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晋末长剑 > 简单介绍下南北朝骑兵

简单介绍下南北朝骑兵

推荐阅读:贫道姓张,嚣张的张老六修仙:我靠捡修为横扫三界斩神:月神?王者女神修炼法则死遁归来,禁欲佛子为我带崽三年离婚后她惊艳了世界逍遥四公子万圣毒仙全民:求生游戏,我有空间戒指权力之巅哎呦,谁家权臣抱着昏君亲呀

    简单介绍下南北朝骑兵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具装甲骑最黄金的年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和东汉有关。
    (一)东汉非常爱用具装甲骑。
    开国初年,吴汉帐下有三千多乌桓骑兵,屡屡冲锋陷阵,曰“突骑”。
    当然,刘秀帐下不止三千多骑兵,但主要来源是幽州。
    幽州胡汉杂处,内迁的胡人开始学习中原肉搏骑兵的套路,汉人也大量学习骑马射箭,相互交融,成了刘秀骑兵的主要来源地。
    东汉立国后,幽州突骑被南迁至洛阳。
    此时洛阳共有两支突骑部队,其一是长水校尉统率的乌桓突骑,其二是屯骑校尉统率的幽州突骑,编制为:
    屯骑校尉营,有员吏128人,领士700人——兵源地为幽州,胡汉都有。
    长水校尉营,有员吏57人,领乌桓胡骑720人。
    当时北军五校帐下总共3526名士兵,突骑计有1420人,比例相当之高,几乎是40%。
    洛阳之外,重镇黎阳有一支幽州突骑,人数不详,大概率和屯骑、长水差不多,七八百骑。
    这三支之外,东汉边郡还有一些突骑,单个郡数量相对较少,但加起来总数不少。
    这几部分之间其实是有等级差的。
    一般而言,东汉政府从边郡突骑中挑选精锐补入黎阳营。
    黎阳营经常参加外部战争、镇压内部叛乱,其精锐骁勇者补入屯骑校尉所统之军。
    内附胡人部落中的骁勇者,直接补入长水营。
    又因为乌桓时不时叛乱,以幽州土著为兵员的黎阳营、屯骑营地位就显得很重要了,因为这支部队的兵员不一定是胡人,而是“幽州土著”——可能是汉人,也可能是胡人。
    比如,邓训就曾将黎阳营屯狐奴,镇抚乌桓叛乱,最后成功升任护乌桓校尉。
    或许有人会问,东汉的骑兵编制也太小,禁军+黎阳营不过两千余骑,边郡突骑规模比这大得有限,而胡人骑兵动辄以万计,人家是傻子吗?为什么不造反?
    很简单,刘秀建国后对突骑进行了具装化。
    江苏徐州十里铺出土的东汉墓中,出现了精锐具装甲骑攻击轻装刀盾步兵的画面。
    另外,山东嘉祥出土的东汉水陆攻战画像石中,多处出现了刀盾步兵攻击手持长兵器的具装甲骑的画面。
    河南南阳王庄汉墓出土的河伯出行图中,河伯的侍从要么扛刀盾步行,要么骑“鱼”,再看其装备,完全是具装甲“鱼”——其实把鱼换成马就是了。
    具装甲骑属于重骑兵,但重骑兵不仅仅是具装甲骑。
    人、马都披铠甲的,叫具装甲骑,算是重骑兵的一种高阶版本。
    人披铠,马不披铠的,只能称为重骑兵,是普通版本。
    两者战斗力是有差距的。
    东汉靠着这一套,还是玩了很久的。
    一旦有事,就出动具装甲骑,征发属国骑兵,外加中原步兵,四处平乱。
    东汉的正规军兵力真的少得可怜,完全就是走精兵路线,因为开支小。
    (二)东汉末年、曹魏时期
    到了东汉末年,从边郡选拔精锐入黎阳营,再从黎阳营选人入屯骑营的路子走得不是很畅通,屯骑、黎阳二营的突骑渐渐变成父死子继。而常年生活在中原富庶之地的人,素质大大下降,有人甚至利用特权开始经商,战斗力一落千丈。
    桓灵二帝时还有买卖禁军军额的事情,北军五校、黎阳营等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的部队变得乌烟瘴气。
    东汉朝廷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
    比如从幽州招募新人南下,补充屯骑、黎阳二营。
    长水营这个时候也大量充斥鲜卑人,取代了之前的乌桓人。
    也不知道为啥,可能是因为鲜卑人在这一时期战斗力超过了乌桓人,东汉朝廷也不愿意再用乌桓关系户了。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东汉朝廷之前都是无偿征发乌桓人的,但到汉灵帝时不行了。
    不过,乌桓人比例是降低了,但汉人突骑的比例下降得更低。
    在东汉末年,突骑中人数最多的是鲜卑人,其次是乌桓人,然后是汉人。
    而在东汉初年,突骑中汉人甚至略微多于乌桓人。
    东汉人对此总结得很好:“汉主胡辅”、“汉胡并重”、“胡重汉轻”,分别对应东汉不同的历史时期。
    值得一提的是,鲜卑人因为大量进入禁军当兵,本身又与幽州人杂处——幽州是禁军突骑、黎阳营的重要兵源地——他们开始大量习练中原战法,即用长戟、长枪作为马战兵器,这是其区别于其他部落的重要标志。
    东汉灭亡后,北方被曹操一统。
    曹操收三郡乌桓,以为天下名骑。
    这個三郡乌桓,在东汉时是幽州突骑的属国骑兵,即仆从军,战斗力其实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并没有选择“突骑”这个军号,可能有点忌讳,毕竟这是刘秀的光荣部队。
    在这一时期,包括曹魏建立之后,屯骑、长水二校尉已是光杆司令,变成了荣誉职位,不领兵了。
    毕竟曹家人又不傻,尤其是曹操时期,如果让屯骑、长水二校尉继续领兵,并恢复幽州突骑的编制,会让人产生奇怪的联想——三兴汉室?
    额外提一点,赵云投奔刘备时,带了几百骑兵,刘备让他不要张扬,别让袁绍知道。这几百骑可能就来自突骑老家(幽州)的部队,说不定还是公孙瓒的残兵——“密遣云合募得数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曲”、“绍不能知”。
    至于刘备有没有能力为这些人打制装备,让他们成为强大的冲击骑兵,那就很难说了,至少当时不行。
    (三)西晋时期
    司马氏篡魏后,针对曹魏时期的政策,来了一次“拨乱反正”。
    幽州突骑的编制被恢复了,曰“幽州突骑督”,并全面具装化。
    《晋书》中直接记载帝王出行:次骑十队,队各五十匹。将一人,持幢一人,鞉一人,并骑在前,督战伯长各一人,并骑在后,羽林骑督、幽州突骑督分领之。
    在那个时候,幽州突骑督并非单独成军,而是分属五部,一部250人,总共1250具装甲骑。
    而且,西晋也不忌讳从幽州招兵。
    幽州突骑督的主要兵员以幽州的汉、鲜卑、乌桓为主,至西晋末年,鲜卑人已成为主流。
    (四)东晋时期
    或许有读者奇怪,东晋和北朝打,经常骑兵对冲,哪来的?
    如果说南方找一找,还是可以开辟不少养马地的话,那么骑战传统哪来的?
    没有骑战传统,熟悉骑战的群众基础就不大,想招募优秀的骑兵难上加难。
    其实很简单。
    刘秀开国时,将幽州突骑的家人南迁,一部分人在洛阳,一部分分散安置到南阳、颍川。
    偶尔补充禁军、黎阳营突骑编制时,也会从这两个地方选人。
    本书中曾经提到颍川、南阳有人向邵贼买马,当时没人觉得奇怪吗?
    书里提到颍川士族凑了多少骑兵,荀畯骑兵突袭的事情。
    我发现,不少人评判一件事物,缺乏“中间思维”。
    什么叫中间思维呢,就是万事万物不是非黑即白,大部分时候是灰色的,并不处于极端状态,而是中间态。
    二极管思维的人,要么认为古代军队组织度超高,强悍铁血,要么把古代军队贬得一文不值,说现代中学生训练成军,都能轻易打垮古代的军队。
    太极端了。
    古代军队的组织度、实力,处于这两种认知的中间态,且历朝历代或每个朝代不同军队之间的差异很大。
    骑兵波次前进,为什么觉得是高难度事情?你是不是把古人组织度想得太低了?
    唐代经常派出少量军队,从中原出发,抵达边境后,临时征发突厥、粟特、回鹘、契丹等杂胡部落,配合作战。
    而这支出发的唐军,内部构成也不一定全是汉人,而是各族都有。
    这种混编而成的部队,唐军占少数,各族杂胡占多数,大部分人语言不通,人种都不一定一样,还是临时征发的,没配合过,相互间不熟悉,人家能追击上千里。
    再说东汉年间,禁军突骑去边境,征发郡国突骑,再征发乌桓、匈奴、鲜卑等部落兵,一起去草原,长途奔袭打仗,都是临时编组的。
    你是不是把古人看得太低了?
    邵贼奔袭的部队,义从军2500人,骁骑军1300-1400人,凉州军2000人,自己的亲兵300+,另有乞活军乌桓人300。
    义从军是自己的经制之军,骁骑军是禁军,凉州军是凉州正规军,都是常年打仗,训练频繁的军队,分批前进,你觉得要什么天顶星组织度?
    草原部落都能玩。
    常有草原大汗南下,先打依附中原的部落,然后裹挟他们一起南下,也是分批次前进,还分兵多路,互相配合。
    是不是把这些常年打仗的人想得太无能了?
    真正降低组织度的事情,是那种主官为了防止下面人尾大不掉,把所有士兵打散,然后随机安排到一个新营伍里面,让基层军官互相间不熟悉,军官与士兵间不熟悉。
    像这种保留原单位,基层组织不动,互相之间仍然是熟悉的人,只是上级军官间沟通的事情,你以为他们不能胜任?
    怎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想法?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0/983/28075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