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大明!开局灭了鞑靼三十万! > 第96章 爱妃,你弹琴不错……

第96章 爱妃,你弹琴不错……

推荐阅读:1994:菜农逆袭皇修桃花马上请长缨诸天:从时空商人开始剑道余烬导演1978:开局跟天仙妈相亲出阳神同时穿越:打造末日文明互助协会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奥特曼任意键:启明

    这些在市井坊间被书贾争相翻刻的"奇书",原是从豹房故物中辗转而来。
    朱厚照生前常命内官搜罗天下话本,曾将《三国演义》里的火攻计策绘成沙盘推演。
    又自比梁山好汉,带着亲卫在豹房内扮作江湖豪客,常常惊得朝臣莫名惊诧。
    "陛下,午门外《水浒传》话本又售罄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永躬身禀奏时。
    朱厚熜正翻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烛火映得他眸中跃动着奇异的光。
    自登基以来,他见遍了内阁首辅们引经据典的治国策论,却独独对这些稗官野史着迷。
    《西游记平话》里神佛斗法的瑰丽想象,于他而言恰似人间权柄的另一种投射。
    《三国演义》中千军万马的壮阔场景,又与自己征战往事呼应。
    "市井传闻,说书人讲'三打祝家庄'时,勾栏瓦肆水泄不通。"王永话音未落,朱厚熜忽而轻笑出声。
    指尖抚过书页上梁山好汉的聚义誓言。
    恍惚想起堂兄朱厚照扮作"及时雨宋江"宴请群臣的场景。
    夜风穿堂而过,将书架上的书页掀起簌簌作响。
    朱厚熜合上书卷,目光扫过烛火映照下的《西游记平话》,想起吴承恩。
    朱厚熜将《西游记平话》搁在膝头,忽问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永:
    "淮安府山阳县,可有名唤吴承恩的举子?"
    王永闻言一怔,忙翻检文牍:"回陛下,确有此人,今岁二十有一,正筹备会试。"
    朱厚熜摩挲着书卷边缘,眼前浮现出后世流传的神魔巨着。
    这个时候的吴承应该恩正在山阳老宅苦读。
    朱厚熜知道吴承恩将在数十年后以一支妙笔,重塑玄奘取经的千年传奇。
    只是此刻,吴承恩还不知晓,自己将经历九次科举都寄。
    直到天命之年才以岁贡生身份踏入仕途。
    吴承恩五十岁方得岁贡,三赴会试皆名落孙山,最终屈居长兴县丞。
    ……
    暮色渐浓,养心殿内烛火摇曳。
    朱厚熜搁下手中的《水浒传》,抬眼便见颖美人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款步而来。
    她身着月白色绣兰襦裙,鬓边的珍珠兰钗随着步伐轻轻晃动。
    "臣妾给陛下请安。"颖美人盈盈下拜,声音婉转如黄莺啼鸣。
    朱厚熜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她清秀的面容上:
    "这几日在兰馨宫可还习惯?"
    "回陛下,宫中一切安好,只是...只是有些思念家中父母。"
    颖美人低垂眉眼,语气中带着一丝怯意。
    "既入了宫,便安心待着。"
    朱厚熜抬手示意她起身
    "听闻你琴艺出众,今夜便先为朕弹奏一曲,往后,萧也要学着些。"
    "臣妾遵旨。"颖美人轻声应道,"不知陛下想听什么曲子?"
    "就弹《汉宫秋月》吧。"
    朱厚熜靠在龙椅上,"朕倒要看看,你这双手能弹出几分愁绪。"
    说话间,太监已将瑶琴奉上。
    颖美人轻抚琴弦,悠扬的琴声缓缓响起。
    一曲终了,朱厚熜微微点头:"果然有些功底。"
    他起身走向琴案,伸手握住颖美人的手。
    "只是这琴音虽好,却少了些韵味,往后多揣摩揣摩,莫要辜负了朕赐你的瑶琴。"
    颖美人脸颊微红,轻声道:"臣妾定当用心练习,不辜负陛下期望。”
    "时候不早了。"
    朱厚熜揽过她的腰肢,拦腰抱起:"今夜,便好好侍寝吧..."
    ……
    嘭!
    嘉靖元年的惊雷劈开盛夏云层。
    青瓦上的雨珠汇成溪流,冲刷着京师街巷的石板路。
    顺天府贡院的朱漆大门在晨雾中缓缓开启。
    来自十三布政使司的举人们,怀揣着墨砚和忐忑,踏着积水奔赴这场决定命运的会试。
    因新帝登基推迟至今,虽失了"春闱"之名,却不减万千书生破茧成蝶的热望。
    科举如同一座精密运转的龙门阵:
    童生需先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核,成为秀才后方有资格参加省级乡试。
    乡试每子、卯、午、酉年秋八月举行,中举者称"举人",头名称"解元"。
    而此刻贡院外熙攘的人群,正是各省乡试脱颖而出的举人。
    他们将在礼部主持的会试中争夺三百个贡士名额。
    若能过此关隘,便可于次月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三甲之中,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从此踏入天子门生的行列。
    今年的恩诏打破百年惯例。
    朱厚熜特谕:"距京千里外者,赐驿马、发盘缠,沿途州县设考棚供歇脚。"
    消息传开,云贵高原的马帮驼铃里多了书生行囊,岭南学子乘上漕运官船。
    甚至有西北举人结伴免费用朝廷驿站的快马。
    一位来自信州府铅山县的举人在日记中写道:
    "昔年赴考需典卖家产,今蒙圣恩,箧中尚存故乡土,心中已见金銮殿。"
    顺天府贡院的号舍如蜂巢般排列,每个六尺见方的隔间里,考生需在三昼夜内完成三场考试。
    当最后一场的梆子声响起。
    试卷将由弥封官糊住姓名,誊录生以朱笔重新抄写。
    历经对读、分校、主考等七道关卡,最终呈至朱厚熜的案头。
    ……
    宣政殿,早朝!
    朱厚熜斜倚在雕龙宝座上,望着阶下文武群臣激烈的争论。
    自变法诏令颁行以来,往日程式化的奏对已化作激烈交锋?
    户部尚书钱有庆与工部侍郎李东阳为河工银钱分配争得面红耳赤,言官们举着弹劾奏章直指内阁首辅杨廷和。
    连素来沉稳的礼部官员都在礼仪改制上针锋相对。
    "陛下!青苗法断不可行!这分明是与民争利!" 海瑞拍案而起,朝服玉带撞得叮当作响。
    另一侧,变法派杨一清立刻反驳:
    "旧制积弊已深,若不革新,何以充盈国库?"
    两派官员怒目而视,朝堂上的火药味几乎凝成实质。
    朱厚熜端起象牙茶盏轻抿。
    这种乱象看似失控,实则尽在掌握。
    帝王之术,贵在平衡。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0/10116/399712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