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7章 齐发力
推荐阅读:黄昏议长、乡野小神医、剑仙小道士、农门辣妻:田园种包子、斗罗:开局99级,我直娶千仞雪、死教:诡异事件录、神豪:谁让他有钱的!、拜师青城山,师兄余沧海、天赋者联盟、三叶草精重生记、
雒遵府上,他正在后院设宴款待沈思孝。
“继山(沈思孝字)妙策!代王这份奏疏送到京师,一锤定音了!”
沈思孝脸上也带着笑容,大同的宗藩、边军、士绅一同发难,就算是皇帝也要顾虑影响。
沈思孝道:
“明日还请诸位大人们上书,请朝堂暂罢南兵北上,只要能拖住南兵北上,事成矣!”
雒遵想了想,也觉得沈思孝出了问题的关键。
南兵北上,这是《平戎策》最关键的部分,如果是彻底否定《平戎策》,那阁部大臣必然会激烈反对,因为这是挑战阁部权威。
但事情闹大了,请求南兵暂缓北上,不要激化矛盾,这总没问题吧?
只要阁部不那么激烈的反对,那事情就可以拖下去了。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拖着拖着就没了。
或者,有些政策在遇到阻力后,一下子取消又会引起动荡,就会用拖的办法先将事情停下来,等到影响过去后再悄悄的取消。
历史上很多改革,最后都是轰轰烈烈开始,然后默默无闻的结束。
沈思孝这一套连环拳,可以是将内阁都打的措手不及。
雒遵笑着道:
“这个本官省得,今日都察院的上疏都被陛下留中了,事近成矣!”
作为资深御史,雒遵擅长观察朝堂风向。
前几日上书请罢《平戎策》的言官,都被皇帝下旨惩罚,但是今天都察院联署的上疏,却被皇帝留中不发。
这足以明皇帝也要已经动摇。
而没有皇帝的坚定支持,南兵北上这第一步就实行不下去,《平戎策》就成了一纸空文。
雒遵忍不住喝了一口酒,能阻止《平戎策》,自己就能成为言官中的领袖,升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而沈思孝也同样喝下酒,自己出谋划策,得到六科十三道的背书,观政期满就能留在京师。
更重要的是,《平戎策》如果不能实施,那作为首倡者的苏泽就会遭遇重大打击,而惹出这么大的风波,必然会影响他在皇帝心中的位置。
以苏泽在六科十三道的臭名声,一旦失去皇帝的恩宠和内阁的庇护,就距离贬谪不远了。
-----------------
大同,代王府。
代王朱廷埼在府中秘密设宴,招待大同参将郑年。
地方藩王和边军将领交往自然是大忌,但是大同不是京师,没有那么多锦衣卫。代王又是设的秘宴,郑年还是带着亲信手下百户赵成参加了宴会。
郑年的态度谦恭,对着代王道:
“此次若不是王爷出手相助,我大同卫可就要沦为南兵的骡马了,末将敬王爷!”
代王朱廷埼接了郑年的敬酒,亲自拉着郑年坐下道:
“郑参将,代王府和大同卫同气连枝,不用再这些见外的话了!”
宾主尽欢,郑年又低声道:
“王爷,逆首赵大柱已经逃遁草原,赵家村的军屯也被卫所收回了,过上几日您派人去趟衙门,这块田就是您的了。”
代王朱廷埼面露喜色,赵家村的土地很少,要不然赵大柱也不会领着村民走私。
但赵家村夹在代王府两座田庄之间,代王早就想要占下来,将田庄连成一片。
酒宴更加尽兴,就在这个时候百户赵成道:
“王爷,前几日卫所抓了几个闯关的宗室,眼下正是关键时刻,您还是把积欠的禄米发了吧。”
代王朱廷埼却不以为然的道:
“赵百户放心!那几个闯关的宗室已经被本王严惩了。”
代王一系却不止代王府这么一家。
代王一系传承六代,旁支众多,除了王爵的代王府外,还有一大堆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中尉之类的宗爵。
这些代王旁支,都归代王府管理,也都住在大同周围。
就和大家族中有富有穷,代王府富可敌国,但是很多代王旁支过得很惨。
这些宗室还有宗令禁锢,不能从事农林工商的行当,只能靠着朝廷发放的禄米过日子。
就这点禄米,还经常被代王府克扣。
宗室有藩禁,一生只能留在藩地,但是一些活不下去的宗室会违背禁令闯关入京告状。
山西地区的宗室贫富差距尤为明显,嘉靖时期就有很多穷宗室越关赴京告状。
很显然,代王并没有在意赵成这个百户的意见。
他喝完酒后,又对郑年道:
“明日本王就去城外哭祖庙!让朝廷彻底停罢平戎策!”
-----------------
九月二十五日,代王在大同哭祖庙,消息传到京师,就连隆庆皇帝也坐不住了。
皇帝亲旨抚慰代王,又令部阁在议平戎之策。
见到这个信号,六科十三道又开始疯狂的上书。
史馆中,沈一贯焦急的看着苏泽道:
“子霖,你怎么还坐得住?陛下令部阁再议,你的《平戎策》怕是...”
沈一贯看了一眼苏泽,见到他面色如常,还在提笔写着什么,沈一贯来回踱步道:
“也对!前几日詹事府黄骥上书弹劾你,陛下暂罢了你东宫讲官的差事,这定然是外朝物议汹汹的缘故。这些日子子霖你还是低调些,反正有阁部撑在前面呢。”
沈一贯这也是为苏泽考虑,这些日子言官主要攻击的是阁部大臣,反而对苏泽这个首倡者追杀少了。
这也是正常的,能扳倒一位阁老,那就是言官的军功章,若是能斗垮一届内阁,那就是言官的丰碑了。
任何想要进步的言官,哪里还顾得上苏泽?
只要内阁倒了,苏泽作为前任内阁辅臣的亲信,难道还没人收拾?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只要最上头的山头不倒,就算是受点委屈也算是立功,早晚有机会调回来升官。
头顶上的山头倒了,就算是暂时抱住了位置,也早晚会被清算。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中书舍人走进了史馆。
这位中书舍人名叫潘泉,是赵贞吉身边的两房舍人。
潘泉将一张赵贞吉亲自手书的字条递给苏泽,只见字条上写道:
“戚继光已至天津卫,罪首赵大柱逃奔草原”。
看到这里,苏泽立刻将字条销毁,又对着潘泉道:
“劳烦潘舍人通报赵阁老,苏某明白了。”
潘泉点点头,从史馆离开,苏泽立刻将手里的奏疏写完,然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继山(沈思孝字)妙策!代王这份奏疏送到京师,一锤定音了!”
沈思孝脸上也带着笑容,大同的宗藩、边军、士绅一同发难,就算是皇帝也要顾虑影响。
沈思孝道:
“明日还请诸位大人们上书,请朝堂暂罢南兵北上,只要能拖住南兵北上,事成矣!”
雒遵想了想,也觉得沈思孝出了问题的关键。
南兵北上,这是《平戎策》最关键的部分,如果是彻底否定《平戎策》,那阁部大臣必然会激烈反对,因为这是挑战阁部权威。
但事情闹大了,请求南兵暂缓北上,不要激化矛盾,这总没问题吧?
只要阁部不那么激烈的反对,那事情就可以拖下去了。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拖着拖着就没了。
或者,有些政策在遇到阻力后,一下子取消又会引起动荡,就会用拖的办法先将事情停下来,等到影响过去后再悄悄的取消。
历史上很多改革,最后都是轰轰烈烈开始,然后默默无闻的结束。
沈思孝这一套连环拳,可以是将内阁都打的措手不及。
雒遵笑着道:
“这个本官省得,今日都察院的上疏都被陛下留中了,事近成矣!”
作为资深御史,雒遵擅长观察朝堂风向。
前几日上书请罢《平戎策》的言官,都被皇帝下旨惩罚,但是今天都察院联署的上疏,却被皇帝留中不发。
这足以明皇帝也要已经动摇。
而没有皇帝的坚定支持,南兵北上这第一步就实行不下去,《平戎策》就成了一纸空文。
雒遵忍不住喝了一口酒,能阻止《平戎策》,自己就能成为言官中的领袖,升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而沈思孝也同样喝下酒,自己出谋划策,得到六科十三道的背书,观政期满就能留在京师。
更重要的是,《平戎策》如果不能实施,那作为首倡者的苏泽就会遭遇重大打击,而惹出这么大的风波,必然会影响他在皇帝心中的位置。
以苏泽在六科十三道的臭名声,一旦失去皇帝的恩宠和内阁的庇护,就距离贬谪不远了。
-----------------
大同,代王府。
代王朱廷埼在府中秘密设宴,招待大同参将郑年。
地方藩王和边军将领交往自然是大忌,但是大同不是京师,没有那么多锦衣卫。代王又是设的秘宴,郑年还是带着亲信手下百户赵成参加了宴会。
郑年的态度谦恭,对着代王道:
“此次若不是王爷出手相助,我大同卫可就要沦为南兵的骡马了,末将敬王爷!”
代王朱廷埼接了郑年的敬酒,亲自拉着郑年坐下道:
“郑参将,代王府和大同卫同气连枝,不用再这些见外的话了!”
宾主尽欢,郑年又低声道:
“王爷,逆首赵大柱已经逃遁草原,赵家村的军屯也被卫所收回了,过上几日您派人去趟衙门,这块田就是您的了。”
代王朱廷埼面露喜色,赵家村的土地很少,要不然赵大柱也不会领着村民走私。
但赵家村夹在代王府两座田庄之间,代王早就想要占下来,将田庄连成一片。
酒宴更加尽兴,就在这个时候百户赵成道:
“王爷,前几日卫所抓了几个闯关的宗室,眼下正是关键时刻,您还是把积欠的禄米发了吧。”
代王朱廷埼却不以为然的道:
“赵百户放心!那几个闯关的宗室已经被本王严惩了。”
代王一系却不止代王府这么一家。
代王一系传承六代,旁支众多,除了王爵的代王府外,还有一大堆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中尉之类的宗爵。
这些代王旁支,都归代王府管理,也都住在大同周围。
就和大家族中有富有穷,代王府富可敌国,但是很多代王旁支过得很惨。
这些宗室还有宗令禁锢,不能从事农林工商的行当,只能靠着朝廷发放的禄米过日子。
就这点禄米,还经常被代王府克扣。
宗室有藩禁,一生只能留在藩地,但是一些活不下去的宗室会违背禁令闯关入京告状。
山西地区的宗室贫富差距尤为明显,嘉靖时期就有很多穷宗室越关赴京告状。
很显然,代王并没有在意赵成这个百户的意见。
他喝完酒后,又对郑年道:
“明日本王就去城外哭祖庙!让朝廷彻底停罢平戎策!”
-----------------
九月二十五日,代王在大同哭祖庙,消息传到京师,就连隆庆皇帝也坐不住了。
皇帝亲旨抚慰代王,又令部阁在议平戎之策。
见到这个信号,六科十三道又开始疯狂的上书。
史馆中,沈一贯焦急的看着苏泽道:
“子霖,你怎么还坐得住?陛下令部阁再议,你的《平戎策》怕是...”
沈一贯看了一眼苏泽,见到他面色如常,还在提笔写着什么,沈一贯来回踱步道:
“也对!前几日詹事府黄骥上书弹劾你,陛下暂罢了你东宫讲官的差事,这定然是外朝物议汹汹的缘故。这些日子子霖你还是低调些,反正有阁部撑在前面呢。”
沈一贯这也是为苏泽考虑,这些日子言官主要攻击的是阁部大臣,反而对苏泽这个首倡者追杀少了。
这也是正常的,能扳倒一位阁老,那就是言官的军功章,若是能斗垮一届内阁,那就是言官的丰碑了。
任何想要进步的言官,哪里还顾得上苏泽?
只要内阁倒了,苏泽作为前任内阁辅臣的亲信,难道还没人收拾?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只要最上头的山头不倒,就算是受点委屈也算是立功,早晚有机会调回来升官。
头顶上的山头倒了,就算是暂时抱住了位置,也早晚会被清算。
就在这个时候,一名中书舍人走进了史馆。
这位中书舍人名叫潘泉,是赵贞吉身边的两房舍人。
潘泉将一张赵贞吉亲自手书的字条递给苏泽,只见字条上写道:
“戚继光已至天津卫,罪首赵大柱逃奔草原”。
看到这里,苏泽立刻将字条销毁,又对着潘泉道:
“劳烦潘舍人通报赵阁老,苏某明白了。”
潘泉点点头,从史馆离开,苏泽立刻将手里的奏疏写完,然后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2/12423/47865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