,“这种情况,将来在燕藩推行资产税时,倒是要提前预防。”
    既得利益的精英层面对有损他们利益的改革。
    最喜欢利用百姓搞污名化。
    别这个时代。
    就是放在后代,教育普及的时代。
    也照样能发挥奇效。
    有些短时间内镇痛,但对长远十分有利的革新,百姓即便受教育,也看不明白。
    “你呢,你对以田亩、房舍、店铺为依托的资产税,有什么看法?”
    沈至笑笑,直言不讳道:“王爷,这样肯定损害了我的利益,不过,我都这么富有了,这点蝇头利,我不在乎,而资产税的推行,其实也十分有利,像臣这种富有的人,一旦成为税收主体,一个政权运转,对普通百姓就更加温和,百姓手中有钱,生意好做,其实对所有人来,都是件好事。”
    在听闻王爷的资产税设想后。
    他就对燕藩未来更加看好了。
    “王爷其实在设立两个税收主体,取消田亩税、人丁税,重视商税,其实就是把过去的农业税为主体,转移到商税为主体。”
    “而资产税论述,则是把税赋征收的主体对象,从普通百姓转移到掌握更多财富的人群中。”
    “无论任何一个朝代,人一旦富有了,就一定要搞排场,建大宅子、养活一群家丁仆从、购置田产,我们这部分人,得到更多的财富,理应通过税赋方式调节,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是在民间层面,不经官府权力,避开雁过拔毛,层层贪墨,进行直接的财富平衡,以商税为主体、结合资产税,则是通过权力进行再均衡,以维持政权的正常运转。”
    “同时,无论是乡土村社,还是雇工身股制,并没有限制有能力的人,得到更多,依旧充分予以了,民间有能力者,成为一个时代的佼佼者。”
    ……
    王爷这套制度设计,绝不是古代那种不切实际的大同天下。
    充分考虑到了人性自私一面。
    也容许人性自私。
    就比如乡土村社。
    如果特别有能力的,赚取第一桶金,不想在留在乡土村社,完全可以离开。
    准许离开。
    但从制度上确立了,不准任何人将乡土村社据为己有。
    朱棣微微诧异,笑道:“没想到你理解的这么深刻,过去咱们中原历朝历代,是一种精英经济、精英政治,有能力的,无论财富还是权力,都会得到最多,最终一定会造成财富和权力越来越向少数人集中,引发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只能改朝换代……”
    “而咱们燕藩,权力要适当分配给底层百姓,同时,要把财富的四五成流向底层百姓,我把这种经济,称之为人民经济,你们这些有能力者,经过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第一次财富分配,再经过商税、资产税第二次财富分配后,你们的财富是得到了燕藩律法确认的。”
    “在这种情况下,你们得到的财富,从燕藩制度角度,完全具备正义性。”
    “从百姓层面,你们的道德品质,经过第一次财富分配,经得起检验。”
    “制度认可你们,百姓从道德方面,认可你们,其实你们更安全。”
    ……
    “未来,未来十年之内,甚至五六年之后,大明境内,随着乡土村社全面推行完成后,财富必然会发生井喷式爆发,如果朝廷没有大无畏之勇气,搞雇工身股制,就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农村是人民经济,而数以千计的省府州县城内,会形成精英经济,到时候,咱们在海外,一起看一看,到底是全面的人民经济好,还是精英经济更好。”
    等他在福建逐步提出、完善雇工身股制后。
    他的确想推动大明全面推动雇工身股制。
    可这个时候,他的处境已经越来越艰难了,后来,大哥更是直接对外放话,朝廷不会全面推动雇工身股制时。
    他就放弃了。
    恰逢张三丰张真人云游福建。
    彼此一次夜谈中,劝他不要急于推动大明雇工身股制。
    留下大明,做一个对照。
    只有对照,才能训导百姓。
    才能教会百姓选择一条怎样的道路。
    “王爷,到时候,大明境内数以千计的城池内,百姓和精英之间的对立矛盾会十分尖锐!”
    “现在不好,我们且拭目以待吧。”朱棣笑笑,策马离开。
    只要广大的农村不乱。
    大明就乱不了。
    大哥不做,雄英也会全面推动雇工身股制。
    等雄英做时,他予以帮助就是了。
    无非就是死点人罢了。
    可对于百姓的教导作用会十分显著!
    沈至看着朱棣背影,怔怔出神。
    “一群蠢货!”
    某刻,沈至苦笑摇头。
    这可不光是对百姓的训导。
    也是对精英层的一次训导。
    不过,大明境内的精英层彼时恐怕要倒霉。
    掌握庞大财富。
    致使百姓怨声载道。
    朝廷恐怕会时不时揪出一两只肥猪,杀一杀,缓减民怨。
    反而还不如燕王燕藩治下的精英层。
    财富得到了道德和律法肯定、确认。
    虽然聚敛的财富少了,可胜在这部分财富光明正大,干干净净。
    是去勾栏听曲挥霍,还是养妻妾无数、亦或是豪宅千亩,都可以光明正大去做。
    “未来很精彩!”
    沈至描绘着未来的景象,唇角便不由露出笑容。
    驾!
    爽朗笑着,催马追赶朱棣。
    ……
    朱棣抢在圣驾之前,抵达沈府。
    当天,沈家大房沈荣、二房沈茂就亲自负荆请罪,向朱棣解释。
    朱棣也没有计较。
    只是详细询问了迎接圣驾的一些具体事宜。
    ……
    两日后。
    朱元璋圣驾抵达沈家所在周庄。
    朱棣率领沈家一群人,在周庄外迎接圣驾。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万岁中。
    无数双目光,都看着,跪在最前面,朱棣一家五口。
    朱元璋、马秀英迫不及待从御辇中下来。
    “起来,起来……”朱元璋快步来到朱棣面前,弯腰,一把抓住朱棣胳膊,声音激动,略带带着些颤音。
    朱棣起身,含笑低语打趣:“儿臣还以为,这次父皇要教训儿臣呢。”
    哼!
    朱元璋满脸思念,闻声,瞬间漆黑,气的哼了声。
    马秀英扶起徐妙云母子三人,瞧着父子二人,没好气瞪了眼。
    这对活宝父子。
    重八不见老四思念。
    见了,父子俩又是这幅德性!
    朱棣见朱元璋很‘受伤’,笑道:“父皇,距离沈家庄园还有十里左右,是先去沈家庄园休整,还是顺路看看。整个周庄的村庄,在沈家帮助扶持下,都全面建成了乡土村社,精细化程度非常高,某些细节方面,土桥村都比不了……”
    朱元璋瞥了眼朱棣身后,沈家众人,“爹不累,顺路先瞧瞧这里的乡土村社建设成果。”
    南巡这一路,他也参观了一些,沿途建成的乡土村社。
    实话,差强人意吧。
    只是一个粗浅的框架,还主要集中在耕作。
    并未发展形成,金陵乡土村社繁荣的农村百业。
    朱棣把沈家三个房头主事之人介绍给朱元璋。
    朱元璋询问:“沈至是哪个?”
    沈至微微愣怔,站出来,“草民沈至拜见陛下。”
    “你给咱讲解吧。”朱元璋直接点名沈至。
    这一幕,让沈家大房、二房颇为失望。
    令朝中文武百官,许多人心中不是滋味。
    所有人都清楚。
    皇帝青睐沈至,是因燕王!
    沈至为首沈家人,陪朱元璋走在前面。
    朱棣放慢脚步,和朱标、朱樉等人走在一起。
    看着被朱标牵手带着的朱允炆。
    朱棣眼中诧异之色一闪而逝,随即笑问:“大哥,雄英这次没来?”
    朱标笑道:“我来了,朝中总得留人,雄英留下来监国。”
    朱棣点点头,随即便和朱樉等人话。
    最后,又去和蓝玉等人打招呼。
    蓝玉见了朱棣,便率先笑道:“燕王,现在恨你的人,可是越来越多了!”
    朱棣不由笑了,“永昌侯,不遭人妒是庸才嘛。”
    哈哈……
    周围蓝玉、瞿能等将领,方孝孺、练子宁、铁铉等文官,顿时爽朗大笑。
    笑声引得众人齐齐转头看来。
    就连朱元璋都被笑声惊动,往后面看了眼。
    众人笑过后。
    朱棣询问:“永昌侯,示范区如何?这些牧民百姓于我有恩,希望永昌侯可以善待他们。”
    蓝玉收敛笑容,郑重点头:“王爷放心吧,现在的蓝玉和曾经的蓝玉不同,我也会约束好军纪,绝不会让老鼠屎,坏了示范区。”
    示范区就是朱老四留给雄英的一笔财富!
    将来雄英推行朱老四的理念。
    大明境内的精英层,乃至军中或许有反对意见。
    但大明境内,无数乡土村社以及示范区绝对不会!
    会因朱老四,坚定不移支持雄英!
    因这些人,都受了朱老四恩惠。
    无法报答朱老四。
    必然会把这份感激之情,转移到,朱老四亲自栽培抚养数年的雄英身上。
    这是朱老四给雄英,留在中原的一笔,极其宝贵,分量极重的政治财富!
    当然,他的境界还想不到这些。
    是他和张玉搭班子,去示范区时,陛下、刘伯温、李善长相继找到他,对他的。
    当今天下。
    恐怕也只有这三位,看透朱老四给雄英留下一份何等厚重的政治财富。
    所以他是打心底里感激朱老四。
    ……
    蓝玉收敛思绪,指了指身后的瞿能等人,“陛下钦点带上瞿能他们这批优秀青年将领,就是去你燕藩观摩你的五万精锐陆军,怎么样,打吕宋,不会没信心吧?”
    朱棣笑笑。
    “此番,我们燕藩,为你们实战演示一次,什么是真正的步炮协同!”
    朱棣自信的话,在众人耳中。
    瞿能等人纷纷对视,眼中迫不及待之色跃跃欲试。
    很快,朱棣身边就聚集了一群人。
    有朱樉为首的皇子们。
    有蓝玉、方孝孺这些与朱棣交好的文武。
    一群人,很快来到周庄内第一个村子。
    沈至带着朱元璋来到村办刺绣坊。
    众人站在外面窗口、门口观看。
    一群妙龄少女正坐在里面纺织丝绸、刺绣。
    有点文学底蕴的朝臣,看到这一幕,忍不住想到一句诗:秀女拈针锦线长,纤纤玉指领馨香。
    沈至介绍道:“陛下,当初帮扶周围村庄建设乡土村社,我们根据王爷的指导,在这些村子建立了学堂,这些女子都粗浅学了三字经、论语,然后我们沈家就派出绣娘教这些女孩子刺绣,学过知识的女子,对于刺绣的领悟能力很不错,仅仅两三年功夫,刺绣的整体能力,就已经超过我们沈家秀坊的熟练绣娘。”
    “现在,每个村,这些女孩子都宝贵的很,别村要想娶走一个这样的女孩子,就必须答应,将来嫁一个这样的女孩子到村子里来,不然,就得出更高聘礼,可是,伴随而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马秀英回头,饶有兴趣询问:“什么问题?”
    这些女孩子不被父母嫌弃。
    相反,还被这么重视,她很高兴。
    农村太多溺死女婴的事情了。
    很多家庭,即便养闺女,大多都是为了百姓之间换亲。
    身为女人。
    大明母仪天下的一国之母。
    她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悲惨不断上演。
    可以前,她也无能为力。
    自从乡土村社建成后。
    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
    金陵附近的乡土村社村,女孩子在养鸡、养猪方面,比男人更有耐心、更有优势。
    女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也渐渐变重要了。
    土桥村那个春妮,嫁到邻村,因为学了点老四教授的数术知识。
    更是成了乡土村社的带头人。
    ……
    沈至笑道:“娘娘,现在周庄有闺女的村庄内,都在讨论,乡土村社的股份,家庭女性能不能分一份,将来出嫁怎么办?带走?还是如何?”
    “很多有女孩子的家庭,随着家庭富裕,嫁女也不在乎聘礼,反而要求婆家许诺,自己女儿嫁去对方家中,必须分一份股份,作为依仗,即便将来被休妻,婆家也不能索要这份股份,为此,闹出好多笑话和矛盾。”
    朱元璋微微皱眉,扭头,冲朱棣招了招手。
    朱棣快步走来。
    朱元璋询问:“老四,你对这个情况,有什么建议?”
    朱棣环顾众人。
    瞧着一些文臣,已经面露愤怒,跃跃欲试想要发表意见,笑道:“儿臣以为,朝廷不必对此抵触惧怕,事物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新问题的出现,这是必然规律,而且,未来随着女性在创造财富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予以她们利益也是必然的。”
    “诸位大人家中有正室,还有妾室,为何正室拥有极大的权力?”
    “到底,就是因为正室在家庭角色中,发挥的作用很大,负责管理后宅、教育孩子等责任,所以需要予以相应的权力罢了,妾室,在诸位大人眼中,就是讨你们欢心,为你们生儿育女的工具,她们的价值卑微,所以不需要予以什么权力。”
    ……
    朱元璋见群臣纷纷尴尬低头,不由笑了。
    有人还想反驳老四。
    可老四把他们拉出来打比方。
    这些人还有脸反驳?
    收回视线,看着朱棣。
    此番,老四和以前不同了!
    以前只有敌视者出手,才有限度反击。
    可此番,不等对方发难。
    老四就摆出一副咄咄逼人姿态。
    “父皇……”朱棣转身看向朱元璋,“我看,朝廷可以以律法的形式直接确认,乡土村社中,女子婚配,正室应当分得一份股份,至于分多少,这个权力留给百姓自己去商讨。”
    可不能因为此事,扰乱乡村婚配。
    他可等着中原人口大爆发呢!
    女性利益得到保障,农村整体生活环境改善,才敢生。
    他认为,这条律法百姓能接受。
    只要不休妻。
    这肉反正都会烂在锅里,最后传给儿孙。
    保障女性权益,也能提振,女性在生产分工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最终,创造更大的财富价值。
    当然,那些妾室,就不在他的考量范围之内了。
    即便搁在后世。
    这种女子,也没有尊严、权力可言。
    未来农民会不会纳妾。
    他感觉,只要不搞什么一夫一妻。
    随着富裕,肯定会出现!
    ……
    周庄的精细化产业,除了农耕、养殖,主要依托沈家发展丝绸。
    在丝绸方面,做的极为细致。
    另外的特色,便是沈家扶持资助的学堂,帮忙修缮的农田水利。
    当天参观结束。
    朱元璋当众予以沈家极高评价。
    亲口承认沈家义商地位。
    如履薄冰十几年的沈家,终于松了口气,喜极而泣。
    当夜。
    沈家为朱元璋准备的书房内。
    朱棣笑着把一份名单递到朱元璋面前。
    朱元璋狐疑拿起,扫了眼,“这是福建军方一些将领,你这是干什么?”
    排在最前面的柳升,当初是天德麾下的猛将。
    天德自解兵权,把麾下将领相继分散安置在各个行省。
    柳升去了福建。
    还是他首肯的。
    朱棣搓了搓手,“儿臣新扩编了四个混成协,麾下将领不够,有些将领,强行提拔,指挥能力、经验也不够,儿臣希望父皇能支援儿臣几个将领。”
    四个混成协。
    陆军第一镇的营级管带,的确能提拔。
    他也这样做了。
    周先觉、孙元楚、周浪几人相继被提拔为正副协统。
    可还有一个混成协,实在没有人选。
    强行提拔。
    对军队建设不好。
    而且,对兄弟们也不负责任。
    能力没有磨练好,强行提拔到高位,那是害他们。
    扩编时,让兄弟们竞争,他就把这些话透了。
    兄弟们对此也没有异议。
    据沈仁介绍,柳升这几年一直在偷偷学习新军操典,并且在麾下,组建了一个营的新军。
    他去福建时,也考校过柳升。
    柳升能胜任第五混成协协统。
    朱元璋瞧着朱棣搓手讪笑,不由笑了,提起朱笔,在名单上批了一个‘准’字,把名单递给朱棣,“准了!”
    老四在外面闯荡。
    除了去年福建财税,他几乎就没给过任何支持。
    不就是几个人嘛。
    柳升、沈仁这些和老四走的近的。
    将来也未必能得到重用。
    索性,就让他们去跟着老四吧。
    “儿臣谢父皇!”
    ……
    朱元璋在沈家休整三日后,继续启程南下。
    半月后。
    抵达建安。
    叶茂、沈仁带着文武两班人马,在建安声势浩大迎接后。
    圣驾缓缓往城内驶入。
    “这……”
    “这是建安?!”
    ……
    当进入城内,所有人都震惊了。
    城内主干道已经被肃清,百姓全都站在街面两旁山呼万岁,跪拜迎接。
    让众人震惊的是,城内主干道的规模!
    足足可以并排行使八驾马车!
    这等规模,都比得上金陵城的洪武大道了!
    街面两侧,耸立着一排排红砖,木质瓦顶房屋。
    这种房屋大家都见过。
    土桥村及周围村庄,都是这种建筑。
    但建安更多!
    目视所及,几乎全都是这种屋子。
    朱元璋撩起帘子,看着一排排崭新房舍,看着沿街跪拜的百姓,面色红润,穿的衣服倒不是绫罗绸缎,一眼就能看出,都是农村土布,可竟然没有补丁!
    大人孩,女人老人,都是如此!
    朱元璋扭头看向坐在身边的朱棣,指着外面:“建安以前可是福建最穷的少数县府,现在都这么富裕了,百姓连补丁衣服都不穿了?”
    朱棣不由笑了,摇头:“父皇,怎么可能,这就好比家里来亲戚,或者出门,总要穿的像模像样,百姓这是为了迎接父皇换的新衣服,平日里,他们在城内商号做事,要么穿统一的服饰,回家后,也是穿旧衣服。”
    “我不清楚,统一穿新衣服,是不是建安县令要求的,但我可以肯定,至少建安百姓,人人都有一套新衣服。”
    建安城内,集中了大商号数百家。
    其中建设的中转仓储货栈就有一百三十多个。
    都搞雇工身股制。
    百姓都有能力给自己做一件新衣服。
    何况,产自建安本地乡土村社的土布,本地销售,价格很便宜。
    “至于这些建筑,是商人建的,商人从百姓手中购买原来的宅地,建设临街店铺,而百姓得到前,去城中其他地方,继续建设这种砖瓦房舍……”
    建安这几年,其实完成了一轮房地产开发。
    只不过,这一轮地产,是由经济发展催生的。
    并非建安官府推动。
    建安官府,只是在他的授意中,安排规划,同时确保百姓利益罢了。
    “建安城附近好几个村庄,盛产黏土,发展制砖产业,据叶茂汇报,如今,建安百姓改善居住环境,往往都会优先考虑这种红砖木顶瓦房,比购买木材更实惠,砖石比土坯更耐用,也稍微更好看些。”
    ……
    朱元璋在福建,一呆就是两个月。
    看了随着福建富裕,到处扩建的县学,以及乡土村社中,越来越多的学堂。
    在朱棣带领下,参观了福建云雾笼罩中的茶山。
    亲眼目睹了,一群妙龄少女,在一排排茶树陇中,背着背篓,唱着欢快民谣,采摘早春嫩茶。
    还尝了一些乡土村社村庄晾晒的柿饼。
    玉米面和红枣粉,制作的红枣糕。
    和百姓一起栽种甘蔗。
    见证了,一些乡土村社是如何利用橡子为精饲料,结合酿酒产生的玉米秸秆,喂养牛羊猪马。
    ……
    随行的百官,越看越沉默……
    看过后,所有人都明白,福建一个垫底行省,为何会在短短几年时间,冲到第三税赋大省。
    所有人也都明白。
    这么发展下去。
    如果直隶,无法在一两年之内,迅速完成乡土村社,一定会被福建超越。
    要知道,直隶的人口更多,地域更广,可耕种面积,良田更多!
    即便如此,看了福建,所有人都不自信!
    直隶能在一两年之内,全面完成乡土村社吗?
    即便完成,不搞雇工身股制。
    直隶的领先,还能维持几年?
    两个月后。
    圣驾抵达闽县。
    也不知是疲倦,还是打击太大,压力太沉重。
    百官精神都有些不好。
    抵达后,就纷纷三三五五凑在一起,去‘休息了’!
    朱标书房。
    朱允炆一手捏着一块柿饼,一手研墨。
    朱标伏案写着一路观摩的感悟。
    朱允炆抿唇,终于忍不住了,“父亲,四叔的东番,是不是比福建更加先进?更加令人震惊!”
    没来之前,他一直觉朱祈婳的那些,都是臆想出来,吹牛的。
    可一路观摩,给他的震撼太大了!
    福建这份震撼,毕竟是留在了大明。
    可如果东番比福建更震撼……
    他不愿看到这一幕!
    朱标顿笔,抬头,含笑看着朱允炆,“很震撼?”
    朱允炆抿了抿唇,不想承认,但不得不承认,“孩儿感觉,福建之外和咱们大明其他地方,宛若两个世界!”
    就是金陵,都没有福建这种欣欣向荣的活跃。
    沿途这一路。
    路上到处都是拉着货物的马车。
    无论是赶车的车夫,还是采茶的女子,又或是在田间干活的百姓。
    总能听到这些人的嬉笑声。
    这样一幕,即便在金陵都并不常见!
    外公这两个月,每当休息,脸色总十分难看。
    朱标微微愣怔,随即笑道:“父亲也不知东番什么样子,只有咱们到了,才能知道,去了以后,好好看,将来和你大哥,一起把咱们大明建设好!”
    “咱们大明未必一定要走东番或者福建的路子。”
    “我们也可以找一条,适合我们的路,但我们一定要观摩学习。”
    朱允炆重重点头。
    他一定不会让燕藩超过大明的!
    外公过。
    若是有这种苗头,朝廷以雷霆之力,拍死燕藩即可!
    “父亲,皇祖父是不是要肯定福建模式,把福建设立为朝廷直辖区?”这是外公让他问的。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2/12968/487337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