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这野史,怎么全成真了? > 第26章:皇朝覆灭的原因

第26章:皇朝覆灭的原因

推荐阅读:最强狂兵皇上您该去搬砖了极品驭灵师心痒难耐武道巨擘晚安我的霍先生柯南之初恋是侧写师独宠契约情人重生之资源富豪夺舍成妻

    王权回忆一番昨日与常斌的交谈,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所想,给出答案。
    “从秦二世开始。”
    “秦不过二世而亡,存续14年。”
    “然后是西汉约209年;东汉195年。”
    “大唐盛世289年;两宋合计319年;洪武皇帝推翻的元朝97年。”
    “细细观摩历史的话,只有【汉】和【俩宋】超过了300年。”
    “但再深入下去,便能发现【东汉】的刘秀只是延续了这个【年号】而已。”
    “之后的【俩宋】的皇帝,南宋北宋,都是他们赵家人;所以并列为一个朝代。”
    这些知识,在场学子们都心中了然;完全正确。
    李时珍问:“继续。”
    王权点了点头,继续回应:
    “若在座的各位都熟读史书的话,便能发现——”
    “在新的王朝建立之初,实则大多是在前朝废墟之上。”
    “刚经历过一场战争,这片华夏大地上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
    “而开国之君深知创业艰难,故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像汉初的 ‘文景之治】’、唐初的 ‘贞观之治’,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
    “在开国之初之际,全国百姓的土地分配相对均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人口稳步增长,经济逐步复苏,王朝呈现出蓬勃发展之态。”
    “所以,每个朝代的开国之初,最容易造就【盛世】。”
    看着电视画面内王权的发表感言,江哲表情有些错愕,“想得这么深?”
    “这些连现代非历史的高中生都不一定知道;即使知道也不上来具体的。”
    “估计是他跟昨日常斌的交流有了心德。”
    “我看现在谁敢古代大才子不知道自己国家昌盛凋零的原因。”
    很快,王权继续回应李时珍:
    “但好景不长,随着时间推移,承平日久,后世君主渐渐忘却先辈创业艰辛。”
    “宫廷之中的奢靡之风渐起,外戚、宦官势力悄然滋生。”
    “朝堂之上,官员结党营私、贪污腐败,卖官鬻爵现象屡见不鲜。”
    “像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时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朝堂乌烟瘴气,卖官公然盛行,官治黑暗到了极点。”
    “当种种矛盾激化到百姓难以为继时,民便开始举大旗,声正义;接着各地的起义军将会蜂拥而起,旧王朝在风雨飘摇,尸山血海中中走向末路,新的势力又将在混战中突然崛起,然后开启新一轮的王朝循环。”
    闻言,台上的李时珍想了想,给出回应:“整体非常不错;后半段的官员与政治涉及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后半段只是一个辅助作用;没有回答到根本上。”
    “是否还有?”
    此时,杨修等一众学子们惊愕地看着李时珍。
    王权已经回答得如此震撼了。
    却在李先生眼里,只对一半,错一半?
    不必如此严格的吧?
    这时,王权再度开口:“土地!”
    “哦?你能意识到这个,请继续!”
    “王朝初立之际,土地分配往往相对均衡。”
    “大量自耕农辛勤耕耘,为国家的复苏与繁荣奠定根基。”
    “然而,随着时间的缓缓推移,太平岁月渐长,这一稳固局面开始出现裂痕。”
    “当官的与贵族们,凭借着世袭的特权、政治的地位与雄厚的财力,成为大肆购买土地的人。”
    “他们或是巧立名目,将无主荒地、山林湖泽据为己有;抑或是在灾年,趁农民走投无路时,以低价强行收购土地。”
    “而如今,在我大明也有表现——江南地区商业繁荣,缙绅地主与商人勾结,疯狂圈占土地,大量农民失去安身立命之本。”
    “当这件事继续推演下去,那时候就该有老百姓站出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听到这话,李时珍满意地露出了微笑:“很好!”
    此时,室外。
    吴院长,常斌,苏岳四人面面相觑。
    苏岳看向吴院长,一脸震惊:“院长,这王的学识?”
    吴院长尴尬地笑了笑,“不是我教的;我没这个水平。”
    常斌开口:“是我昨天跟他交流的;这些是我给他起的头;后面是他自己领悟的。”
    苏岳顿时松了口气,“险些吓我一跳;我刚才真怀疑你们岳麓书院全是经天纬地之才;没想到是国子监的常学士的功劳。”
    “不,是他自己;跟我功劳并不大;还是李先生教得好。”
    “您莫谦虚。”
    此时,常斌还未发现李时珍的出人头地之处。
    讲起课来,也中规中矩——提问学生,然后指点。
    这一点,非常中规中矩!
    若李时珍,真如外界百姓的传言有仙人知识,那么光看今日的表现,也不过如此。
    所谓的仙人,即使真有其人;恐怕也是故弄玄虚之辈。
    看着突然浮现常斌的心理话语浮现成字幕,顿时江哲眼前一亮,“我能看到在场有关于我的别人的心理活动和字幕?”
    “等着吧,这位姓常的朋友;后世的知识,岂是你能想象的。”
    这时,室内。
    李时珍问:“还有吗?”
    王权沉思片刻,给出回答:“还有我之前的【党派之争】;还有【继承人】的问题。”
    “有的继承人是大才;有的继承人是庸才。”
    “现在的圣上都很遵守祖训,或历史训;任大儿子为太子。”
    “但他们无法保证的是:太子究竟是天才还是蠢材。”
    “一国有明君忠臣,可保一国数十年。”
    “一国有昏君庸臣,可减一国数十年。”
    “在此起彼伏的增长之下,最后硬撑,皇朝自然不过300载。”
    “得对;但你的答案都很表面;治标不治本,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无法左右王朝300年极限。”
    “这俩答案加起来,算虎头蛇尾吧。”
    “请坐!”
    李时珍抬手示意,随即王权坐。
    他扫视一圈现场众学子,“若满分百分,他能拿70分。”
    “他注意到了一个国家的最根本的因素:【老百姓】。”
    “你让百姓活下去,那么天下不管如何;不会乱。”
    “你一旦让百姓活不下去,天下必乱!”
    “还有呢,还有哪位有高见?”
    话,学堂内众多学子面面相觑,交头接耳。
    很快,17号学子起身回应:“先生,我有。”
    李时珍点头,“。”
    17号学子不假思索地:“我认为是眼界。”
    听到这话,李时珍顿时眼前一亮,“眼界,指的是皇帝的眼界吗?”
    “对,比如洪武皇帝的祖训。”
    “我前几日无意间听见街边的老人家们的——他们洪武皇帝每年将收来的税,支出很多给自家的宗室子弟。”
    “然后,我立刻去翻阅书籍查看了一番。”
    “我发现洪武三年,洪武皇帝开始了大规模分封皇族,他把好多皇子都封为亲王,派到全国各地去。”
    “那时候,他为藩王们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规矩,从封的爵位到每年拿多少俸禄,都规定得清清楚楚。”
    “皇族分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还有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这八个级别。”
    “每个级别的俸禄都不一样,亲王是级别最高的,每年可以拿一万石的粮食;这待遇真的很高很高!”
    “郡王每年有二千石,虽然比亲王少,但也算不少。”
    “镇国将军有一千石,然后每个级别依次减少,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
    “辅国中尉三百石,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二百石。”
    “洪武皇帝这样的俸禄制度,他保证了皇族们生活得很好,也让皇族内部的等级很明确。”
    “皇帝的子孙继承爵位时,除了郡王以上的嫡长子,其他儿子的爵位都会一级一级往下降,降到奉国中尉就不会再降了。”
    “即使到奉国中尉,每年也有200石粮食——相当于在老百姓身上喝血吃肉。”
    听到这个,江哲眼前一亮,连忙心算。
    “一万石=明朝的885吨粮食。”
    “1吨粮食够一家三口吃4.5年。”
    “885吨除以4.5年=196年。”
    不算还好,这一算,就连现代人江哲都傻眼了。
    “沃日!”
    “一个亲王的一年,吃大明三口之家的老百姓的196年的粮食?”
    江哲是知道这个制度的,没有深入去细算亲王的粮食。
    他只知道这是大明的亡国政策之一。
    从未想到,大明的岳麓书院有学子竟能知晓!
    不,不是学子们知晓的;而是老百姓,是大明的老百姓都知晓。
    唯独老朱家...或许老朱家的聪明人可能知晓,但他们会想着——反正后代会解决这个问题,自己当前该享用就享用。
    他们绝不会把自己碗里的东西分享出去!
    “这大明怎么不早点灭?”
    “奉国中尉,每年的200石粮食,那也有1.8吨左右;够一家三口省吃俭用一年了。”
    “哎!”
    一瞬间,他顿时替大明的百姓感到悲哀。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2/12861/486161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