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熹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 第五十八章 弘历的汉学教育

第五十八章 弘历的汉学教育

推荐阅读:渣夫跪舔白月光,我嫁小叔他疯了狼性小叔,别玩我!协议替身野又茶,男主们疯狂动心庶女心理学血族雌性美到窒息,撩疯兽世大佬破产后,被哥哥扔到他死对头家里书穿80,小餐馆通万界,发大财凝霜星耀:后宫绮梦恶毒雌性蠢又坏,兽夫哄着生崽崽百年经纬

    接下来,弘历便由雍正亲自带着,往懋勤殿走去,准备拜朱轼为师。
    懋勤殿在乾清宫西侧,曾是康熙少年时读书的地方。
    按理,阿哥们是在上书房读书。
    比如,弘昼眼下就在上书房读书。
    但弘时因为年龄已大,启蒙和基础教育阶段已经结束,雍正也没再让他于上书房读书。
    且雍正因为考虑到弘时品性需要纠正的缘故,也给他配了专门的老师,而让王懋竑在他的三阿哥书房行走,教他读书做人。
    总之,雍正也算是对他的三个年龄较长的儿子,安排了针对性的教育。
    不过,弘历被雍正安排到康熙曾经读书的懋勤殿学习,自然也有着特别的寓意。
    在弘历跟着雍正来到懋勤殿时,就看见,朱轼正立在殿外,面容棱角分明,两眼炯炯有神。
    且待他和雍正一走进,这朱轼就果断跪了下来,行起了大礼:“臣给陛下、贝子爷请安!”
    “罢了!”
    雍正唤了一声。
    朱轼这才起身。
    接着,雍正就让弘历拜师。
    朱轼则在这时进了殿,坐在了殿中的太师椅上。
    弘历很虔诚地行了拜师礼。
    雍正见此,满意地笑了笑,对朱轼嘱咐了一番只管从严教育的话。
    朱轼口称遵旨,且让弘历坐在了他刚才所坐太师椅对面的书案后侧。
    弘历在雍正离开后,就看着朱轼,暗想着朱轼会怎么教他。
    “陛下让为师看过你近来写的文章,倒是条理清晰,颇有庖丁解牛之效。”
    “但你字里行间,似乎还是对宋明理学颇存鄙夷之心,故论述圣贤章句,更多提汉唐,不提宋明。”
    “以为师揣测,你是不是觉得前明就是因为我们儒士空谈心性而亡,所以对宋明儒学无敬畏之意?”
    朱轼这时开了口,还主动问起弘历来。
    因现在弘历还不是皇帝,所以与朱轼无君臣之分,只有师生之分,而师生在是五伦之一,故而,朱轼可以直呼他的名。
    弘历不禁一震,他没想到,朱轼不但从他之前上学奉命写的文章里瞧出了端倪,还把他肺腑里的话了出来,还的如此直白!
    难道雍正早就授意他教自己不必避讳什么吗?
    对此,弘历没有隐瞒,认真地点头:“不敢瞒先生,学生确有此认识,特别是看崇祯自缢后至永历被缢的一段史料认为,我大清能得天下,功劳一半在祖宗英明神武,一半在儒士只会谈心性,临了一死报君王。”
    “甚至,大部分儒士,连一死都做不到!当年,崇祯自缢后曝尸于京,诸臣为之哭者,寥寥无几,多数官员路过时竟选择无视!”
    “固然,崇祯为君刚愎多疑,让大臣不喜,然君臣之礼不是儒学所倡五伦大礼之首吗?”
    “儒士不能践行自己的道,如何让别人也信他们的道呢?”
    “学生可以拿此学骗天下人,但不能骗自己。”
    既然,朱轼毫不避讳地对他真话,那他也干脆以真话相对。
    无论怎样,只有真话,才能学到真东西嘛。
    尽管,真话,在有的时候,会让人很痛苦!
    但,弘历发现,朱轼还比较镇定,没有脸部抽动,只是越发严峻:“你能提到崇祯自己也有过错,便很难得,可见你不避讳帝王自身的得失。”
    朱轼这时目光灼灼地看向了弘历:“而为师要告诉你的是,你所提到的前明之失败,也可以是汉人的失败,正是崇祯这些汉人皇帝的错,非是儒士之错!”
    “请先生赐教!”
    弘历本想辩驳一下,来一句“崇祯都死了,你们儒士当然可以随便往他头上甩锅”的话。
    但想着,他是来学习的,不是来辩论的,也就还是没有把这话出口。
    朱轼道:“崇祯之过,不在于他刚愎多疑,在于他在护礼上失责,既为天下之君,当守天下之礼,统天下之礼,推天下之礼,而教化万民!不应放任天下官不像官,士人不像士人,百姓不像百姓,男不男,女不女,僧不僧,道不道!”
    弘历颇觉得新鲜。
    他虽然对明史不是特别了解,但也知道,晚明的确很自由开放,不像明初那样压抑。
    男扮女装,涂脂抹粉,名宦勋贵大张旗鼓娶名妓,士大夫结交内宦也不再以为耻。
    所以,弘历决定认真听下去,听听这朱轼这个汉人士大夫到底对明朝灭亡有怎样的一段认识。
    每一朝的统治阶层都希望对上一朝的灭亡教训进行总结。
    朱轼等人也不例外。
    所以,他也的确有很多话可以对弘历。
    而雍正也确实准予他对弘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朱轼也就继续对弘历阐述:“崇祯皇帝,只沾沾自喜于操权制衡,而引以为傲,为政却一不整肃朝纲,对无礼无德、只一味盘剥百姓的权贵不肯抄家杀头,反而对守礼有德的忠良吹毛求疵,杀就杀,圈禁就圈禁。”
    “即便宗室如唐王,也因一片赤诚之心欲勤王而被圈禁。”
    “所以,礼日益崩,人日益坏,最终臣无臣道,民无民义。”
    “你刚才崇祯自缢后,其大臣少有为之哭者,还不是因为当时他所用之臣已皆无礼。”
    弘历听朱轼这么后,明白了他的意思,知道朱轼很重视对礼教秩序的维护与建设,也就主动问着朱轼:“以先生的意思,崇祯作为帝王,首要职责应该是维护礼道秩序?”
    “正是!君王掌最高权柄,亦是圣人传人,是最应该维护礼法秩序的!”
    “若君王护礼不严、守礼不严,则臣民即便护礼守礼,也难以阻止不了礼崩乐坏、避免不了天下大乱。”
    朱轼笑着颔首,他很满意弘历的领悟力。
    而弘历则继续追问朱轼:“既如此,礼是否由天子定?”
    朱轼颔首:“自然!”
    “那天子为维护自己的礼,是不是可以对不从礼者予以惩处,乃至诛勠鞭尸?”
    弘历又问道。
    朱轼再次笑着点首:“维护礼法秩序,怎样严格都不过分!”
    “治学不当以讲学为能事,而当济世道,欲济世道,就当以礼释理,且下庶人,进百姓家中,使上下皆合乎礼教。”
    弘历明白了朱轼的意思,无非是以礼下家庭庶人的名义,主张加强集权,统一思想,进一步加强对家庭和个人的控制。
    从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开始,汉人士大夫,就开始认为,百姓也有维护礼教秩序的责任,也需要将礼教控制力下沉到庶民阶层。
    似乎明朝的灭亡,让大清的精英们,获得的最大教训就是要进一步夺走上下所有人的自由,乃至要把思想控制深入到每一个家庭中、每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弘历一时也不好对与不对,因为明朝灭亡前夕的确比他的国初自由开放的多。
    只是在他看来,历史上乾隆后来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可能与朱轼这种儒士的教育有关系。
    “北宋胡翼之有言:‘明体达用’,今人李恕谷又:‘能干济实事,有用于世’,如此看来,礼为体,当求实功,以学为实学,行之为事业,治皆实功。”
    “为君者,是否护礼当以追求实功目的去定天下之礼?”
    弘历这些年也读了不少经学的书,所以也能举几个儒士的名言,而对朱轼继续发问。
    朱轼很满意地笑了。
    在他看来,十二岁的弘历能把举几个圣贤的话,能主动发问,明是真的有在认真学。
    为此,朱轼也就更加认真地:“天生圣贤以为天下,未有功名不本于道德,亦未有道德而不发为功名者,为君者以求实功而定礼,本是立德!”
    “为师先给你顾、黄、王、颜之学,便可知你当求怎样的实功。”
    弘历颔首,他倒是没想到,朱轼支持加强控制是为了让皇帝可以建立更大的功业。
    他对此不置可否,他只想知道,当朱轼这样的士大夫,发现自己将来也因此被皇帝限制得越来越严后,会是什么反应。
    日讲结束后,雍正将朱轼叫了去,问着朱轼:“四阿哥学的如何?”
    “陛下隆恩,臣能为四阿哥之师乃臣之幸,四阿哥天资卓绝、颇为笃学,更重要的是主动思考,非臣妄言,四阿哥恐将来成就不。”
    雍正听后颇为诧异,沉默半晌后,就笑着:“那你好生教着他,让他明白,我大清要为天下认同,无大功于世不行。”
    “臣遵旨!”

本文网址:https://jxkel.com/xs/11/11426/453826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jxkel.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