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暗夜轰鸣!

推荐阅读:登仙进击指南人在斗罗,我一剑封号斗罗史上最强小萝莉农门喜事:拐个皇帝来种田消费系男神从土木之变开始模拟天下医步青云重生在高考前废材纨绔之腹黑邪妃我的公公叫康熙

    “海童,有必要这么紧张吗?”
    当海童提出,今晚城内所有步军精锐,全都登城值守后,一名万夫长便提出异议。
    其他几位万夫长,也纷纷看向海童。
    大家都是万夫长。
    海童只不过是被王爷,任命为守城主帅罢了。
    海童环视袍泽,严肃道:“诸位,当初辽阳被明四皇子千里奔袭攻破的教训,大家已经忘记了吗?”
    几位万夫长神色渐变凝重。
    当然记得了!
    十分惨痛的教训!
    “我们任何人觑、轻视明四皇子,都是对我们自身不负责任,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明四皇子恰恰有可能这样做,并且做成!我想,大家都不想成为明四皇子的俘虏吧?”
    “好了,海童别了,我现在就调兵去北门。”
    “对,我会亲自坐镇!”
    “他明四皇子只要敢来,这和林,定是他折戟沉沙之地!”
    ……
    万夫长们纷纷表态起身离开。
    海童带着回来报讯的千夫长,亲自登上南城瓮城城头。
    和林是蒙古人过去的政治、经济中心。
    虽然蒙古人没有建城的传统。
    但却在和林,修建了一座城墙高达四五丈,同时配有瓮城,双层防御体系的坚城。
    这是脱古思帖木儿,捕鱼儿海都不曾有的。
    海童赶到城头时。
    麾下两万步卒精锐已经全部登城。
    站在城头边缘,凝视远处黑暗,片刻后,视线收拢,在城外,围坐在篝火堆旁,吆喝痛饮的斥候队将士。
    微微皱眉,扭头,吩咐斥候队千夫长,“你下城,约束好斥候队,率领斥候队去城西隐藏起来,若今夜明四皇子的陆军第一镇真的攻城,就在他们攻城最为激烈时,予以雷霆打击!”
    千夫长唇角抽抽。
    虽,现在的天气,气温暖和,去城外也无妨。
    可他们赶得着急。
    并未带任何扎营辎重。
    而且海童万夫长的意思很明白。
    大伙儿连篝火都不能点,要秘密隐藏在城西。
    至于这么紧张吗?
    他不信。
    明四皇子真的今晚攻城。
    陆军第一镇短短几天时间,奔袭千里。
    还有战斗力?
    他们骑在马背上,人歇马不歇,都累得够呛。
    何况,陆军第一镇都是一群汉民组成的军队。
    他们的耐力,还能比得上他们草原人?
    ……
    千夫长满腹牢骚,最后,在海童越发严厉的眼神注视中,再次悻悻乘坐吊篮下城,带着麾下千余骑,骂骂咧咧中前往城西隐藏。
    海童目视斥候队隐藏起来,才收回视线。
    目光再次,投向远处黑暗中。
    他是洪武九年,从辽东逃回辽阳王麾下的。
    那年正月,刚好发生了明四皇子被贬之事。
    他之所以叛逃大明。
    实话,是因冯胜。
    朱皇帝把他们这些蒙古归降将领,配属给前线明军将领。
    希望用他们在大明受到的优待,劝降更多元军将领。
    当初,他也积极为大明朝奔走联络,服很多对北元未来,感到绝望的将领归降大明。
    可冯胜却屡屡把他的功劳,据为己有。
    又加,他看出冯胜想当辽东王的野心。
    归降大明后,他也深知,大明勋贵和朱皇帝之间的矛盾。
    没有上升希望。
    又加看到大明内部斗争矛盾极为激烈。
    他就琢磨,若是大明类似冯胜这些拥有兵权的勋贵,纷纷和朱皇帝对着干。
    一统中原,新生的明王朝会不会分崩离析?
    毕竟,朱皇帝出身太寒微了。
    没有任何底蕴。
    若是麾下这些勋贵造反。
    朱皇帝的大明江山,真有可能昙花一现。
    若真如此。
    他们蒙古人痛定思痛,或许还能卷土重来。
    若是再次卷土重来。
    他们蒙古人应该能吸取上一次统一中原的教训。
    想要统一中原,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把自身变为汉人,接受中原的汉化。
    这种观点,整个草原精英层,在从大都撤退后,就都如此反思过。
    多重因素促使下。
    他最终逃回辽阳。
    没想到,后面事态发展,与他所判断的完全不同。
    并未出现,朱皇帝与勋贵间,尖锐不可调和的矛盾!
    现在看来。
    明四皇子发挥了很大作用。
    据,明四皇子纵横草原凯旋后,明朝骄纵的武将就老实了。
    带回传国玉玺,朱皇帝天命所归更是被中原百姓认同。
    再后来,就传出,明王朝全面推行明四皇子提出的乡土村社。
    民心进一步凝聚。
    朱皇帝的皇权更加稳固。
    若无明四皇子的巨大贡献,他可以十分肯定,以他降明后,对大明局势观察。
    朱皇帝和武勋之间的关系。
    断然不可能如此稳固!
    “明四皇子,你们大明的君臣,可曾全盘梳理过,你对大明局势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海童失笑摇头。
    恐怕没有吧?
    若有,大明内部,就不该有那么多人,容不下明四皇子。
    他可听,大明很多人都特别恨明四皇子。
    ……
    临近子时。
    一辆辆马车,靠近距城五里左右。
    每一个将士深陷的眼眶内,一对明亮坚毅的眼睛,盯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城头。
    余光,则全都崇拜、激动,暗暗看着前方,伫立马背的背影。
    朱棣拧眉盯着灯火通明的城头。
    守军有些多啊!
    而且城墙也十分高大。
    哪怕在五里之外。
    都能借着城头火光,感受到这座塞上第一城的雄伟。
    元世祖忽必烈没有定都大都前。
    这里就是整个天下的政治、经济中心。
    每逢皇权更迭的忽里台大会,就在这里召开。
    元朝无与伦比庞大疆域内,无数的部首领,在忽里台大会召开时,都会齐聚这里。
    各种肤色的贵族人种,都以能参加忽里台大会为荣。
    蒙古人统治下的所有教派,这一天,都要派出重要人物,前来恭贺新的草原共主登基。
    他想要父皇支持兄弟们走出去。
    就是希望。
    有一天。
    大哥在大明召开,属于他们大明的‘忽里台大会’时,重现这般境况。
    蒙古人不善经营和统治。
    他们的统治,即便是元朝统治整个中原时期。
    其实本质上,还是草原那一套。
    除了收税。
    对地方的管理根本没有一套严谨有序的逻辑。
    所以,蒙古人的忽里台大会,还不够隆重,还不够让天地日月,黯然失色。
    若是大明拥有蒙古人那般庞大的疆域。
    大明召开的‘忽里台大会’,那一定时亘古未有的空前盛况!
    大明的君主。
    大哥!
    将会是天下间,最为耀眼的。
    大明!
    中原!
    也将是整个天下,真正的中心!
    如今已经洪武十七年了。
    大明内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继续推进乡土村社、父皇还要更改相制。
    也不知,会废相,还是听取他的建议,增相,扩充为内阁。
    ……
    总之,父皇还有很多未办完的事情。
    也不知,父皇能不能等到,支持兄弟们走出去。
    大哥登基后,会不会改削藩为支持兄弟们走出去。
    这一切,他都无法去掌控,充其量只能建议罢了。
    往后,就是建议,有多少人听,能执行到位多少,恐怕也是个未知数。
    ……
    朱棣摇了摇头,收起心中遗憾。
    开始认真打量远处城防。
    距离太远,看不清晰。
    但火光映照中,还是能看到,城头人影绰绰。
    纳哈出的步军提前撤入和林城内,并不奇怪。
    ……
    众人一边观察城头,一边余光紧盯朱棣。
    等着朱棣下达指示。
    “不好打啊!”
    某刻,朱棣沉凝声响起,众人纷纷转头看去。
    朱棣收回视线,看向谭渊,“让兄弟们全都下马车休息,在等等……”
    眼下,整个城头灯火通明。
    他们只要再靠近,就会被元军第一时间发觉。
    不如等到四更天时。
    人最是疲倦时,再行动。
    很快,兄弟们细微的呼噜声响起。
    朱棣翻身下马,揉了揉脸,让脑子清醒些。
    “王爷,伱也休息会儿吧?”谭渊提醒道。
    王爷比他们任何人都累。
    奔袭的九天内。
    王爷不但休息的最少。
    而且大脑时时刻刻都要高速运转,思考行军、战斗等一系列问题。
    身体、精神的双重疲惫,这是十分熬人的!
    朱棣含笑摇摇头,抬手拍了拍谭渊肩膀,“我没事……”
    话中,招了招手。
    徐辉祖、张武等人纷纷凑过来。
    朱棣指着远处城头道:“城上的守军太多了,我们一镇兵力,想要撼动这座坚城,除非咱们是天兵天将,所以,这一战,不能硬打。”
    ……
    众人纷纷认真倾听朱棣的分析。
    “把军中的火药集中起来,制作十几个炸药包,等四更天攻城前,派出一队机灵的兄弟,带着炸药包,沿着城外密密麻麻的蒙古包,潜伏到南门,用炸药把城门炸开……”
    夜战就要发挥夜战的优势。
    和林坚城,没有护城河。
    外面还有密密麻麻的蒙古包。
    兄弟们完全能摸近后,沿着那些蒙古包,潜伏到城门。
    “一旦城门炸开后,全军的四十五门火炮,分为三段,每段十五门,全都给我瞄准城门附近的城墙射击,兄弟们跟着我,踩着弹点往前冲,往瓮城内冲,一旦我们的兵力冲入瓮城,城头守军必然惊慌,忙于对付我们,辉祖、谭渊、张武,你们乘机给我登城陷阵,夺取城头!”
    谭渊皱眉道:“王爷,我领兵往瓮城冲吧!”
    冲击瓮城,尤其冲入瓮城内,太危险了。
    要同时面临内外城的攻击!
    朱棣笑着,坚定摇头:“这件事,必须由我来!”
    他为了大明前途命运。
    把兄弟们带到这里,发起一场,极为凶险的攻城战。
    已经很卑鄙了。
    这一战,他必须冲在最危险的地方。
    他知道,今天恐怕会有很多兄弟丧生。
    可即便如此。
    他也一定要这样做。
    慈不掌兵!
    若是此战,大哥出点问题,主力数十万精锐折损。
    大明过去十七年,奋斗积累的家底,等于全都折进去了。
    数十万精锐重新补充武装。
    战死者的抚恤。
    实话,朝廷如今财政比较宽裕,也支撑不了。
    必然要加紧对下面百姓的盘剥。
    民间动荡。
    朝堂动荡。
    正在推进的乡土村社,也极有可能会骤然终止。
    朝廷盘剥,民间动荡。
    这也是士绅为首精英层发家致富的机会。
    大量土地会在动荡期入士绅之手。
    等朝廷重新稳定。
    再次武装出数十万精锐时。
    再想推行乡土村社。
    随着丧失土地的百姓越来越多,恐怕就十分困难了。
    现在,大明境内有百万贫无立锥之地的纯佃农。
    朝廷可以直接忽略这些人,将这部分百姓,当做沉默的少数。
    可如果,这个人数,扩大到七八百万时。
    朝廷还能把这部分沉默的少数,忽略掉吗?
    到时候,这七八百万百姓,看着其他乡邻借助乡土村社过上好日子。
    心里不平衡。
    指不定会做出什么事呢!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一百万患不均,不可怕。
    数百万人患不均。
    就很可怕了!
    所以,哪怕他最终要离开大明,也绝不容许这种情况发生。
    哪怕把整个陆军第一镇。
    以及自己的命搭进去。
    他都要拿下和林。
    只有拿下和林。
    他才能不受阻碍,赶往捕鱼儿海。
    无论如何,中原好不容易积攒起的这点底蕴,绝不能赔进去!
    历史上,‘他’不成器的重孙,把几代人积累起的底蕴赔进去,自此大明国运开始急转直下。
    他不可能,让历史重演。
    “好了,此事就这么定下了,大家都去休息吧!”
    朱棣罕见在军中,首次如此武断。
    谭渊等人顿时无奈。
    啪!
    纷纷立正领命后离开。
    只剩朱棣一人时。
    再次看向远处的和林城。
    仔细分析,还有什么没有考虑进去。
    其实,他心中的不宁,越发强烈了。
    军人与生俱来的第六感,不会欺骗他,这种感觉,两世为人,几乎从未出过错。
    可这一战,他有非打不可的理由。
    数千年来。
    华夏大地,那些为民族、为家国无畏赴死的先烈们。
    大喊着冲锋前。
    他们肯定也能预感到危险。
    他们肯定也会有强烈的不安。
    可他们发起冲锋时,却毫无畏惧!
    ……
    哇……
    朱府。
    寝殿内。
    三个女人乱作一团。
    徐妙音看着在乌云琪格怀中,哇哇大哭的金豆子,担忧道:“咱们家金豆子不是最喜欢乌云姑姑嘛,怎么乌云姑姑抱都不管用……”
    乌云琪格哄着金豆子,听到徐妙音的话。
    忙示意徐妙音。
    徐妙音立刻意识到什么。
    上次姐夫深陷草原时,雍鸣和祈婳就闹腾的不行。
    随即,扭头看向徐妙云,“阿姐,咱们家金豆子本来就不省心,没事的,没事的……”
    徐妙云勉强笑笑,掩饰眼底浓浓忧虑。
    有时候,这种玄之又玄的事情,还真不能不相信。
    徐妙云胡思乱想着,狠狠摇头。
    她的四郎,顶天立地,那么厉害,绝不可能有事!
    四郎那么在乎她们母子。
    绝不可能丢下他们不管!
    何况,四郎只是偏师负责吸引北元兵力。
    凭借四郎的指挥能力。
    十数万兵力,足够与纳哈出周旋了。
    根本没必要涉险。
    只要等大哥打下捕鱼儿海。
    和林能否打下,其实并不重要。
    四郎不会为了功劳、名利,非得打和林,只要拖着纳哈出周旋即可!
    一点点分析着。
    徐妙云渐渐安定。
    消息不通畅。
    徐妙云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恰恰是最不可能出事的太子主力一路,正在步步逼近危险。
    ……
    临近四更天。
    朱棣看着三十个选出来的兄弟,其中,大部分都是跟随他纵横草原的兄弟。
    目前,担任棚、队,副官。
    “记住,一旦引燃炸药包后,你们就混在城外的草原人中撤离城门附近……”
    三十个兄弟静静听着。
    等朱棣话后,压着声音,齐声道:“是!”
    随即,在朱棣等人目视中。
    三十个兄弟,带着炸药包,向城头方向摸去。
    直到消失在夜色中,朱棣才收回视线,挥手吩咐:“出发!”
    “出发!”
    “出发!”
    ……
    各级将领,压着声音,把命令传达到棚一级。
    随即,一万多步军将士率先行动。
    炮兵营将士,牵着战马,牵引炮车,缓缓跟在后面。
    三更天,军中技术性工匠,就把携带的所有猪油,全都涂抹在炮车车轴上。
    靠近三里左右后。
    朱棣率先趴下,一手拿着火铳,一手臂肘支撑地面,开始匍匐前进。
    后方,将士们纷纷跟随。
    这个距离,站着前进,目标太大了。
    已经极有可能被发现。
    炮兵营则开始紧张而有序的卸马、固定炮车。
    杨东旭拿着三角形标尺,认真仔细调整每一门火炮。
    这一次,若是出点问题,极有可能伤到己方将士。
    甚至是师傅。
    他必须亲自把关每一门火炮。
    当朱棣和谭渊等人,匍匐在最前面,抵近距城一千步,距城外绵延帐篷,大约五百步左右时。
    轰隆!
    一声剧烈轰鸣突然在南门城门处响起。
    “怎么了!怎么了!”
    海童正在城楼内休息,突然的轰鸣声中,整个城楼都在晃动。
    尘土弥漫中,海童一下蹦起来。
    砰!
    门被撞开。
    一名千夫长冲进来,脸色苍白,惶恐道:“万夫长,万夫长,敌袭,敌袭,城门被火药炸开……”
    “杀!”
    潮海般喊杀声突然从城外传来。
    海童顾不得听千夫长汇报,脸色骤变,大踏步冲出城楼。
    目视所及,城下已经一片混乱。
    视线延伸……
    远处黑暗中,密集的人潮,汹涌拍打而来!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2/12968/48733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