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 第三百五十四章:观摩团抵达!纪纲告密!

第三百五十四章:观摩团抵达!纪纲告密!

推荐阅读:医步青云农门喜事:拐个皇帝来种田从土木之变开始模拟天下重生在高考前废材纨绔之腹黑邪妃我的公公叫康熙宠你从拥抱开始网游之超神驯兽师神级种植术大明:我,调教木匠皇帝

    “下官锦衣卫千户,求见燕王!”
    纪纲恭敬站在书房外,眼神余光悄悄窥探内里。
    ‘沈仁完全倒向朱四郎了!’
    见到沈仁坐在里面,心中只是略微有点惊讶,来福建、江浙秘密活动快一年,关于沈仁等福建军政官员的态度变化,他还是比较清楚。
    甚至,他都已经把锦衣卫线人,安插到了沈仁身边。
    若没有这种高效办事的能力。
    他也不可能短短时间,被蒋瓛提拔为锦衣卫千户。
    ……
    书房内许久没有回应。
    纪纲顾不上想其他,心头渐渐沉重。
    审视的视线在身上,让他有些喘不上气来。
    “进来。”
    直到屋内平淡声响起时,压力才骤然消失。
    呼!
    纪纲暗暗吐了口气,更加心谨慎了,进入书房,来到书桌前,郑重行礼“下官纪纲,拜见燕王。”
    朱棣审视着此人。
    这个人为何出现在这里?
    与锦衣卫百户去梅花瓶收买吕珍有没有关系?
    吕珍向他汇报,神秘锦衣卫百户,自从出现了一次,这一年多,再未现身。
    仿佛把吕珍给忘记了。
    但他知道,幕后之人不是忘记吕珍。
    吕珍在幕后之人手中,是一条长线,只有在最要命的时候,才会突然启用这颗棋子。
    有这种耐心,布置这种棋局的幕后之人。
    他不敢、不想、不愿深究。
    至于纪纲,都升任千户了,却突然出现在福建。
    他能猜出很多中可能。
    比如,在福建建立更为完善的锦衣卫系统。
    全方位,全面观察福建风吹草动。
    ……
    罢了,左右他也没想做什么,这些人想做什么就做吧。
    朱棣收敛思绪,语气平缓询问:“纪千户来见我,有什么事?”
    纪纲感觉压力突然消失,瞬间有种如沐春风感,暗暗苦笑。
    实话,他不想靠近这位。
    为了观察朱四郎的海军、新军,他也乔装打扮去了闵安镇码头。
    吴海就那么被杀。
    仿佛捏死一只臭虫。
    “禀王爷,下官是来通知王爷,观摩团已经从金陵出发……”
    宋濂、沐英、蓝玉、俞同渊、方孝孺……
    沈仁听闻纪纲报出的一大堆名字,惊的微微张嘴。
    观摩团的规模,也太大了吧?
    余光看向朱棣。
    朱棣也略微震惊,‘没想到,老头子弄出这么庞大的观摩团。’
    腹语同时,点头道:“我知道了。”
    原本打算,处理完福建的事情后,就尽快折返鸡笼屿,如今看来只能停留在福建,等观摩团抵达,然后一起去鸡笼屿。
    从观摩团离开金陵的时间算。
    去鸡笼屿大概是年节前后吧。
    就招待观摩团在鸡笼屿过年吧。
    很快,朱棣就有了观摩团抵达后的大概安排。
    起身,来到沈仁身边,拿起火铳,转移话题询问:“春节后,我让辉祖交由锦衣卫,将这种长管身新式火铳送回朝,你知不知晓此事?”
    纪纲暗暗苦笑。
    他已经猜到,朱四郎想问什么。
    他当然知道了。
    他在金陵时,就专门负责收集、汇总、分析福建方面锦衣卫信报。
    朱四郎送回朝的火铳,他不但亲眼见过,而且还亲自射击试验过。
    长管身火铳在百步左右,依旧有很强杀伤力。
    除了准头比不上弓箭,可几乎已经和弓箭差不多了。
    其实,战场上,两军交锋,并不追求特别苛刻的准头。
    就是弓箭兵,战场上,很多时候,也只是瞄准敌人密集的区域,进行攒射罢了。
    利用密集的数量,达到大量杀敌的目的。
    当然,即便长管身火铳,相交弓箭的弊端也很大。
    发射后,重新装填弹丸、火药所需时间太长。
    一个善射的弓箭手,射出六箭,火铳手或许才能完成两次射击。
    “卑职知道,此事还是卑职亲自处理,禀明指挥使,又由指挥使向陛下汇报……”
    朱棣微微皱眉。
    纪纲突然变得更加恭从,让人费解。
    “既然你亲自处置,那就应该清楚,我送这种长管身火器回朝的目的。”
    纪纲硬着头皮点头。
    朱棣继续,“我在鸡笼屿的火器工坊都已经找到了一种,比较廉价且效率较高的改进工艺,朝廷匠作监,拥有数万名匠人,这么长时间,对火铳的改进如何了?”
    来了!
    纪纲早猜到朱棣要问什么,已经想了一套应付辞,“禀王爷,朝廷认为这种长管身火铳,还有很大弊端,所以决定在王爷长管身火铳基础上,继续摸索研究,希望能制作出一种,彻底取代弓箭的火铳,匠作监的大人们认为,用现在这种长管身火铳,代替朝廷现在用的铸铁短管身火铳,耗资巨大,提升却微乎其微……”
    朱棣眉头皱的更紧了。
    老头子他们难道就这么短视?
    长管身火铳的确还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但战场威力也已经十分惊人了。
    他是先天条件不足。
    否则,陆军第一镇,他就会大量列装火铳。
    把刀盾兵的比例,压缩到最。
    实话,配置了铳剑的长管身火铳,其实基本已经满足,冷兵器作战和热武器作战了。
    陆军第一镇,接近一万三千人。
    如果配置一万把长管身火铳,在配合少量方便携带的铸铜炮。
    就算面对骑兵集团冲锋。
    他都敢直接迎战。
    多段排枪+铸铜炮发射铁砂。
    百步距离,即便骑兵速度快,也会成为一道天堑。
    另外还有陆军骑兵标、以及少数刀盾兵配合。
    不对!
    “纪千户!”就当朱棣意识到,纪纲谎了,沈仁突然开口:“陛下对这种长管身火铳,真是这种态度?”
    纪纲的辞没错。
    可他才不信纪纲这套辞。
    当初因为听信金陵传来的各种信息,差点做出蠢事后,他就专门让家人回金陵,各处打听。
    得到的结果是:陛下十分重视燕王的意见。
    燕王摆明了要在新军中,全部列装这种长管身火铳。
    他不信,陛下会因为长管身火铳的缺点,就放弃改进长管身火铳制作工艺。
    朱棣单手举火铳,铳剑尖锐尖刃,直接抵在纪纲下颚,“!”
    下颚传来的冰冷感,让纪纲浑身紧绷。
    循声看向朱棣。
    对上朱棣冰冷眼神,纪纲满嘴苦涩,原以为能糊弄过去,没想到还是被识破,结巴道:“殿下,据卑职打听……”
    匠作监一些官员,是太子系的人。
    这些人不想改进成功后,军中上上下下都,长管身火铳是燕王弄出来的。
    直白点,就是不想燕王在大明军中影响力太大了。
    所以就直接把改进火铳之事,束之高阁。
    至于皇爷,日理万机,事情交代下去后,以为下面人会认真做,就没有再关注。
    现在好了。
    匠作监那群人不愿做。
    人家燕王仅用半年时间,看样子,是改进了制作工艺。
    至少,应该能承受得起,所以才开始在新军列装。
    燕王都能承受得起,这种生产工艺,朝廷肯定也能承受。
    燕王鸡笼屿工坊都能改进工艺。
    朝廷匠作监,数万能人巧匠,定然不在话下。
    本来,观摩团不需要羡慕此事。
    可如今……
    全都被匠作监那群自做聪明的文官给搞砸了。
    也不知,此等利器,列装军队后,成千上万人齐射,何等壮观?
    也只有等观摩团抵达,跟随观摩团一起去鸡笼屿,才能一窥真容了。
    等着吧。
    若是永昌侯、西平侯等人观摩后羡慕,得知事情原委,匠作监那群自作聪明的家伙,铁定要倒霉。
    ……
    沈仁看向朱棣,见朱棣愣怔同时,满脸失,不由叹了口气。
    这个答案,他早猜到了。
    他也断定,殿下肯定会膈应难受。
    一片好心。
    却被人揣度,任谁都会愤怒、失、膈应。
    ……
    朱棣默默叹了口气。
    他真的挺生气。
    没想到,就因不想让他扩大在军中影响力,就有人把长管身火铳束之高阁。
    这种政治文化、政治氛围,真的很糟糕!
    好在,他已经为大明种下了乡土村社和雇工身股制的种子。
    乡土村社发展向更高级时,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型经济体,必然会催生技术进步。
    无数渴望过上更好生活的百姓。
    会积极主动,提高生产效率。
    组织力以及技术工具,决定生产力大。
    组织力,乡土村社本身就是通过调节人分工合作的组织力,进而提高生产力。
    千千万万百姓,想再提升生产力。
    只能从技术、劳动工具入手了。
    想到这些,朱棣心情好了不少。
    看向纪纲,“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纪纲走后不久。
    孙元楚再次来报,张三丰、沈万三求见。
    沈仁趁机提出告辞。
    片刻后。
    张三丰和沈万三被带到书房。
    座寒暄几句,朱棣忙了一天,实在有些累了,直截了当询问:“不知张真人找晚辈,所谓何事?与吴海有关?”
    张三丰自然看出朱棣脸上倦意。
    笑着摇头又点头,“王爷,月满则盈,水满则溢,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黑就有白,有好就有坏……”
    朱棣挑眉,一时不知这位到底想什么。
    “若无黑对比,人就无法识别白,若无坏参照,天下人就会迷失在好中,进而无法分辨好与坏。”
    ……
    “因有恶,所以人才知何为善,才知善之美。”
    “若真有一天,把恶彻底铲除,老道以为,绝不是一件好事,这世间一定变得更加糟糕,人不知何为善,人不知善之美,一旦崩塌,就是毁灭。”
    ……
    朱棣隐约明白张三丰想什么。
    这位不愧能在历史,留下偌大名头的人。
    把黑白、好坏、善恶看的很透彻。
    的确,别黑、坏、恶这些负面的东西,根本铲除不了。
    就如张三丰所言。
    真能完全铲除,也绝非好事,一定是件极为糟糕的事情。
    无暇的完美,一旦崩塌,就是毁灭。
    朱棣笑道:“张真人是想提醒我,类似吴海这样的人,其实不应该杀,让他们成为衬托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美好的反面,对吗?”
    沈万三惊讶看着朱棣。
    然后视线转移,看向张三丰求证。
    ‘张真人这番话,真是提醒燕王?’
    张三丰含笑点头。
    ‘朱皇帝这个儿子,果真聪慧的厉害!’
    暗暗感慨,随即道:“不错……”
    这位四皇子很聪明,手段也很厉害。
    同时,他感觉,此人骨子里特别冷漠、冷血。
    这种人身居高位,一旦开杀戒,比他爹朱皇帝更狠。
    他就是想为天下苍生劝劝对方。
    若对方出海倒也罢了。
    左右中原百姓不会因他而蒙受苦难。
    可未来,谁能得清呢。
    朱棣笑了,感谢道:“多谢张真人指点,我并不介意某些群体,叽叽歪歪三道四,只要对我要做之事,影响不大,我可以容忍,但若是吴海这样,已经严重威胁到我要做之事,无论他是读书人、还是百姓,亦或是好人,坏人,如果劝不听,我都会毫不犹豫铲除……”
    吴海之流,其实就是大明版公知。
    如果只是叽叽歪歪,几句牢骚话。
    他也不在乎。
    就像张三丰所言,留着这些人,作为反面典型,反衬他做的事情。
    即便部分百姓一时间被蒙蔽。
    可终究纸包不住火。
    百姓幡然悔悟时,反而更珍惜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他曾见过很多年轻的反贼,幡然悔悟后的忠贞。
    可吴海,已经严重触及了他施政根本。
    对于这类情况,别吴海本身就是个伪君子。
    就算换成宋濂那种无私君子,他也会毫不犹豫动手。
    ……
    枭雄!
    张三丰看朱棣,含笑侃侃而谈,意志坚定不移的样子,暗叹一声。
    他看不透这位明四皇子的未来。
    朱棣表明态度后,邀请道:“晚辈想邀请张真人在福建走一走,看一看……”
    张三丰之前出那番黑白、好坏、善恶之论。
    他就动了这个念头。
    并非向张三丰炫耀他的功绩。
    “希望张真人看后,能给晚辈提点意见。”
    这位真人,对于道有着很深的理解。
    或许,能给他提一些意见。
    “老道荣幸之至,若燕王能邀请老道去你的东番看看,老道更高兴!”
    朱棣不由被逗笑。
    没想到,这张真人还是个惯会顺杆爬的。
    随即许诺道:“当然可以,这也是晚辈荣幸,朝廷观摩团已经离开金陵,不久后会抵达,观摩团考察福建后,就会动身前往鸡笼屿,观摩我麾下陆军第一镇新军,到时张真人可与我们一起同行。”
    张三丰含笑点头。
    他对这位皇子编练的新军也特别好奇。
    ……
    朱元璋那人他见过。
    是位雄主。
    但出身缘故,性格比较保守。
    如今大明搞乡土村社。
    把最优秀的儿子‘放逐’出海。
    还派一个观摩团来福考察。
    看样子,这些年变化很大。
    朱元璋的变化,大明的变化,与这位四皇子密切相关。
    以前的大明,他一眼能看到未来。
    如今,看不透喽!
    真想多活几年,多看看,未来,朱家天下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
    双方议古论今,又谈了许久,夜很深了。
    沈至亲自赶着马车来接人。
    张三丰和沈万三才离开。
    马车渐渐远离县衙。
    沈万三放下帘子,感慨道:“可惜了,这位出生晚了,虽是嫡子,却只是排名第四的嫡子。”
    他着实被惊艳到了。
    后面,议论古今。
    朱棣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竟然能和张真人对答如流。
    举手投足间气度,更是令人莫名惊骇。
    可能这位皇子自己都不知,放开了谈,其身上那股气势,多么强烈。
    话音下,好奇看向张三丰:“真人,感觉如何?”
    张三丰略作沉吟,张了张嘴,又沉默不语。
    许久,才:“这等人,我评价不了。”
    有些人的未来成就,他一眼便可洞察。
    不过,这位皇子,他洞察不了。
    也无法评价。
    沈至在外面赶车,竖耳偷听,听到这里时,不由面露惊讶。
    ……
    随后时日。
    张三丰果然开始在福建到处考察。
    甚至还在福建办了一场道会。
    十分鼎盛。
    无数人慕名而去。
    朱棣忙抽不开身。
    但还是让徐妙云带着孩子们去旁听。
    期间,张三丰也给朱棣提了一些有关乡土村社的意见。
    其中关于士绅入股乡土村社,产生的影响最大。
    张三丰建议保留。
    同时,写了一封很长很长的信,阐述其建议保留的原因。
    百姓没有经历士绅入股的坏,就无法产生警觉。
    张三丰提议,不妨把已经发生的士绅入股保留下来,只要确保不扩散即可。
    让已经发生的士绅入股,作为对照。
    等待士绅贪婪,百姓受到损害时,再出手整治。
    更直言,没有坏的、糟糕的前车之鉴,即便写入大明律中,也总有人会修改动摇大明律。
    甚至,某一天,百姓受人蛊惑,都可能要求士绅入股。
    彼时,朝廷当如何自处?
    ……
    对于张三丰设立对照的提议。
    朱棣接到信后,认真考虑,立刻对叶茂做出指示:不准扩散,予以保留,坐等脓疮发作,彻底警示后人!
    纷纷扰扰忙碌中。
    十一月中旬。
    观摩团进入福建境内的消息传来。
    ……
    而于此同时。
    张三丰为朱棣‘效力’的消息,也被纪纲悄悄送回朝中。
    因为他知道,张三丰可是皇爷邀请,都邀请不动的大德大贤!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2/12968/48732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